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拙著《侯景乱梁》评论之一)可贵的治学为文精神

(2007-07-18 22:27:57)
标签:

秦晓鸣先生

评论转载

《风筝都文学》

秦晓明鸣

五之

杂谈

分类: 文辛友情
(对拙著《侯景乱梁》评论之一)可贵的治学为文精神 

              

            可贵的治学为文精神

 

             ——长篇小说《侯景乱梁》作者文辛印象浅议

 

                               秦晓鸣

 

    文辛先生长篇小说《侯景乱梁》出版之后,立即引起了诸多文人学者的关注。潍坊市党校校长刘保富等人,亲自撰文给予高度评价和赞许。笔者不谙历史,不懂文学,只就文辛先生的治学为文精神略抒己见。

 

                    缕 析 之 清

 

    中国历史的车轮推进到三国之时,华夏大地呈现出“群雄争霸”的格局。后经西晋50多年的变乱,随即出现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东晋、南朝和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五胡十六国”并存的更加混乱的局面。对于这一段历史,很多学者或许倍感头痛,难以理清。然而,文辛先生凭借他几十年的精心研究,却以“侯景”这个历史上真实的人物为主线——投梁、图梁、反梁、乱梁、篡梁的演变过程,用一个个血与火、爱与恨、正义与邪恶的曲折离奇、惊心动魄的故事,详细而又生动地把那段历史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使我们有幸再一次洞悉和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风土人情等诸多内涵丰富的历史史实。

 

                    探  究 之 细

 

    小说的概念,一般是虚构了的真实的谎言。然而,文辛先生的这部长篇小说却可以当作“信史”去看待。为什么呢?因为在这部小说中所描写的诸多人物、诸多地点、诸多事情都是真实存在的有据可查的。这一点,从书中的“注释”中便可以清晰地看出来。譬如“怀朔等六镇”一条:

    “北魏前期,为防柔然入侵,拱卫都城平城,在北部边境设军镇。从东到西主要有怀荒镇(河北张家口)、柔玄镇(内蒙兴和西北)、抚冥镇(内蒙四王子旗东南)、武川镇(内蒙武川西南)、怀朔镇(内蒙固阳西南)、沃野镇(内蒙五原东北),称为六镇。

    再如“止足“一词:

    “‘知足’或称‘知止’、‘知足’,出自《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功成身退,天之道’等语。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子》中的这些话,成为士人常用的格言。但这些谈‘知止’的人,具体动机大不相同。有的是老年辞退,不图仕进;有的是谋清闲,过安稳日子;有的是畏避权贵,怕卷入政治漩涡;有的是感觉危机四伏的朝廷不可依靠而持冷漠态度,以示有一定距离。但真正的‘知足’者甚少,而‘怀禄耽宠’者比比皆是。”

    总之,文辛先生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详尽的考据论证,使读者进一步加深了对那一段历史的了解。

 

                   感  悟 之 深

 

    文辛先生在他的人生道路上,遭遇了诸多不幸,经历了许多的坎坷,对人生和社会,世事和人情,有着极其真切的观察和认识,所以,常借思古之幽情,抒个人之感慨。如第278页上,作者借萧誉之口写道:

    熟悉历史的萧誉非常清楚,所谓的历史,所谓的帝王,无不显出一个字,那就是“抢”。父子、兄弟、叔侄勾心斗角、相互猜忌,无非是一个“抢”字。抢天下、抢江山,为此父子相图、兄弟为敌、叔侄互为鱼肉。自己的祖父篡齐时是如此,自己的三叔萧纲是如此,自己的七叔萧绎更是如此!而自己何尝不是这样?

    你看看,这个“抢”字,用得多么好、多么妙、多么形象、多么生动啊!活脱脱地描写出了历朝历代兴衰更替的真谛和规律,给今人和后人以弥足珍贵的参考和借鉴。

 

                   语  言 之 美

 

    文辛先生的语言之美,早已展现于他的散文集《月下小品》之中,而在这部长篇小说《侯景乱梁》里面,又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如:

    “当侯景带领部下登上塔顶,只见那八百里太行冈峦遥列。青蛇起舞;九万里黄河,茫茫苍苍,触龙吞海。左襟齐鲁而右带陕甘,北依幽燕而南扼平原,是多么威武雄壮。”

    像这种散文式的语言,在这本书中随处可见。再如:

   “细碎的枣花像米粒,散发着醉人的枣花蜜的味道。浓浓的枣花味也似蜜一样的粘稠,风也吹不散。偶尔有吃醉了的小蜜蜂从枣花上跌落下来,抖着翅膀翻滚爬转像个小醉汉酣态可掬。”

    这些清新明快、生动活泼的景物描写,足以看出文辛先生语言的功底和魅力。我们大家都知道,语言是大脑思维的工具,是感情交流的桥梁,是作品构成的要素,语言不美,直接关系着作品的生死存亡。

 

                           

                   追  求 之 著

 

    文辛先生是一位很有个性特点的人,也是一位勤奋而又严肃的作家。他为了写好《侯景乱梁》这部长篇小说,不惜撇家舍业,跑到上百里之外的临朐县嵩山脚下的上坪水库去隐身遁形,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埋头写出了初稿。后来,又到数十里外的昌乐县白塔镇渔业大队,用二十多天的时间,潜心进行了修改。

    为了体现“真实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历史小说也不例外”的创作原则,文辛先生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列出了长长的一串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将他们的行迹集成了一个厚厚的活页本,让他写的人物和事件不是“空穴来风,它是来自历史的记载,同时又予以艺术的提炼和创造。”书稿写成之后,他又专程跑到潍坊去请穆陶、刘保富等文学艺术界的专家学者给予指教。

 

                            

                   诗  词 之 工

 

    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诗文并茂。文辛先生的《侯景乱梁》一书,也沿袭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传统手法,在每一章的开头、中间、结尾,穿插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以收总揽全局或突出重点或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开篇词曰:

 

    “枭雄乘隙,铁骑荡青青。胡尘滚,秋声咽,怒戟擎。叛贼凶。世事云千变,南军颓,台城陷;谁曾料,弦歌地,皆膻腥!江左君臣,腐败加荒虐,武备销凝。致家国窘迫,兵燹降梁京。笳鼓悲鸣,令人惊。

    念忠良烈,胸中计,囊里策,竟难成!信奸佞,崇佛事,忤民情。建康倾。殷鉴当深戒,慷慨啸,泪将盈。简策载,汗青在,甚分明。闻道当今智士,常欷叹、剑戈羽旌。但心存黎庶,悯念众苍生,侯景何能?”

 

    中国古典诗词,是有着极其严格的韵律要求的。文辛先生一秉格律诗词平平仄仄、对仗工整、押韵合辙的规则,为我们奉献上了一首首格律严谨、古意十足、饶有兴味的绝句、律诗、辞赋。

    文辛者,笔名也。真姓实名,刘福新也,是昌乐二中的高级历史教师。用穆陶先生的话说,“文辛君修史治学,术有专攻,娴于史事而有独见。”“其育人之功,当不在讲堂授业之下。”吾深信之,赞成之。愿文辛先生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原载于《风筝都文学》2006年第9期(总第98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