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绝三首·挽刘保富先生(附刘保富资料四)

(2009-03-29 18:19:16)
标签:

挽诗

七绝

刘保富先生

潍坊日报

讣事

分类: 文辛诗词

        七绝三首·挽刘保富先生(附刘保富资料四)

       (压题照片:好不容易从“潍坊新闻网”里搜到一幅刘保富

                    先生的照片。以前没有数码相机,未曾将我们的几次

                    聚会拍摄下来。遗憾哪!这当是刘先生年轻时的照片)

 

       七绝三首·挽刘保富先生

 

               刘福新

 

鄙人没订《潍坊日报》,刘保富先生讣事未闻,潍坊朋友亦未电告,知悉噩耗已晚;曾打电话给前潍坊市作家协会主席穆陶先生(林培真)、《潍坊晚报》文艺部副主任马道远先生,皆言曾有电告之念,唯恐我路远去不了,着急上火云云。记得前年陈炳熙教授驾鹤西游,不得音问,还多亏《潍坊晚报》张兴娥编辑在博客告知于我,旋即发了博客祭文。今年刘保富先生讣事知道更晚,是楼下赵延丰先生告知与鄙人。窃思已经迟了,何不等惶然的心静下来再说?也好慢慢追忆与刘保富先生的交往之细节,凝心静气地坐下来写几篇追悼的文,赋几首挽诗耶?下面就是鄙人所写的挽诗,另附四篇与刘保富先生有关的文章,请诸位来访的朋友——不论识与不识——与我共同悼念刘保富先生。

 

                            (一)

               文章德齿曼云霞,掌故乡谈媲大家。

               公在潍坊无寂寞,艺林勤奠感恩花。

 

                            (二)

               苦读斋外动哀吟,讣报难闻早日沉①。

               伏案榴园风雅颂,启愚解惑痛泉深②。

 

                            (三)

                案头搁置代跋琛,崖上已成断水琴。

                别却师友何处去,长天怅望泪沾襟。

 

                               2009年3月29日敬赋

 

  ①“苦读斋”为刘保富先生的书斋名称。

  注② “榴园”是刘保富先生的庭院名称。他家大门上方用绿漆做底色,镶嵌“榴园”二字。甚雅。

 

                            七绝三首·挽刘保富先生(附刘保富资料四)

 

附一:2009年2月18日《潍坊日报》讣事

据2009年2月18日《潍坊日报》载:

中共潍坊市委党校原副校长刘保富同志,因病抢救无效,于2009年2月12日22时逝世,终年71岁。

刘保富同志系山东省青州市文登镇陈黍村人,1964年8月参加工作,197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寿光第五中学、益都、文登中学教师;益都县委宣传部干事、副部长;益都县委党校副校长;潍坊日报社党委书记兼总编辑;中共潍坊市委党校副校长,1998年12月退休。

 

附二:鄙人于2007年10月18日发布的博客文章摘录

拙著《月下小品》出版后,承蒙刘保富先生垂青,写了评论《略谈“月下小品”的情趣美》,发表在《潍坊晚报》之“书山樵语”版块。刘保富先生先后任过《潍坊日报》社长兼总编辑、潍坊市委党校校长;还担任潍坊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杂文学会会长等职。

鄙人另一拙著长篇小说《侯景乱梁》的《跋》亦为刘先生所作。博客已发。

鄙人不才,有幸与刘保富先生、陈炳熙先生(潍坊大学中文系正教授,国家一级作家,以短篇小说享誉海内外,今年故世)、穆陶先生(潍坊市作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作家,获台湾“罗贯中历史长篇小说奖”等多种奖项)在前些年成了至交,电话来往不断,且经常晤面交谈文学与家长里短。我深感自己学识之贫乏,见识之浅陋,每去拜访,凝神聆听教诲,获益匪浅。

不料老天不佐英才,陈炳熙先生驾鹤西游,我在博客中已有悼念文章(见前),刘保富先生自从2005年我们五人聚首(还有担任《潍坊晚报》文体部副主任的马道远贤弟)后的农历八月十六骤然患脑血栓,一病不起。我曾于2006年5月1日前去探望,在潍坊市中医院七楼特护病房,见其鼻子里插一塑料管,完全由塑料管进食。我一阵心酸,强忍住眸子里转动的泪水。刘先生见我去探望,眼眶里也渗出了泪花。他的太太对我说:“你来了,看把他喜的!”接着用毛巾轻轻擦去了他的泪花。今年我不断打电话询问刘先生病情,就在刚才我还去过电话,刘太太一听是我的声音,连忙说:“现在见好,你不用老挂挂着。”

                               (上文于2007年10月18日发布)

 

                   

 

附三:刘保富先生对于拙著《月下小品》的书评

 

                        略谈《月下小品》的情趣美

 

                                 刘保富

 

文辛先生刚出版的《月下小品》是一本广义上的散文集,集中有抒情散文、记叙散文、议论散文、杂文、随笔、小品、札记、散文诗、速写等等,就像潍坊宴席上特有的“杂拌儿”一样,是道拼盘佳肴,“吃”起来有滋有味。我“品尝”了《月下小品》之后,感到最有滋味的还是作者笔下的那种情趣美。

一是有真趣。《月下小品》是作者对生活多方面的“了解”、“感受”、“参加”及体味的结晶,这是其有真趣的根本缘由。例如《陋巷》是写他生活了35年之久的熟知的小巷,故能捕捉到真实的意象,形诸文字,便真趣盎然。再如《故乡的小溪》、《给岳父当电话顾问》等真趣皆源自于作者对生活的熟悉和体味的深刻。文辛作品的真趣,还来自他漂亮和缜密的描述。至于批评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的文字,如《比“牛二”还“牛”》、《误诊与医德》、《“你还认得我不?”》等,其真趣则源自于作者的正义感、真情实感,勇于直抒胸臆。

二是有奇趣。《月下小品》中有不少文章给人以惊奇感和新奇感,读来风味别致,勃发奇趣。文辛作品的奇趣首先来自题材本身的新奇,如人物速写《感受叔父的沉默》,“叔父”是一位沉默得“深不可测”的人物,他的沉默有着巨大的震慑力,他能一言不发一动不动地镇住毫不讲理的蛮小子,他能用沉默化解矛盾,“叔父”本人就是一位令人感到惊奇的人,故写来甚有奇趣。其次,奇趣得力于奇想。作者对所写的物象,有时作迥异于常人的奇思妙想。也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奇趣感。例如情趣横生的《斗蚊记》,作者写道:“它飞来飞去就是不落,我满屋子跟它转,见我那影子在墙壁上一闪一闪的,不禁记起一部《与狼共舞》的电视剧,与狼共舞总还有点主动性;而与蚊共舞实在只能当配角,一切以它为中心,它飞到哪我手臂扬到哪,顶多只算个“伴舞”罢了。”进一步又由蚊子联想到吸人民血的贪污盗窃犯们,结论是各种蚊子包括变成人型的蚊子都应“扫而荡之”。

三是有风趣。作者谈笑风生,涉笔成趣,读来亲切风趣。如写自己书斋的《家中的特区》、写老来脱发的《谢顶》等,在后者,作者将自己的头发脱落比作老母鸡换毛,谁读来都会忍俊不禁的。

我以为《月下小品》的不足之处,在于作品的参差不齐,有些篇章还显得平直粗糙。一位名人说过,文艺创作“选材要严,开掘要深”,愿以此语共勉之。

 

                      原载〈潍坊晚报〉2002年12月14日第14版“书山樵语”

 

附四:刘保富先生为拙著《侯景乱梁》作跋

 

                  《侯 景 乱 梁》未定稿 读 后(代跋)

 

                                     刘保富

 

文辛的名字,我早就在报刊上见过,但相识却是去年冬天的事。他拿着一本刚出版的散文集《月下小品》到潍坊来赠我,于是便交谈起来,他在大学里学的历史,却酷爱文艺创作,尽管在中学里教务繁重,他还是挤时间业余创作,日积月累,在走下讲坛之后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当他提出要我为其写书评时,鉴于对教师职业的的崇敬和为他的创作执著精神所感动,我答应了这位素不相识的文人的要求。不久,我写的谈《月下小品》情趣美的书评文章见诸报端了。此后,彼此常通电话,间或晤面,探讨一些文艺创作的问题。他期望从自己诚挚的心灵里流出来的文字,能够流进读者的心灵里。

文辛先生是勤奋而严肃的作家,听说今年春天他从昌乐去了临朐上坪水库,在那里,一个多月的时间竟写出了长篇历史小说《侯景乱梁》。朋友新作,除了祝贺外,更想先睹为快,所以穆陶先生刚写完《序》,我便要来了书稿。当我在电话中惊赞他日写万言的才华时,他说,早在十年前就开始为写这部小说积累材料,酝酿人物形象和结构了。原来他是“厚积而薄发”! 此后他又反复修改,几易其稿,摆在我面前的这本厚厚的小说已是第三稿了。

《侯景乱梁》是以我国历史上公元548——552年的“侯景之乱”为背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为脉络,辅以作者艺术的感悟而创作的。小说主要从两条线路着笔的,一是从侯景而言,经历了投梁——图梁——反梁——乱梁——篡梁的演变过程:一是就梁朝而言,则以纳景——纵景——忍景——抗景——灭景为故事发展线索。小说从公元503年天象示警,侯景降生写起,围绕着侯景这个残忍暴虐而又有点神经质的叛臣贼子描述了一个个血与火、爱与恨、正义与邪恶、惊心动魄、曲折离奇的事。其中不乏蔚为壮观的战争场面,如“寒山失律”、“师徒鏖兵”、“台城斗法”、“血凝东府”、“血战青塘”、“猛将之死”、“血洗广陵”、“饮恨长沙”、“蛟龙出海”、“巴陵之战”、“王陈会师”等章节,都浓墨重彩而又各具特点地渲染了战争的残酷性,高度赞扬了羊侃、韦粲、樊文皎、张嵊、祖皓、萧确等英雄人物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细腻地描写了侯景、王伟、宋子仙、侯子鉴、郭元建、任约等叛将不同的心理素质及高低不等的战争指挥水平。

文辛先生是敢于“吃螃蟹”的作家。历史上南北朝是一个十分混乱的时期,很难理清头绪,因此,近年来虽然长篇小说汗牛充栋,却很少有以南北朝为历史背景的作品。至于写“侯景之乱”的长篇,恐怕《侯景乱梁》是第一部,由此可见作者的胆量和勇气及历史知识的渊博,更可贵的是小说描写的人物、事件及涵盖的政治、经济、军事、伦理道德、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等内容,极具历史的真实性。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极其混乱和统治者腐败的时期,穆陶先生在这本小说的《序》中说:侯景“所以能够得意猖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混乱与朝廷腐败为他的野心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小说充分反映了“一方面是权贵溺释佞佛,修行善事;一方面则是民无衣食,啼饥号寒”的腐朽荒诞的史实。再如,梁朝是依靠士族来支撑政权的,农民为了躲避徭役,就得到士族那里求庇护,成为士族的农奴,梁武帝佞佛,出现了寺院地主阶级。小说第十二章中,《耘田鼓》诗充分反映了这一史实。沉痛的史实寓含着一个永恒的警示:悲剧不能重演!这就是作家反观历史的标尺。

文辛先生很会塑造人物形象,他在把握历史人物基本性格的前题下,运用塑造形象的各种艺术手法来写人物,因此,一个个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有血有肉,十分丰满,呼之欲出。如正面人物羊侃,反面人物侯景,都刻画的栩栩如生。其他如梁朝的良臣猛将张嵊、韦粲、樊文皎、陈霸先等人物形象也很有立体感。梁朝亲王萧范、永安侯萧确、侯景营中的宋子仙、侯子鉴等,也是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读之如睹其面,如闻其声。

文辛先生的散文作品语言美是其特色之一,小说《侯景乱梁》中的语言也保持了自己语言的风格,请看第三十八章中的这段描述:“一片灰色的云,慢慢压过来。一只小鸟倏地停在对面梧桐树上,四下张望一番,便低下头去梳理它那并不美丽的羽毛。一会儿不安地张望一番,希望这只小鸟能给她带来一个企盼的故事。忽然从天的后面又飞来一只小鸟,小鸟‘啾啾’了两声,跟了上去,消失在灰色的天空中,消失在她的视线里。只有风轻轻地送来一片羽毛,带着她无限的惆怅,轻轻地坠落。”这段细腻的描绘,生动而含蓄的写出了碧桃这一形象在困窘环境中孤寂的心绪,为她与尹圭的相爱相恋作了铺垫。

《侯景乱梁》因为是文辛先生的长篇处女作,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在所难免,特别是刻画人物上,还需下功夫。当然,我拜读的不是文辛的定稿,听说他仍在修改,相信这部小说问世时,定会给我再次惊喜。

文辛先生第一部长篇小说问世,又是第一个写“侯景之乱”的,两个第一,可喜可贺!

企盼着文辛先生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2003年10月20日于苦读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