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篇旧作《蝗趣》及一组蚂蚱图片

(2010-12-11 13:43:52)
标签:

《蝗趣》

飞蝗

土蝗

俗称

蚂蚱

蹬倒山

肉墩子

乖子

大闺女

呱嗒板子

杂谈

分类: 文辛随笔

        一篇旧作《蝗趣》及一组蚂蚱图片

 

            一篇旧作《蝗趣》及一组蚂蚱图片

 

                         刘福新

 

                          【前言】

 

我在《(摄影随记)东管庄的不读“guǎn”而读“guǎi”》的博文中有一句对管庄的回忆,我是这样写的:

“因为这条公路两旁的草坪和田地里沟洼里有许多蚂蚱,我一有空就骑上自行车去扑打一阵,还写了一篇《蝗趣》,发在《潍坊广播电视报》上,并由此引发了一场昌大路两侧的‘扑蚂蚱运动’。”

说到“引发了一场昌大路两侧的‘扑蚂蚱运动’”,不是夸张,因为我那篇小文在电视报发表以后,路两侧到处是扑蚂蚱的人。有几次,我询问他们,他们说:“你没见潍坊电视报上都说这里蚂蚱多吗?”我暗暗发笑:我一篇小文竟产生如此大影响?

昨夜,我到百度搜索,没搜到,原来我这篇小文还未发到网络,那么,这篇小文虽属旧作,可也算网络新文了。下面就是我那篇《蝗趣》小文:

 

 

                                     

 

随着童年远去,儿时的爱好大都荡然,而在岁月消磨里,非但未淡漠反而兴致盎然的便是扑蝗了。

蝗虫,我们这里统称蚂蚱。能成群远飞的叫飞蝗,个大、多绿色,间有枯黄色;不能远飞的叫土蝗,多土褐色或土黄色。还有种叫蚱蜢,也属蝗虫的一类,头尖、后肢特长,体多绿色,亦有枯黄色。它们皆多食性昆虫,解放前是三大自然灾害之一。

今年夏旱,蚂蚱罕见,但昌乐通寿光的公路两边却成了我和家人周末的得意场所。因为这里多沟渠和隰地,露田多种大葱、白菜、间有菜蔬大棚,水浇及时,土层湿润。菜地紧邻的路沟底部杂草丛生。这些都宜于蚂蚱的繁殖生长。

带上老伴和孙子、孙女,手持用细竹精心制成的拍子,一路奔驰,不用20分钟,便到了一展身手的地段。公路两旁深沟的葛蔓上、槐丛中,只要你肯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飞蝗(俗名 “蹬倒山”)的身影。它体重,自恃有保护色,懒洋洋地趴在绿色物体上,很易捉。倘若你看到一只,千万不可急着去扑,因为在 10平方米以内,肯定还会有另一只,这也许是飞蝗雌雄不分离的缘故吧。沟底潮湿的草丛和大田蔬菜上多小个蚱蜢,俗名叫“呱哒板子”,最好拿。以前听人说,它是不能食用的,但近几年食用实践证明,这种蚂蚱可是宴请亲朋好友的美味佳肴呢。

大路两边的草坪中多大个蚱蜢,就是俗名叫“双磨角”、大闺女”的,可能因其头部生有两根长须的缘故吧。雌性体重是雄性的几十倍。前些年每见其交尾,还误以为是“母背儿”呢。雄性飞起来极快,有响声,如飞箭鸣镝,一来不好捉,二来难发现,而多数人因其体小,不屑扑它。但它却是酒肴的上品。

土蝗,即土褐色土黄色长有长翅的那种。上午十点至下午三点,不等靠近,它就飞起来,一展翅约有十几米远,很是费神。但在早上和傍晚,露重或天冷时,它便狂不起来。最可笑的是,早晨遇上它,歪着头、睁着一只眼,翅子斜着,有气无力地向前一窜,刹那便扎下来,那副滑稽样子就甭提了。

蚂蚱都有喜阳的习惯,所以,上午、中午和下午扑捉的方位就迥然不同。比如近午时分,阳光充足,各类蚂蚱会从大田里沟渠底飞到既朝阳又与沟崖相交的坡埂上,还有的蜂聚到草坪与深沟的结合部位,拍子到处,保证不会落空。到了秋暮冬初,绿丛少了,蚂蚱便多在麦地里栖息,这时的蚂蚱不易扑但最干净,如果不是贵客,是不会炸来上桌的。

中午或傍晚归来,塑料袋总是鼓鼓的,少则七八两,多则一斤多。同事们给我起了个绰号“扑蚂蚱专家”,我也就笑纳了。近写七律一首,愿与诸君共磋:

 

凤凰轮遽发昔狂,车载妻孙似徜徉。

濒水沟洼生蹦蜢,近隰葛蔓聚飞蝗。

倘逢交尾宜文逮,若遇蹿头必武降。

秋暮渐稀须细觅,寒天蚂蚱味尤香。

 

 

 

 注:第一句意思是:我骑着一辆“凤凰”牌自行车,载着四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老妻在后边抱着孙女,孙子横坐在大梁上,出城北行,根本不觉得吃力,那种狂劲儿好似青年时期一样。

                               

 

              一篇旧作《蝗趣》及一组蚂蚱图片


        (那几年发表文章不少,样报很难寻了,幸亏我有“剪报”的习惯,有的属于直接从寄给我的样报上剪,有的则属于复印后剪。这篇小文就是复印后剪下来贴在本子里的。而现在,剪报的习惯也没有了。)

 

注:此文首发于2000年11月22日《潍坊市广播电视报》,20001123日转载于《昌乐通讯》,200152日《中国老年报》刊载时以及拙著《月下小品》出版时,鄙人添加了一首七律诗,就是上面的文章了。

 

                    

附一组蚂蚱图片如下:

 

                           

     http://hiphotos.baidu.com/zahhch/pic/item/7dc0e8e8d745999a2e2e21a5.jpg  
                  (下载一幅,这一幅比我先前那一幅更像乖子) 

      

  1、我们昌乐俗称“乖子”。其形状与俗称的“叫咬乖”(雄性)和“咬乖”(雌性)相似,能发出一种“唧唧”的鸣叫。可惜呀!如今已经很难找到“叫咬乖”和“咬乖”了!农药的普遍使用,基本绝迹了。如果在市场上遇到有出售“叫咬乖”(雄性)的,得卖近10元钱呢,因为“叫咬乖”是雄性,能发出一种好听的鸣叫声。记得我小时候,在豆地里,扑蚂蚱上瘾了,不知回家吃饭,有时候用一根缝衣服的针,针眼里穿进一根长长的麻线,捉一只穿一只,有时候急切里忘记带针和麻线,就到岭子上掐一根“弧枝子草”(一种开紫花,蔓很长很硬的植物),去掉叶子和岔子,用来穿“叫咬乖”和“咬乖”,穿的时候,有窍门,从脖子下面的又硬又厚的壳子里穿进去。一中午能拿一斤多。那种蚂蚱才是上品。

 可能从2005年吧,蚂蚱就很少了。其实呢,天地生万物,一种动物频近灭绝,不是一件好事。



        一篇旧作《蝗趣》及一组蚂蚱图片

                2、我们昌乐人俗称“青头狼子”。



         一篇旧作《蝗趣》及一组蚂蚱图片

              3、我们昌乐人俗称“双磨角”或者“大闺女”



        一篇旧作《蝗趣》及一组蚂蚱图片

                  4、我们昌乐人俗称“呱嗒板子”

 


        一篇旧作《蝗趣》及一组蚂蚱图片

                          5、同上



        一篇旧作《蝗趣》及一组蚂蚱图片

                    6、我们昌乐人俗称“飞蚂蚱”



         一篇旧作《蝗趣》及一组蚂蚱图片

                    7、同上



         一篇旧作《蝗趣》及一组蚂蚱图片
               8、我们昌乐人俗称“骆驼墩子”。这种蚂蚱不能食用,有毒。

 

 


         一篇旧作《蝗趣》及一组蚂蚱图片

                9、我们昌乐人俗称“土匪”或“土飞”

 

     一篇旧作《蝗趣》及一组蚂蚱图片

             10、与“呱嗒板子”相似的一种蚂蚱



        一篇旧作《蝗趣》及一组蚂蚱图片
    11、好似我们昌乐人俗称的“肉墩子”,但“肉墩子”的翅子没这么长,肚子没这么瘦。实际上这还是一种“飞蚂蚱”。很可惜呀,“肉墩子”图片找不到。“肉墩子”是最好吃的蚂蚱。

 


        一篇旧作《蝗趣》及一组蚂蚱图片

                     12、一种比较大的飞蚂蚱



         一篇旧作《蝗趣》及一组蚂蚱图片

                 13、我们昌乐人俗称“青头狼子”



          一篇旧作《蝗趣》及一组蚂蚱图片
            14、这种蚂蚱就叫“蝗虫”了,我们昌乐人俗称“蹬倒山”



         一篇旧作《蝗趣》及一组蚂蚱图片

  15、这种蚂蚱我们昌乐常见的“土蚂蚱”,或叫“飞蚂蚱”。这是雌雄在交尾。一般来说,雄性个头要比雌性小很多。



         一篇旧作《蝗趣》及一组蚂蚱图片

            16、我们昌乐人俗称“土蚂蚱”,这是最典型的“土蚂蚱”。



        一篇旧作《蝗趣》及一组蚂蚱图片

                         17、同上



         一篇旧作《蝗趣》及一组蚂蚱图片

   18、这也是雌性的“双磨角”。雄性的太小了,根本不起眼,一般来说,都错误地认为是幼小的蚂蚱。我的文章里说:“大路两边的草坪中多大个蚱蜢,就是俗名叫“双磨角”、大闺女”的,可能因其头部生有两根长须的缘故吧。雌性体重是雄性的几十倍。前些年每见其交尾,还误以为是“母背儿”呢。雄性飞起来极快,有响声,如飞箭鸣镝,一来不好捉,二来难发现,而多数人因其体小,不屑扑它。但它却是酒肴的上品。”

 

 


         一篇旧作《蝗趣》及一组蚂蚱图片

 19、“蹬倒山”交尾。凡是交尾时最容易捕捉,即使你到了近前,它们也根本不会动。有时候我很傻,凡是遇到“交尾”的蚂蚱或者“下仔”的蚂蚱,看看后就走开了。

 

 

            一篇旧作《蝗趣》及一组蚂蚱图片

    20、这盘子里的蚂蚱都是人工饲养的。自己到田野里捕捉的蚂蚱幼大有小,不是这个样子。人工饲养的蚂蚱比野地里捕捉的蚂蚱味道没法比。



         
 【再谈蚂蚱】

    图片1里的蚂蚱,我们昌乐俗称“乖子”。其形状与俗称的“叫咬乖”(雄性)和“咬乖”(雌性)相似,能发出一种“唧唧”的鸣叫。可惜呀!如今已经很难找到“叫咬乖”和“咬乖”了!农药的普遍使用,基本绝迹了。如果在市场上遇到有出售“叫咬乖”(雄性)的,得卖近10元钱呢。记得我小时候,在豆地里,扑蚂蚱上瘾了,不知回家吃饭,有时候用一根缝衣服的针,针眼里穿进一根长长的麻线,捉一只穿一只,有时候急切里忘记带针和麻线,就到岭子上掐一根“弧枝子草”(一种开紫花,蔓很长很硬的植物),去掉叶子和岔子,用来穿“叫咬乖”和“咬乖”,穿的时候,有窍门,从脖子下面的又硬又厚的壳子里穿进去。一中午能拿一斤多。那种蚂蚱才是上品。

可能从2005年吧,蚂蚱就很少了。主要原因是,农药“灭草灵”的广泛使用,蚂蚱的“籽”根本不能生存。历史记载里的“蝗灾”再也不会降临了;但是,天地生万物,一种动物频近灭绝,不是一件好事。农药扼杀了许许多多动物的繁衍生息。

由此想到了鱼类,我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发现,原来小溪、小河里的“针钩”绝迹了。那是我小时候最常见的一种鱼儿,头顶是尖的,身子是黑褐色的,那种鱼很好吃。

从蚂蚱扯到鱼类了,好似离题之谈,实则是对大自然之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