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压题图片:我今天下午拍摄的,原来是一个照相馆的姑娘)
三八妇女节专稿(摄影部分)
刘福新
【前言】今天是公历2009年的3月8日,早饭后,老伴说要到昌乐城南五里庄一带去拔荠菜。我说:“今天可是妇女节呀!”老伴答:“什么节不节的,咱去拔荠菜吧。”“那好吧。”我很高兴的回答。
老伴为何执意拔荠菜,缘于大儿媳海霞,昨晚大儿媳来我这里吃饭,对我老伴说五里庄有很多荠菜,老伴今天上瘾了。既然老伴想外出拔荠菜,我何乐而不为呢?
五里庄靠公路,那是直通我的故乡“城南街道办”驻地南郝街的一条路。在那里梭巡了好久,就是不见荠菜的影子,我问老伴:“海霞到底说是在哪里呀?”老伴说:“海霞说要下一条大沟”。我说:“五里庄不就是在大沟里吗?咱往东就是。”恰好有两个小学生在路上,我打听,他们回答:“从这里下去就有大棚。”
刚到村后大棚,没想到遇到了我的老学生刘永臻(男学生),非要请我到他家里坐坐不可。盛情难却,去了他家。刘永臻的家真不错,看来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对我介绍说:他有三个孩子,两女一男,大女儿的孩子都三岁了,他当了外公了。他的二女儿医科大学毕业了,已经找到了工作,是在青州医院。他的儿子大本毕业,准备考研究生。听着这个51岁的男学生的介绍,我心里很痛快!
就在这当儿,刘永臻的二女儿回家了,我说:“给你们父女照张相吧?”刘永臻怎么也不肯,“老师,您看我满身泥,以后吧,我电话请您来,这村里您的学生多着呢,还有刘树荣、吴XX,于义德,我再叫徐玉山来,大家陪您喝酒。”他说的刘树荣是我的篮球队员(我那时是兼职体育教师),吴XX现在是支部书记,于义德干教师,徐玉山是昌乐开发区书记。我说:“以后找时间吧,我很忙呢。”学生不解,“退休了,还忙什么呀?”我说:“读书、撰文、上网、摄影,只是抽空才出来逛逛。”
给他二女儿拍了几幅照片。(见图1)
到了庄东,见一人在大棚边蹲着,看不到她的脸。我询问哪个地方有荠菜,不料却是与我血缘关系很近的三姑,三姑比我小四岁。见到我们夫妇,高兴得不得了。非要我们到她家住下不可。我说:“我们是出来拔菜的,以后再来吧。”三姑显然有些不乐意。但还是被我婉然谢绝了。给三姑与我的老伴拍照了几幅相片。
在五里庄村后一片大棚之间有麦田。在五个畦子中间的一个畦子里,老伴发现了一种野菜,大声吆喝我,连语调都变了。我说:“你吆喝什么呀?发现金子了?”她答:“快来看,这里有‘谷砟子’,我不住地打听呢。这会儿好了,好歹地看到了!”我知道,老伴为了寻找“谷砟子”,都着迷了。这种野菜我吃过,是掺上豆面或者白面蒸着吃,很香的。就是不晓得这种野菜的真正名字是什么?只听我们当地人叫它“谷砟子”,我也只是“扑音”罢了,究竟怎么写,我也不知道。(通过评论栏,知道了叫“面条菜”)
老伴来了劲儿,我们一直干到12点多,才骑车回家。
中午喝酒不少,睡到下午三点半,洗把脸,喝几口茶,提着相机,到大街。在文化路北段的菜市场、利民街先后拍摄了不少照片。因为是三八妇女节,主题当然是女人,也包括小女孩。
今年的三八妇女节,我也积极地参与了。很开心哟!
2009年3月8日发稿

图1:这是五里庄我的学生刘永臻的家。照片是他的二女儿,大学刚毕业,分配
在青州医院工作。今天的妇女节,这是我拍摄的第一幅照片。
图2:这是经过了第二次处理后的全身照片。

图3:五里庄村东,遇到我家三姑。给三姑(右)与我老伴合影。三姑比我小
四岁,不过她还有个妹妹,那个比我小多了,我一直称“小姑”。我们家族里人丁
兴旺,36个五服兄弟,我排老三,所以我的“小姑”数也数不清。

图4:五里庄村后过来三个小青年,两边的当然是女子,只是中间的看不出是男还
是女?可能是个男孩子吧?

图5:大棚夹着一块麦田,共五个畦子。老伴在中间的畦子里发现了一种唠叨了
很久的野菜“谷砟子”。到底怎么写,不知道。只是“扑音”罢了。

图6:上图就是“谷砟子”,蒸着吃很香。又是新芽儿。老伴眼看乐颠了!
(补充:听来访的博友说,叫“面条菜”。又听到五门这里有人说是“面汤菜”。)

图7:老伴指导说:白根的可以吃,红根的有毒。你看,这两棵就是红根,不能吃
的。如果看外表,叶片不一样。红根的叶片没有尖,是椭圆形。

图8:在文化路北段的菜市场,看到了个小姑娘,很漂亮。在征求到她妈妈同意
后,给她拍摄了一幅照片。那个做母亲的当然很有气质,有其女必有其母嘛!一时疏
忽,没有给她们母女拍照。妇女节吗,怎么忘了再征求一次意见了?
图9:这一幅是经过了二次处理后的照片。

图10:到林业局大院买黄豆小米煎饼,遇到了这对素不相识的母子。
图11:这一幅是经过了二次处理后的全身照。
图12:有四个女孩远远地朝我的方向走来,其中一位学生家长要求我给她们拍
摄一张相片,我答应了。

图13:我说要给她们拍照。你看这三位女士高兴的样子!

图14:这是第二次处理过的图片,看看与上图有什么不同?

图15:我快到林业局了,一回头,见过来一个骑车的姑娘。
图16:这一幅是经过了二次处理后的全身照。

图17:姑娘答应得挺豪爽,也很会摆姿势。我一问,原来是一家照相馆的员工。
她指着近处说:“我就在那家照相馆。”
以上这些女子(或女人),我都没问姓氏。
图18:照相馆的这个姑娘也给我拍照了一幅。是“竖拍”。
她拍摄的技术比我好。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我也积极参与了。所以,将我的这一
幅也发在这里,就算是我自己表扬一下自己吧。
附一位朋友“默默”的留言与我的答复(在上篇评论栏):
■
呵!坐上刘老师的沙发了!高兴!
刘老师可能撰文匆忙图释里有两个错别字:图14“狗的主任用尽了花招”,应该为“主人”。
图26“我给他抛射一幅照片”,应该为“拍摄”。
(2009-03-07
13:23:34)
■
博主:回默默:我不知道您是谁?我不知道您是否昌乐人?我不知道咱们是否相识?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我十分尊重您。
您的这个昵称就让我感动不已!“默默”——是呀,有多少本地的朋友在默默地支持我呀?有多少学生不留名字在默默地拥护着我呀?有多少天南海北的网友在默默地关爱着我呀!
刚吃过午饭,见到您来了,读的这么细心,谢谢!谢谢!
我马上进去修改。
(2009-03-07 13:52:55)
■默默:答刘老师:默默是您众读者里极普通的一名,偶然从一博友处闻知您的尊名和威望慕名而至。我们同属潍坊地区,但我不是昌乐人也没去过昌乐,常想如若您所描述的本地人文风情我也都熟悉那该多好,稍嫌可惜。
由于各种原因您的博文我不是每篇必读,之前曾偶尔有过两次其它匿名点评,皆是类似错体别字方面的修改和建议,不承想您老竟每评必复,甚是感动,敬意尤加。
学生乃一平凡女子,虽也开博,但思前想后在您这么知名的大家面前还是没有坐不改名行不改性的自信和勇气,故匿名“默默”,不想居然得到老师您的如此赞赏,不胜荣幸,遂决定从此据“默默”为己有,呵呵。
您是我们大家的老师,同时也是我等大部分读者的父辈,甚至祖父辈,您博文的真实朴素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您老本身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还有偶尔略带顽皮的幽默,在给我们丰富了生活增长了知识之余还给了我们极大的感悟和启示,而您写博的郑重和勤奋更让我等年轻人自叹不如。
总之,向您学习,向您致敬,敬爱、亲爱、可爱的刘老师!
默默于2009-3-7(2009-03-07
16:46:11)
■
博主:回默默:我现在急着回访朋友,等一会儿将您的评论贴进我的正文后面。由衷地感谢!
(2009-03-07 21:42:3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