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压题图片为“二十四孝”里故事)
(杂文)岂不知(四)
刘福新
■
最近,经常到一个好友博客里浏览他的有关法院判案的文章,我幽了他一默,“倘若读完您的这个官司系列,我都可以当个‘见习律师’了。”玩笑归玩笑,还是觉得心里十分沉重。
岂不知,在司法腐败的地方打官司,说穿了,就是打“背景”。
你不服,也是白搭!

(等候在法庭里的听众)
■
看罢奥运会,总在思考一个问题:足球主教练将足球首席女记者搞成了宫外孕,国脚们更不争气,连到小姐那儿开房,从进去到出来,才半个小时,兴许是阳痿也有可能。这是腾讯网站头版消息,不可为不尖锐。但,静下心来想想,也不能全怪足球队员,你想,一只从弄堂口滚动到绿茵场没几天的足球,而且这只足球是低劣的不结实的,又恰恰被过量地注入了球迷的梦想与嘱托,加上名利的诱惑,“为国争光”的重任,然后一再叨叨着要“轻装上阵”,他们能吗?
岂不知,这分明是叫这些不伦不类的足球队员们踢“铅球”,焉能得心应脚?
(郑智击打对方队员的恶劣镜头)
■
我们通常讥刺那些嫉妒者:“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这没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他吃不着葡萄就把葡萄秧给你狠狠地拔掉。
岂不知,嫉妒与气度有关。…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很难不疾贤妒能,犹如武大郎开店——容不下个高个的!那种小肚鸡肠、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时不时贬损诋毁别人一番并制造一些障碍和麻烦的人,不乏尖酸刻薄、吹毛求疵之徒,其骨子里实在是透着一股小家子气。

(嫉妒者的眼睛)
■ 倘若您细细观察,做人确实是尴尬而艰难的。当你是弱者时,他歧视你;可一旦你成为强者了,他又妒忌你。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即便如此,人怎么能因怕遭受嫉妒,而不争取优秀呢?
岂不知,人来到地球上走一遭,活得让人嫉妒总比活得让人歧视好!
一般而言,羡慕是善意的嫉妒,它蕴涵着欣赏;嫉妒是恶意的羡慕,它透露着怨恨!
善意的嫉妒意味着能够“退而结网”;而恶意的羡慕很可能只会“临渊羡鱼”了。捞不到鱼,就把鱼吓跑,就把水搅浑。
岂不知,嫉妒像烈酒,少饮可以提精神,喝多了易伤身甚或殒命。《三国演义》里的周瑜,《水浒传》里的王伦,其下场便是最好的说明。

■
我们昌乐县城不大,骑上自行车不大一会儿从东头跑到西头,鄙人除了文友聚会、政府有关部门邀请座谈、陪同外地来昌乐的文坛贵客宴会外,不大出门。可一旦出门,必定遇到几位先生或者女士在马路上边走边打手机,大声嚷嚷着“饭吃过了吗?”、“我刚从某某书记那儿出来呢!”此种情景屡见不鲜。出去理发,遇到一位老同事,给我提供了一个更令人啼笑皆非的事。说的是某人根本没有开手机,若有其事地拿着手机吆喝:“什么什么,请我赴宴?我哪有空呀!某某局长在某某大酒店等着我呢,你们别等我了,我不去了——什么什么,非等我不可,你怎么这么啰嗦!我说不去就不去!”
岂不知,这种人的受话对象根本不是电话那头,而是路上的行人。
■ 有一位省城文化界大人物,常到我们小县城来,动辄在酒宴上讲他那个“荤段子”。
内容大略是:某个村庄轮流管老师饭,某学生父亲早就死了,只有母亲。母亲对儿子说:“明儿就管先生饭了,你去问问先生好吃什么菜。”学生很听话,去问先生,先生微笑着答道:“不用忙活,不过猪头肉拌黄瓜而已!”学生回家告诉了母亲。不料母亲着了慌,心想:“猪头肉拌黄瓜好说,这‘而已’是个什么菜?”推着孩子找他大爷,问一问孩子大爷“而已”是个什么菜?学生巴巴地跑到坡里,见他大爷正在犁地。“俺娘叫俺问问你什么是‘而已菜’呢?”他大爷是个脾气暴躁的人,又累得要命,一张口就吼道“是你娘那X!”学生回家如实说了,倒叫这农妇犯了难。“先生吃啥不行,单单想吃这一口?”也罢,到里屋褪下裤子洗吧洗吧,做了一大碗汤。待到先生来了,红着脸问先生:“这汤还行吧?”先生砸吧砸吧嘴:“很清气!”这就是他经常讲的那个“而已汤”的故事。
此省城大人物先前干过教师,后来参加了一个文学训练班,调离教育岗位,脱离苦海,当了某刊物总编辑。
岂不知,他讲这个故事,极有可能是在教育界未得重用,没混好,满腹牢骚,在借机排泄腹诽呢。也极有可能是在显耀自己平步青云的本事呢。对于此种撂下要饭棍子打要饭的的行径,我一百个不屑!
(大学里的怪现状之一:男女公然搂抱)
■ 现在中秋节快到了,又要涉及到亲情问题了。昨天上午突然看到了一张旧报纸,是《文汇报》,右上角有篇杂文《说“孝”》,是著名杂文作家冯英子写的。老先生说的是“百善孝为先”,且举了不少“二十四孝”里的故事。更可贵的是,老先生看到了当前对孩子的教育是一种失败的教育。过去讲“严父慈母”,现在成了“慈父慈母”了,一张一弛没了,都成了“驰”了。“须知这样调教出来的孩子,是不会有什么孝的思想的。”
当下,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青年人不能回家过节。父母思念远方的儿女,可偶尔接到一、两次电话,几乎成年收不到平安家信。但愿青年人调动起写给异性朋友的百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一或者万分之一的热情来,给老人写封家书吧?
岂不知,老人心目中的“信息时代”都变成“息信时代”了。儿女们搞“信息”不要紧,切莫忘了父母,让老人永远浸泡在“息信”的冰窟窿里。所以,拿起笔来,给你父母写封家书吧?
2008年9月6日1:30完稿

(中秋节快到了,在外的儿女们给老人写封家书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