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昌乐西村·睦邻巷·新村巷及其它

标签:
昌乐城镇演变西村1980 |
分类: 昌乐村影 |

(原创)昌乐西村·睦邻巷·新村巷及其它
刘福新
2012年7月19日上午,我行进在宝昌路上,一个偶然的想法让我愧疚不已,因为我想起了一件事情,我曾拍过一幅照片,那幅照片好像位于宝昌路铁路北,被称为“宝石一街”的南端路西,大门口的牌子上清清楚楚写着“西村社区居民委员会”字样。现在已经拆除。这幅图片拍摄的时间已经好几年了,具体地址实在记不清了,也好似在宝石一街南端路东。但从这幅图片的注脚来看,又好似就在宝昌路以西的刘家庄子地段,与刘家庄子混杂在一起。我刚才用百度搜索到了这幅图片,图片是在《两拍昌乐县城关镇刘家庄子》一文里。但拍摄的时间还要早。因此,我重新进行了纠正(见下)
纠正:有一幅图片的注脚是这样的:“ 这个“西村社区居民委员会”大院可能已经拆除了。它实际上就是刘家庄子。”我说错了,西村就是西村,西村与刘家庄子不是一个概念。(2012年7月27日纠正)
从昌乐县城的资料来看,西村是真有其名的。西村,在古代有无村落,资料查不到,仅从“改革开放”以后的资料可以了解大体情况。1980年城区规划,因处县城西部,取名西村。
记得我在采访南关的时候,许多当地居民告诉过我,昌乐县城有南关、北关、东关,但没有西关,城西只有护城河和一小片荒坡。这就明确告诉我,昌乐县城西出护城河,有一小片地带,是耕地或荒坡,再往西才是刘家庄子。如今随着城市规划,城区不断扩展,原来的地形地物全部销声匿迹,就连1980年西村命名时的地形地物也已彻底改变,根本分不出来了。
我在7月19日上午的实地采访,有一个比较大的收获,那就是让我基本搞清了1980年西村命名时的大体范围。西村与刘家庄子隔着一条宝昌路(以前曾叫过“西环路”),与北关隔着一条站前街,与原来城西的荒坡隔着一条利民街,与城里隔着一条护城河。其实昌乐县城西边的护城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在,后来填平了,建成了审计局等一系列机关。如今,审计局也已拆迁了。世事沧桑哪!还到哪儿去寻找西村。
采访中,一些老居民告诉我了一个大体范围,西起原法院,东到到原审计局,南起利民街,北到站前街以南的中间一带。注意,站前街大部分属于北关,不属于西村。
另一个比较大的收获,是因为我走进了一条很长的南北胡同(巷子)获得的。这条南北巷子现在叫“新村巷”,以前曾叫过“睦邻巷”。而“新村巷”的西南边属于西村,西北边属于“杂居之地”,东北面属于北关地界。
当地居民告诉我,原来在巷子北端墙壁上挂着“睦邻巷”的牌子,不知什么时候摘掉了,换成了“新村巷”。这条南北巷子是昌乐县城一个非常时期的产物,名字屡屡更改,印证着城市变迁的历史。
当我问起“睦邻巷”的时候,大部分老人都不知道是哪两个字,但他们(她们)的叙述是十分清晰的。那就是这条巷子的西南边是西村居民,西北边是从原来的东南村、城里、车站迁移来的居民,这让我想起了原来孤山街西段路北的那一大片民宅,当时还有“孤山一巷”、“孤山二巷”的南北窄巷子,那些巷子的地段属于东南村范围,现已为高楼所替代。唯一的参照物就是尚未拆掉的第一干休所了。从城里和车站迁出的住户更多,区区一隅容纳不下,这条巷子里住着的只不过很少的一部分。
如此一来,“睦邻巷”的命名者是熟悉这次居民迁移之经过的,被拆迁的居民从各个不同方位汇聚到这条街道,命名者以及管理者希望他们邻里友好、和睦相处。但后来不知何因又改称了“新村巷”,也有其一定的道理。
新村巷的居民大体分为,西村村民,大致在新村巷西南角,即是原法院往北一段,参照物就是原法院北侧和宝昌路东侧的几间民房,还有部分即将拆毁的沿街二层楼,这个地方,我原来是当做北关拍摄的,现在郑重纠正:它属于西村。
不过这些沿街即将拆除的二层楼房,基本上人去楼空,只剩下一些靠色情吃饭的人在那儿倚门靠窗搔首弄姿,成为藏污纳垢之地。
2012年7月27日18:48完稿
1、这条街道位于原法院(已经拆除)以东,审计局以西。曾经被命名为“睦邻巷”,现在叫“新村巷”。这条南北巷子浓缩着一部城市衍变史。
2、已被拆除的法院办公楼和家属楼空地。法院北边的平房属于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