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树下树友对拙作〈冬至大如年〉的评论
刘福新
说明:我的〈冬至大如年〉是昨天深夜投稿到“榕树下”的“望海文学社”的,于今天16:07发表,随即获得绿叶以及上了“榕树下”的“每日绝品”。从16:07到现在仅仅四个钟头,就得到了这么多读者的点评,由衷高兴的同时更由衷地感谢“榕树下”网站的朋友们,并由衷地感谢莅临我的博客的兄弟姐妹们。祝您们冬至快乐、阖家安康!
主题文章: 【望海·散文】冬至大如年(社团推荐) 作者:昌乐刘福新 总共列出28篇评论:
- 由 吴静子评论于2006.12.22
21:59 评论id(5136099)
不错~~喜欢读这样的文字~
- 由 血翼桑评论于2006.12.22
21:59 评论id(5136095)
冬至,在家乡里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是要请亲朋好友一起聚餐的,可是现在在外面读书不能回家了,55~~
- 由 lunarzhou评论于2006.12.22
21:25 评论id(5135980)
在一些大城市好像这个节都不过了 传统节日
代表着中国的文化气息 不要想着过圣诞节了打个电话回家吧 身在异地求学 好想家啊
- 由 lunarzhou评论于2006.12.22
21:22 评论id(5135974)
在一些大城市好像这个节斗不过了 传统节日
代表着中国的文化气息 不要想着过圣诞节了打个电话回家吧 这是在异地求学 好想家啊
- 由 昌乐刘福新评论于2006.12.22
20:57 评论id(5135913)
今天是“冬至”,我是昨天夜里投稿的,今天中午到榕树,没发表,一想,哎呀,怎么不早几天投稿呀?可我是前天才想起来的,昨天扒拉了几乎一整天资料,又把我前些年笔记本里抄下的二十四史还有明朝、清朝的老先生们著作里的资料仔细归了归类,投稿时已经是夜间了。本来是想着把文章中的文言文进一步做一番解释的,一来时间紧张,二来觉得做解释的话,好似低估了读者的阅读水平,就没有加上注释。另外我还担心一件事情:望海的作者投稿十分踊跃,稿件积压太多,如果按照惯例,我这篇稿件起码也得明天或者后天才能发——那不就耽误了事儿了吗?成了历史的东西了,即使有读者看,也失去了它的意义了。但我又一想:〈望海文学社〉的社长、执行社长、副社长以及编辑们是在“榕树下”非常出色的,不仅编辑的认真程度高、按语水平高,社团编辑和评论员的评论也是“榕树下”很积极很及时的、评论篇幅相对来说比较长的。我还经过比较长的时间充分理解了社团的良苦用心,譬如:因为稿件太多,又得按照次序来,做到对每一位作者负责,所以社团就把积压时间长的稿件提前一天发出,但发出的稿件是看不到的,要等到第二天才能看到。起先,我也是有点意见,以为你发就发吧,怎么要等到翌日才看到呢?后来我理解了——这确实是一种不得已的做法,不过,却有了一个也许预料不到的结果,稿子没正式发表之前,让编辑们事先都读一读,集中起大家的意见来,更好地把握作者所投稿件的“度”,这就更有力地将稿件宏观地掌握起来了。我不止一次地看到高见未曾正式发表前,点击次数已经好多次了,那是编辑们看的。当然,这样的经营,社长和编辑们要比其它社团多付出心血的。这当然需要社长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工作热心程度,还得需要有一个为〈望海文学〉为〈榕树下〉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编辑队伍,还得有一种比较超前的名牌打造意识。依我多日观察,“望海”基本做到了,所以“望海”的势头很猛很足也很厚实,从“猛”与“足”来说,凡是到“榕树”的文友都看到了,不用老朽饶舌;最重要的是“厚实”,这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厚实”,将来的发展还是存在问题的。“望海”的决策者早就已经在这方面重视与有计划地运行了,是非常值得庆幸和自豪的。反观有的社团,没有长远的目标,没有忧患意识,甚至杂乱无章,能混一天算一天,那你为什么要在“榕树下”注册个社团?来凑热闹吗?来开玩笑吗?你凑热闹开玩笑不要紧,要紧得是苦了那些刚到“榕树”的热心读者与作者,他们(她们)初来乍到,根本不知道“榕树下”的详细情况,只知道热情投稿,由于某些社团极其不负责任的作法而让作者乘兴而来扫兴而去。鄙人就曾经经历过次等事情。鄙人也曾想到那些刚刚学着到wang站投稿的朋友,他们就曾经对我说过某某wang站水平不怎么样的议论,为什么?因为他们投了稿子却没有责任编辑的按语,更没有评论的,遇到这样的冷遇,大凡每个有自尊心的作者都会牢骚满腹的,即使作者不发牢骚,人家不到你的社团或者不到“榕树”也就是了!说得太多了,这么长的评论,在我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好似还没有说到正题上。最后,由衷地感谢〈望海文学〉社灵活的“变通”的做法,将我的稿子在“冬至”这天就发出来了,让敝文及时地与读者见面。谢谢“望海”以及“榕树”的绿叶,谢谢给我的文章上了“今日绝品”。同时也谢谢这么多的读者莅临指导和评论。祝“望海”和所有“榕树下”的女士们先生们心情愉快、阖府过一个欢欢乐乐的“冬至”节!
- 由 巴非评论于2006.12.22
20:43 评论id(5135869)
节日背后的历史,我们知道多少呢?也从无意识去查问。
- 由 心灵屋檐凝望评论于2006.12.22
20:10 评论id(5135767)
此文可以作为挂历的一部分而刊印,如此甚好!
- 由 闲吟今秋评论于2006.12.22
19:03 评论id(5135537)
“送一盘热腾腾的饺子,以温柔的叮咛作馅,以宽厚的包容作面,调以真诚的祝福,再用火热的思念煮水,吃出一天好运气,吃出一生好福气!冬至记得吃饺子。”这是刚收到的一条短信,转发给刘老师:冬至快乐!
- 由 峰峰风风疯评论于2006.12.22
18:20 评论id(5135434)
今天2006年的冬至大晴的天心情好
- 由 古渡闲人评论于2006.12.22
18:10 评论id(5135409)
旁征博引,尽显吾兄之才,一个小小的冬至,竟有这许多说道!佩服!老乡,吾师也!问好老乡!
- 由 逐梦中原社团评论于2006.12.22
17:51 评论id(5135377)
冬至过后就到圣诞了!好爽的事情!!
- 由 雪樵评论于2006.12.22
17:45 评论id(5135365)
尽管作为至关重要的一个节气,早在西周的时候人们就隆而重之地来过这个太阳之节,但饺子却是南北朝时期才发明的一种中华面食,把饺子跟冬至做一个结合,可以有万千理由和无限传说,但在九阴将至、一阳初生的入九冬至,饺子之所以是必食之物,不仅因为其形若耳,也因为其精华内蕴,所以民间以为能够仰仗饺子的庇佑避免冻伤,熬过寒冬。冬至吃饺子,我们还应该还记得妈妈当年包饺子的模样和那饺子的味道,现在,我们是否动手来包给妈妈吃呢?
- 由 胡笳与汉月评论于2006.12.22
17:23 评论id(5135295)
知识渊博的民俗散文呢,祝贺!!
- 由 溪边的风铃草评论于2006.12.22
16:55 评论id(5135186)
作者知识渊博, 佩服!
我们这里冬至人人都要吃饺子, 而且至少要吃两个, 否则会冻坏耳朵的 :)
- 由 萍诗评论于2006.12.22
16:41 评论id(5135136)
长着见识:人类文明发展到达农业文化的兴起的时候,种植技术的普及,需要就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了农业,包括天文地理.农时节时,形成中国独有的农历年.有趣的中华民族农业文化.
- 由 卢诚评论于2006.12.22
16:30 评论id(5135102)
作者的文化底蕴深厚,这是当下一些年轻人所不及的。获益不少。
- 由 云中飞鸿评论于2006.12.22
16:07 评论id(5135034)
洋洋洒洒写冬至!
- 由 万里云罗评论于2006.12.22
16:05 评论id(5135028)
来河南后,才知道冬至要吃饺子的,于是这几年也就一到冬至就吃饺子了。这不,中午刚刚吃过,现在又来看刘老师的这篇《冬至》,更增加了不少的知识。各位都快吃吧,不然,明天早上起来一摸,哈,耳朵冻掉了:)
- 由 清晨的阳光2006评论于2006.12.22
15:40 评论id(5134957)
旁征博引,另人佩服,感谢作者对冬至的一番介绍。
- 由 海清涓评论于2006.12.22
15:36 评论id(5134947)
幸亏刘大哥提醒,冬至来了,是吃羊肉的时候了。
- 由 摇曳在风中的影子评论于2006.12.22
15:34 评论id(5134944)
影子又长知识了,今天吃汤圆了,长一岁了:)
- 由 黑龙江小龙女评论于2006.12.22
15:26 评论id(5134923)
读此文长了不少知识,现在洋节吃香的时候,此文更别有深意。
- 由 菊香满楼评论于2006.12.22
15:25 评论id(5134918)
海口阳光明媚,百花盛开,如果没有刘老师的这篇文章提醒,我是忘记了今天是“冬至”了。现在属于自己民族的节日越来越少人记住,传统节日的意义知道的人越来越少,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感谢刘老师,我赶紧去买东西,晚上包饺子吃!
- 由 段光耀评论于2006.12.22
15:24 评论id(5134916)
小别胜新欢.一个月后,重回这里,看到昌乐刘福新先生的作品,又感觉不虚此行.
- 由 开花石头评论于2006.12.22
15:23 评论id(5134912)
作者对史料的掌握,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 由 高鸿评论于2006.12.22
15:23 评论id(5134911)
最近很想写点东西,只是比较忙,所以懒得动笔。看别人的文章也是一种享受!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 由 高鸿评论于2006.12.22
15:21 评论id(5134908)
全国人民今天都在吃饺子,呵呵,为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 由 飞歌评论于2006.12.22
15:11 评论id(5134882)
冬至,是我国传统中历代相传的一个重要节令,可惜如今的年轻人只知道,也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了。感谢刘福新老师在今天的冬至,给我们送来了此篇富有民俗文化的好文。今天是冬至,愿我们大家都不要忘记属于自己民族的的特殊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