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贤侄王东关于近体诗写作的两封信

标签:
给泉城贤侄王东改稿近体诗主要是平仄旁及韵脚合掌章法杂谈 |
分类: 文辛诗词 |
王东贤侄:首先问你全家好,问你妈妈近安!
我今年确实忙不过来了,一直坐不下来将你的诗词多读几遍然后提一提改进意见。别看我深夜发图片,那是一种兴趣;发博文也是十分随便的,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很少打腹稿,看到字词语句或标点错了,再打开编辑框修改。而于诗却是非常严谨的事情,不能有一点儿马虎,更何况是用电子邮件发给你的,一旦错了,就有误导之嫌。今天昌乐下雪了,我想拍几幅下雪的片子发到我的几个博客,还有昌乐传媒网。这里又引出一件事,我的相机坏了,新机子还没买来,有任务还得出去借。所以这段时间很郁闷。
下边,将我的意见说一下:
你写这八首诗,意境还可以。什么是意境?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
你的第二首《观修亭先生书法作品有感》就有一种较好的意境。将你对于这位先生书法的钦服以及感悟描画出来了,也从一个读者和朋友的角度揭示出修亭先生书法作品的宛如高山流水般卓尔不群。
近体诗词与古风以及顺口溜最基本的区别在于“平仄”。什么是近体诗?即唐朝以来必须平仄的诗,也包括宋词、元曲。你的诗没有注明“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当不属近体诗范围。但已经十分接近“近体诗”了。
即使不是近体诗,其它的要求还是有的,譬如韵脚、对仗、节奏、章法等等。
平仄,旧时一直沿用“平水韵”,现在可以提倡“新声韵”。什么是新声韵?就是将以前的“入声字”摒除,以前的读音有“五声”,阴、阳、上、去、入。阴平就是现在的第一声,阳平就是现在的第二声,这两个属于“平”,而后边的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还有“入声”作为“仄”。如今的汉语拼音已经没有“入声字”了,那就将阴平、阳平作为“平”,上声、去声作为“仄”。这就是“新声韵”。这样一来,近体诗也就好学了,起码可以查字典。
举你的第一首为例。
莫道花开早,春光此时好。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南山赏花人,相偕意兴高。”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第一句还可以,只有末字“好”不是平声字,它有两个读音,上声和去声,都属于仄声字,得更换一个字。第二句的上半句就很差了。第三字应该是个平声字,你这里的“赏”却是上声(第三声),是个明显的仄声字。第四个字应为仄声,你这里的“花”却是个明显的平声字。这就叫“出律”。出律是什么意思?即是“不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规定”,第二句的下半句不错,没有出律。
近体诗又叫“格律诗”,不依照格律写的诗是不行的。你的这一首如果称为“古风”(也叫古诗)是可以的,但已经十分接近近体诗了,当做古风有点儿可惜。
现修改如下:
莫道花开早,春光此时娇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南山把赏人,相偕意兴高。”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赏花”改作“把赏”就不出律了,而且含义更深,“把赏”就是“把玩”的意思,“把”在此处读平声。
还有一点必须注意,诗里切记不要“重字”,写近体诗的人很在乎这一点。试想,五绝就是二十个字,你重复一个字,也叫做“出律”。有时候不用不行,那当是个例外,不过这样的例外是很少的。你的原句第一句“莫道花开早”里边第三字是“花”,“南山赏花人”里还有个“花”,是绝对不行的。我给你改了一个字“娇”,一个词“把赏”,就成了近体诗了。就这么简单——但你不要看做简单,简单是对我这个有着多年写诗实践的人来说的。
第二首,原诗为:
妙造天真自由心,高山流水羡煞人。
春风秋雨如来意,潇洒质朴两共存。
也给你改一下:
妙造天真恣意心,高山流水羡煞人。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春风秋雨如来意,潇洒质朴喜共存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这一首不错,只有第一句的上半句“妙造天真自由心”里的“由”字出律。尚不止如此,这一句还有个缺点是比较“浅直”,关于“浅直”的问题,我后边可能还要讲到,这也是你诗中一个最大的问题。为什么叫做“诗”,诗必须具有一定的含蓄,就如我们到了某个花园,一眼就看到全貌了,那就没有含蓄可说了,如果“曲径通幽”那就有韵味了。如果改为“妙造天真恣意心”就可以了。“恣意”在这里不当“放纵”讲,可当“书法不受约束,有创新”讲。如此一来,不仅含蕴深了一层,那个“出律”的字“由”也解决了。
第一句下半句里还有一个问题,“犯合掌”了。什么是“合掌”,即是一句话里有两个字是相同或相似的意思,不应该放在一句里。“两”和“共”就属于“合掌”。这两个字必须改一个,我觉得改一个“喜”字就可以,“喜”既是个仄声字,合乎“格谱”(格谱与“格律”还能不完全是一回事),还避免了“合掌之嫌”。
接下来,说说你的第三首,依然是“七言绝句仄起式”,“仄起式”也叫“偏格格谱”。它的格谱是:
(注:所谓“中”者即通俗所说的“可平可仄”。)
还有一种用符号表示的格式,今将“七言绝句仄起式”标于下,也将你的原诗贴在格谱下边:
可做修改如下:
第一句里的“纷纷”改为“入闱”,第二句里“桃李”改为“李桃”,第四句里的“杨花柳絮”改为“柳絮杨花”,只不过作了很少的改动,就符合格律了。
(注:所谓“
怎么来辨别是“仄起式”还是“平起式”呢?很简单,看第一句的第二个字就行了。如果首句第二字是“平声”,那就是“平起式”,如果首句第二字是个“仄声字”,那这首诗就是“仄起式”了。譬如你的这三首第二字都是“仄声字”,也就是说你的这三首诗都是“仄起式”了。
你的第四首是《清明节英雄山扫墓有感》,原诗是:
胜日寻芳四里山,山自青青草木柔。
步履轻盈踏青来,山间小路转一周。
这一首还是“仄起式”
现在套上格谱来看看:
这一首的问题最多。第一,韵脚有很大的毛病,韵脚突然变了,这是不能允许的;第二,太浅直;第三,平仄问题不小;第四,有重字(我说的重字不是指第二句,而是指第三句里还有个“青”字。
我给你改为:
说句不客气的话,你的第四首诗是这四首诗里最差的,我给你改的第三句也是很勉强的,但“青来踏”总比“踏青来”的问题少一些。“来”是一个明显的“平声字”,而整个四句话的末字只有第三句的末字是仄声,你写的这个字又成了平声字,那就太不应该了,再说“踏”字原来的位置也不符合平仄。
你的第六首《古风:与刘福新先生相聚于济南》,这一首是古风,也就是古诗,平仄没有规定,但有两条:第一条是,一定要“一韵到底”。倘若是很长的诗,可以“转韵”,但也有一个规定,必须是四句(八个分句)之后方可转韵。你的韵脚还可以。第二条是,必须有对仗,也还说得过去。
现将你的原诗列如下:
先生居鲁中,我客泉城间。
网络咫尺近,博文情意传。
故旧叙唏嘘,电话一线牵。
泉城五月天,他乡遇乡贤。
阔别二十载,相见亦欣然。
但也有个问题,最好是“诗成双句”,也就是说六、八、十 ……,而你的只有五句。当然也有“单数”的,但不常见。
现修改如下:
刘叔居齐地,我客泉城间。
孰料正炎暑,陋居遇乡贤。
当晚备酒菜,畅叙父辈缘。
网络咫尺近,博文情意传。
故旧叙唏嘘,电话一线牵。
阔别二十载,相见亦欣然。
我为何改这几句呢?现分叙如下:“先生”二字虽是敬辞,但不亲近,改为“刘叔”就见亲切了,也能看出辈分。“鲁中”二字也不正确,潍坊之地已近胶东,但说胶东也不确切,“齐地”最准确。第二句是将原来的第四句提前,这是“承”(诗有“起承转合”,你原来的第二句“承”的太早了,就像一个不速之客)。但第二句里的前半句,我也改了,为何要改呢?前边已经有“泉城”了,这里又“重字”了,再说,“天”是个平声字,这里应该用一个仄声字的(古风虽然不讲究平仄,但每一个分句的末字还是要讲的,主要是为了抑扬顿挫,读起来好听。第三句是我添加的,没有这一句也显不出故事情节来,再说了,也是事实。
至于你的第七和第八首,可以参考我讲的话,你自己改一改吧,我的眼睛已经看不清了。
网址是:
最后,你婶婶问你妈妈好。并且询问一句:贤侄的婚礼定日子了吗?我与你婶婶从你家离开时曾留下过一句话:要去济南喝你喜酒的。
【博文链接】
古风·携妻至泉城会晤大姐李翠兰感咏二十句(2010-05-24 22:4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