
丁家山有四多——丁家山采访(下篇)
刘福新
采访了这么多村落,从未看到像丁家山这样的山路,其实山路就是村街,农户聚居这里一片那儿一片的,丁家山位于一座不高的山下,那座山也许就叫丁家山。除了村子西边的小山,远处还有好几座,譬如苍山等。既然有了山,也就有了谷,以我看来,丁家山的大部分房屋是建在谷里的。这符合国人定居的特点,便于御寒便于取水,这是两个最重要的定居选择。
通过采访,我对丁家山是有比较深的印象的,这个与临朐县搭界的村庄有三多:树多,特别是洋槐树;牛多,很多院墙外栓着牛;路多,我指的是山路,这些山路其实就是村街,因为这个村庄的住户分布星星点点,不像其它村庄聚集在一起。
除了肉眼能够看到的三多,还有一多,这个村庄在外边工作的人多。我在中篇里曾经说过,我从一本《天南地北昌乐人》书中看到了好几位出自丁家山的名人,其中有在济南工作的丁曰显、丁炳堂;在南京工作的丁曰堂;在兰州工作的丁汉丰;在烟台工作的丁炳汉。我还说过,丁家山教学的不少,在昌乐二中任职的丁春和,在及第中学任教的丁政文、丁政武胞兄弟,在昌乐一中也有任教的。在外边闯世界是件好事,也说明这个村庄有风水出人才。当然也有其它因素,这个因素是我从弯弯曲曲的山路体验出来的,许多村民的孩子一心里想走出这个比较封闭的山谷,离开这个世世代代靠天吃饭的地方,于是咬紧了牙关,刻苦学习,有了在大中小城市的立足之处,这也是丁家山出人才的原因之一吧?
如果我说错了,大家可以批评。这已经是第三篇了,也是我对丁家山的总印象。
最后谈一谈这个村庄的来历。丁家山原属北岩乡、北岩镇,今属乔官镇。元朝末年,丁姓从武昌迁来倚山立村,取名丁家山。丁家山的村名真是名副其实,丁姓独尊,只有一户姓郭,是从安丘新迁来的。
1、这是一条朝东的山路,也是村街。但这一条路我没有走,而是朝着南边的一条路走了。没有任何向导,纯粹是我自己瞎闯。

2、这里有一独立的院落。
3、远处山下的沟谷里隐隐约约地显出红瓦房。

4、远处的山是苍山了。
5、我就是从山北边(右边)过来的。
6、一辆三轮开过来了,我也随着这辆三轮看过去,前边又出现了房屋。
7、回拍这个独立的院落,竟然还有一棵老槐(国槐),我没有走近,但我断定这棵国槐年代不是很久,更不是立村时栽下的。一来元朝立村还未有这个栽国槐树的惯例,二来,立村的地方是地势比较低的地方,绝对不栽在高坡上。
8、不知这位老农在干啥?
9、像这样内容的水泥碑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是属于拆迁告示。说明这个地段的房屋要拆除了。
10、老屋和老街。也掺杂着一些翻盖的房屋。
11、这是一个高台子大门,坐南朝北。这个形式的房屋不多。
12、正对着的是一个大门,已经废弃。
13、这口房子还是“砖包皮”的,不知何时废弃不用了。
14
15

16、既然是“拆旧区”,为何还在建新房呢?是否听到拆迁后撂下不盖了?

17、别看是个山村,但我看到这里原来的房子真是不错。这一口屋顶虽然是麦秸,但墙却是青砖白灰。这在以前就是不错的房子了。
18
19
20、丁家山村里牛真多。
21
22
23
24、西南角的一户,户主叫丁玉林。
25、高高低低的房屋还是挺耐看的嘛!
26、这时候已经11点半多了,有朋友打我手机,要拉我到乔官街吃饭,我说我还在丁家山拍片子呢。
正接着手机,跑过来一个村民问我要名片,说是以后咨询我一件事儿。
27、竟然走到潍临路了(潍坊到临朐)。看来这个丁家山以前这里根本走不通,是不久前才开出来的一条路。
28、回拍丁家山方向。
。
29、潍临路。
30、潍临路边新建的房屋。但我不晓得是不是丁家山村民的?
31、拍完这幅照片就快12点了,朋友的车来了,朋友说,先到乔官街吃饭去。我说,既然来了一回,没拍完算什么事儿呢,赶快吃了再回来拍!
32、下午接着拍。这条路是丁家山东部的南北街。记得以前长途车走过这里,如今改道了。
33、这条南北街道的南出口。
34、街道南端的一户人家。
35
36、口渴了,要去门市部买水喝。村民告诉我,从这里朝上(西)走。

37、这个可能是泥瓦匠吧,即使不是泥瓦匠,这套技术也很熟练,你看他泥的多平整!
38
39、远远地看到一把遮阳伞,这是门市部无疑了。
40、这两座房屋之间有个空隙,是一条南北路。
41、我老家的人说这是“缚笤帚”的特殊高粱。
42、我六十六岁,我不知称呼这位大婶呢还是大嫂?我不是矜持,因为有许多人对于称呼非常敏感,特别是山村里的妇女。我要称呼她大婶,她一看我头上光光的,要说一句“难道我比你还老吗?”我可就哑口无言了。
43、我问这位年轻的,她说她们是婆媳关系。
44、我到西边顺光拍照。
45
46、就是这个年轻妇女开门市部。
47、这是最后的一幅图片。我拍的是南北大街路东的枣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