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作交流】七律·书斋漫吟(附:七律的格谱、诗例及理解)

(2008-01-17 11:19:01)
标签:

七律格律

七律诗例

书斋漫吟

袁崇焕寄内

文化

分类: 文辛诗词
  
       
    七律·书斋漫吟(附:七律的格谱、诗例及理解)

 

     ——亦借此敬答网络中赋诗填词的朋友


           刘福新

                       

       敲  诗  陋  厦  趣  犹  酣,

                 击  键  抒  怀  乐  且  耽。

                 仰  慕  苍  松  多  劲  节,

                 师  承  翠  竹  自  清  廉。

                 歌  托  正  气  方  卓  立,

                 笔  赖  真  情  定  肃  然。

                 偶  聚  同  侪  平  仄  淬,

                 销  魂  锻  志  赛  参  禅。

 

     附:正格七律格谱与正格七律诗例

 

           (一)   正格七律格谱(平仄)

 

     (○ 为平声, ● 为仄声, ◎ 为可平可仄, △ 为押平声韵。所有律诗皆不押仄声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正格,即“平起式”,简单点讲第二字必须是个“平声字”。而“可平可仄”这句话总被人误解为“不需管它”,什么字都可以”。鄙人不这么理解。譬如“平起式”的第一句格谱“◎  ○  ◎  ●  ●  ○  △”,第一个字是“◎”,但严格地说,格谱里是用圆圈将这个“平”字圈了起来(我没法打出来)。它的规范格谱为“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个字是把平声圈了起来,第三字是把仄声圈了起来。所以,第一个字,我觉得应该这样解释:“寻找到平声字最好不过了,如果实在找不到平声字,用个仄声字也可以。”)

 

            (二)正格七律诗例

 

                  明末  袁崇焕  《寄 内》

 

           ◎   ○   ◎   ●   ●   ○   

           离   多   会   少   为   功   名, 

           ◎   ●   ○   ○   ●   ●  

           患   难   思   量   悔   恨   生。

           ◎   ●   ◎   ○   ○   ●  

           室   有   菜   妻   呼   负   负,

           ◎   ○   ◎   ●   ●   ○   

           家   无   担   石   累   卿   卿。

           ◎   ○   ◎   ●   ○   ○   

           当   时   自   矢   风   云   志,

           ◎   ●   ○   ○   ●   ●  

           今   日   方   深   儿   女   情。

           ◎   ●   ◎   ○   ○   ●  

           作   妇   更   加   供   子   职,

           ◎   ○   ◎   ●   ●   ○   

           死   难   塞   责   莫   轻   生。

 

   (鄙人以袁崇焕之作为诗例,主要敬重袁崇焕之为国为民,古人风范尽在其中。)

 

                                 

        (三)   我对近体诗的几点理解:

 

    ① 唐朝以来的近体诗,有五声,为“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比现代多着“入声”。

    以袁崇焕的七律诗为例:譬如“职”,今天读zhí,是阳平,但古代是典型的“入声字”,“入声字”中有“十三职”,即是以此字为首。

    ② 此诗中的“石”,这里作粮食容量单位,读dàn.,去声(俗称第四声),当然属于仄声了。

    ③ 今天,有很多人提倡“新声韵”,鄙人也赞同。所谓“新声韵”即是把现代汉语中的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作“平声”;把“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作“仄声”。这样一来,近体诗词还是比较容易写的。不过,既然用了“新声韵”,就必须符合格律,也就是每一个字都符合平仄,否则就是“出律”了。

    ④ 近来,屡屡见到博客里有朋友赋诗填词,也有的博友在敝文评论栏里打上许多律绝诗,心想有来有往,几次欲唱和,但仔细看来,好似并没有依照诗词格律来写,鄙人也就不便于唱和。既然我们的先人创造了这样的体裁,就应该遵循,至于有人要自己创造,也是现代诗的问题。近体诗词当不在此例。敝邑确实有某女作家把律诗弄成四句或者六句,甚至五句,平仄更不讲。以致于贻笑大方。这个问题,我的学生在我博客的评论里也谈到了。可见不怎么懂格律的人也是能看出来的。所以,我说,还是应该学习一点儿近体诗词的知识,莫要糟蹋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当然,鄙人学习的很浅陋,但,我有个笨办法,就是先把诗词格谱标上,照谱构思,倘若拿不准平仄的字就查字典,唯有如此,方可做得好一点。

    ⑤ 其实,诗词格律除了“平仄”,还有许多必须遵循的原则,例如中间两联

需要“对仗”。五律、七律皆为八句,前两句是“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中间的“颔联”与“颈联”是要“对仗”的。当然了,对仗也不能随便对仗,需要词性相对。鄙人觉得数量词、介词等是比较难对的。

    ⑥ 再谈“押韵”,唐朝以后,一直用“平水韵”,每一个字都作了严格规定。鄙人《七律·书斋漫吟》就是用的“下平声”之中的“一先”韵。明末袁崇焕的《寄内》,用的则是“下平声”之中的“八庚”韵。当时的韵是因为读起来不一样,而我们现代已经很相近了,不必分得那么清楚。“上平声”的“一东”、“二冬”已经没有差别,完全可以合用,也就是“邻韵合用”。下平声的“八庚”、“九青”、“十蒸”也可以合用。实际上,我们现在很多写诗的人已经将这五个韵都合用了,只要读起来琅琅上口,也无大碍。

    ⑦ 还有“合掌”(前后句不能相重)、“粘对”(平对仄,仄对平)。另外,“犯孤平”那是绝对不允许的。但是也有“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就必须“拗救”,这些都很难。现在不谈这个问题。

    ⑧ 我觉得应该重点谈一谈“章法”,所谓“章法”也就是“起、承、转、合”的问题。这倒是值得认真构思的。鄙人记得在读过博友的诗词后,经常提到“章法”这个词。譬如《中国作协》圈子的“秋子如梦”近体诗写得很好,我就专门评论过此圈友的章法问题,对于初学者,当然没有这一方面的知识,即使告诉他,也一时半会学不会的。

    可以举一个例子。譬如唐朝诗人孟浩然有一首五律《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首联写老友准备酒饭,殷勤地尽地主之谊。是“起”。“颔联”紧接着写周围的风景,如果在如此美好的风景里开怀畅饮,当是一大乐事。这是“承”。“颈联”说到到开轩设宴了,也就是真正地坐到酒桌上了,不仅饮酒,而且还不断说些耕耩锄耬或者庄稼长势或者家长里短的闲话。这就是“转”了。“尾联”写酒足饭饱后还要与故人预定下一次的聚会,流露出朋友间恋恋不舍的情感,暗应开头的邀请和赴宴,圆圆满满地结束了全诗。是十分典型的“合”。唐朝大诗人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大妙。可谓“绕梁之音,不绝于耳;醇甘之酒,回味悠长”。

     鄙人的《七律·书斋漫吟》也是遵循着章法这一要求的(见下):

                

                      敲诗陋厦趣犹酣,击键抒怀乐且耽。

                      仰慕苍松多劲节,师承翠竹自清廉。

                      歌托正气方卓立,笔赖真情定肃然。

                      偶聚同侪平仄淬,销魂锻志赛参禅。

 

    “首联”是写我在电脑前击键敲诗的欢乐,“颔联”紧跟着写我在书斋里的乐趣之源,“颈联”(五六句)是转折之处,既要笔锋陡转,突起波澜,还得照顾前后,意转而脉不断。敝句“歌托正气方卓立,笔赖真情定肃然”就是转,转到了怎样作文与怎样做人?只有正气之文才能立于天地之间,只有真诚之心方可写出令人肃然起敬的文章,也只有诚信才能交结到知心文友。试想,你不拿别人当朋友,一味忽悠人,甚且虚荣、势力,你怎么交得上朋友?现在的网络,一是十分浮躁,二是十分虚伪,有的人宛如无头苍蝇到处乱飞,惹人厌烦。鄙人上网业已一年零九个月(2006年4月开始)了,回想起来,感受可谓多矣!鄙人此诗结句虽然未曾宕开一步,生发新意,引人遐思,言有尽而味无穷,但“尾联”呼应开头,点明题意,收束全篇,确是不敢有丝毫怠慢。

 

    总之,“章法”即是“篇章结构”,“篇章结构”构思好了,才能层次分明,意脉灵通,浑成一体。有的人写近体诗,尽管声韵和谐,平仄得当,字句华丽,但结构松散,意思纷乱,没有用一根线穿起来,这些佳句就成了“零珠碎璧”。因为中间血脉中断或者首尾不能呼应,就构不成一个统一的意境。意境是诗人内在的情感所在,没有了统一的意境,写出来的诗也属于失败之作。所以,我认为,赋诗的词句可以稍事平庸,但不可乱了章法。

    说得很可能浅陋,甚至有错误,请来访的方家指正。

 

                                           2008年1月16日夜匆就

 

    (四)【评论精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