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童年的旷野

(2008-07-09 10:29:55)
标签:

旷野

沟壑

虫豸

骆驼

马蜂

分类: 文辛散文

          (散文)童年的旷野  

             (以前没有数码相机,这是第一次自己拍摄下来的报样图片)

            

                  童年的旷野

                 文 辛

 

   童年时代的旷野,一个多么美妙的意境。

   拂晓,一队赶着骆驼的商旅,为了生意,行色匆匆地出现在深深的沟壑里,赶路成了他们必不可少的作业,也是他们劳累人生或者洒脱人生的印记。

   白天,近处有三三两两的农人戴着苇笠光着脊梁侍弄庄稼,远处可以隐约看到一个少年放牧着几只山羊。若是春秋,高高的蓝天上一行大雁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好似有一只掉队的孤雁失去了前进的方向而打着旋哀鸣。

   入夜时分,一只獾或者一只狐狸踟躇在坟地周围,瞅准了斜斜的滑滑的洞口,猛地窜了进去。听大人说过,它们很狡猾,生怕猎人发现它们的爪印蹄迹,所以要在十几米的地方做暂时停留,像杂技演员钻圈似地急速扎进去。但,它们往外爬时却不得不留下痕迹,仍然让打猎的农人寻到它们的行踪。

   一群最大十四五的孩子,抱着柴草拿了火柴,有目的有组织地赶到一处长满荆棘的陡崖下,密密的荆棘棵里有一个大马蜂窝,有的顽童曾经受到过不友好的马蜂的袭击,也许是孩子们首先不友好而引起的。不管是什么原因,孩子们早就对它恨之入骨,特地趁着夜色前来复仇。当火光映红了旷野,孩子们照例脱下汗迹斑斑的上衣蒙住了头脸,他们知道一定激起马蜂的拼命逃亡,而逃亡中带有激烈的攻击。若是听到“啊呀”的惨叫,准是有人被马蜂反报复了。

   深夜,一只猫头鹰在枝头上发出瘆人的枭叫,让农人讨厌和害怕。

   即使具备以上种种,也不一定能获得那种无法言说的旷野意境。因为它的背景除了深夜眨着眼睛的星辰,早晨阳光照射的沟壑、赶着骆驼的商旅,热天光着脊梁的农夫、放牧的儿童,空中飞翔的大雁,中午飞满蜻蜓的菜地、黄昏吓人的坟头、行迹狡猾的獾狐,点火焚烧马蜂窝的顽童外,还有说不尽的内容。

   问题倒不在于你的目光要达到多么的远和高,也不在于你的耳朵能听到多么的微和细,没有人能对这种意义上的旷野确立一个准确的概念。有时在田间阡陌上踟躇,能看到庄稼上各种颜色的小虫,听到虫豸此起彼伏的搭讪声或者求偶声,也能领会到旷野的意蕴。

   问题也不在于你是乘车或者徒步,因为在旷野,你总能嗅到各种庄稼散发出芳香以及腐殖质的特殊味道,你总能听到浓浓的可亲的乡音,你总能看到黑黝黝的宽厚结实的农人脊梁,而这些,你在城市里是绝对体会不到的。

   真正的旷野是对自己思想的洗礼,是给景物顾视我们创造机会,然后接受它们传递的信息。是给人一生中最不清晰的日子里投掷出的一道亮光。

   倘若你在旷野里迎着阳光伴着鸟鸣,沿着蜿蜒小路缓行,满目禾穗、荆棘、野草,棵连着棵,丛挨着丛,满坡满山满沟满岭,气象万千。你的心怎不豁然开朗?

   倘若在林间小憩或者假寐,你仰躺在林间青草或者乱石上,望着从隙缝中筛下的光线;倘若你站在沟壑凝望,痴想着浓遍了云蒸霞蔚的山岚。此刻,你的心灵与大自然贴得紧紧。你必然可惜那时侯没有照相机,不能将你的兴致准确地拍摄下来。

   但,旷野里的丰饶蕴藏、乡恋以及乡愁里的感慨和沧桑,是人工绝对拍摄不出来的。

          

                     完稿于2007年04月29日17:44

                            发表于2008年07月06日《潍坊晚报》之“艺文流风”

 

                    

           (散文)童年的旷野 

 

【说明】

    我没有订报,所有纸质报刊文章发表后,基本是文友打电话告知的。此文亦是如此。

    7月6日10点半,本县文友朱彬占(原政协秘书长)打来电话,说敝文《童年的旷野》发表在晚报头条;当天下午,与我同住一个单元的一楼赵延丰(二中原副书记)把他订阅的报纸给我送来家了。

    昨天下午,有雨,我出去拍摄题目为《在雨中》的图片,在恒安湖南边遇到王松山(原宣传部副部长),他急忙下车告诉我说:“晚报刚发了你一篇散文,你好似分了三个层次写的,真不错!如今晚报发文很不容易!”

   感谢以上三位当地文友对我的关爱、支持!

 

                         

           (散文)童年的旷野      

 

【博友评论选粹】

    ■ 人间四月天:我对旷野的记忆,不可谓不深刻。因为我的老家就在一马平川的淮北大平原,喜欢那种极目远眺时,可以毫无遮拦的惬意的宣泄。

旷野里的天空很高远,旷野的土地很辽阔,旷野里的人们很辛勤,旷野里大大小小的生命都是那样随意和自然,而毫无拥挤不堪的呻吟。小时候,我经常和小伙伴们在田野里追跑,有时候是争夺好吃好玩的东西,有时候是追赶惊惶逃窜的野兔野鸡,有时候是为了逃脱看庄稼的老爷爷的追赶,有时候则是扎堆看一个新奇的发现……

感觉现在生活的空间越来越狭小,不是没有奔跑的地方,而是找不到一个可以让身体让心灵自由地信马由缰的旷野,看了刘老师的文章,终于知道,那些旷野已经化为了乡愁、乡恋留在了岁月的沧桑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