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飞鸿踏雪殚精竭虑枕戈待旦孤行小舟浪花溅身散文如水 |
分类: 文辛随笔 |
公元2002年,是我正式步入文坛之后的第四个年头,我的第一部散文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将发表在全国各级报刊上的小文章集编成册,是我四年中在文学王国劳苦奔波的一个小结,虽然这只是我计划中的一部分,如今终于出版,也算是飞鸿踏雪,留下了一行薄薄的轻轻的脚印。
回想从筹划伊始,寻人打字、对版、照相、设计封面和插图,直到交付出版,诸多琐细,不胜其繁。况我那时没有电脑,每天要跑东跑西几十个来回,说脚下生茧不为过也!漫长的补充删削、修改加工,实在是自我意志和毅力使然。其间,虽屡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茫然,但是既然自己选择了这项作业,就避免不了内心的激动与熬煎——那种殚精竭虑、枕戈待旦的压力,时有孤行小舟、浪花溅身的感觉,哪里容我丝毫的清闲、轻松,它把我推上了浪尖,并不断撞击着我的心灵。所有的脑细胞几乎发疯似地超负荷运转,因为这寄托了我的夙愿。
寻寻觅觅,若断若续。书要出得有质量,还得让名家过目不是?怀着希冀,一次次径奔著名学者、作家陈炳熙以及报社前辈刘保富先生远在潍坊的家门,总有一种心仪已久的温馨宁静感。记得以前读过他们的华章,或闻悉他们的令名,对之倾心不已。那时候绝想不到自己竟能享受耳提面命之荣。
回顾这段出版前后的经历,内心更渴望追索文学的精蕴和理想,如是品味自己的书,对于成功与败笔,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启示。兹将以前所写《后记》的一部分列于下,仅作为写作心得供读者参考,请不吝赐教。
将第一遍打印稿翻到最后一页,查到最后一个句号,我揉了揉发涩的眼,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凭窗眺望,苍茫月色隐去,已是黎明时光。小城鞭炮此伏彼起,我猛然想起,今日是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了。
在朋友的催促下编好了这个集子,总得取个书名吧。春节期间,我将“目次”拿给几位朋友看,征求书名,有人说用我集子中某篇文章作书名,我想:我是个天生多情的人,就用《多情到永远》吧;正月初七,诗友聚会,他们建议用我书斋的名字,叫《雕虫集》.后来又请教了为我写序的陈炳熙先生,陈先生说:“还是用你这本集子里的一个栏目名‘月下小品’较好,给人以朦胧感。”我不是常在月下谛听天籁吗,我不是常在月下挥笔疾书吗?我突然悟到:还是这个名字好!于是就取名《月下小品》。
勿庸讳言,我这本书里的文章,基本上是已经正式发表过的,只有极少的几篇是添加上的。所以,也就算是结集出版吧。原来的想法是在每篇文章后面署上“刊于××报(或刊物)×年×月×日第×版”,后经文友和陈炳熙先生的建议,就此作罢,只署写作日期;但,大多数原稿并未署日期或丢失,故而,许多文章就署了发表的日期。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给予了散文非常宽泛的含义,无韵之文都可称为散文。在这本集子中有抒情散文、记叙散文、议论散文(包括以散文笔调写作的有关历史和诗词的学术论文)、杂文、随笔、小品、札记、传记、散文诗、速写等等,它们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是相互渗透着。我觉得整体上叫做散文集较为妥当。
在这本集子里,除了陈炳熙先生为我写的《序》和郭建华先生为我写的《跋》,我将其划为九个栏目,在《目次》中采用了刊物的特点,让读者一看就明白,以便于查找和浏览自己所喜欢的篇目。
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人,特别是故乡的情,是一面镜子,总在寂寞的日子里悄悄抚慰着我那颗憔悴的心,这倒真是“人似秋鸿来有信”;但却不是“事如春梦了无痕”,反倒是“往事过年如昨日”。所以,我的第一个栏目就毫不犹豫的定为“往事萦怀”。
三十七年前的一个晴朗日子,我这个腼腆的农村孩子带上对故乡的眷恋,带上所有感情和梦想,离开了儿时的家园,到都市求学,不断寻觅自己那玫瑰色的梦。而在一天天的寻觅中,经历了太多的磨难。我终于发现,童年的记忆,却越来越清晰。假如读者翻阅这一栏目的每一页,或许能获得一个印象:故乡是我们每个人走向文学之旅的“零公里处”,故乡是一个悠长的梦境,故乡有着永远写不完的情愫。
亲情是永远歌颂不完的题材,我的这个栏目文章不多,那可能是我从小失去了母爱的缘故吧。但我写祖父、老姑、二伯、表哥、儿子、孙子孙女,却皆是从一片真情中得来,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
我是教历史写历史的人,我是读诗写诗的人,更是一个“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的人。在书山里能够感觉到一个樵夫“坎坎伐檀”的声音,给读者能带来“行与子还兮”的喜悦,那将是作者再高兴不过的了。
我知道,在一个突然降临的物质主义的时代,几乎所有的人都被卷进日常生活的漩涡,人一头钻进了自造的硬茧,自以为满足……在月亮升起的时候,除了一些在灯红酒绿中醉生梦死的人,还有些宁肯在电视前随着流行歌手起舞的人,更有一些为了生计而奔波的人,为了钱财而出卖良心的人,笔者属于“奔波者”,但又天生不会筹划自己的生计,只能像天涯沦落的白居易那样体味“别时茫茫江浸月”的空朦诗意。我只会在意:我的呼吸是否通畅,头上的天空是否明朗,心中的明月是否存在?我知道,一个人只要有机会站在月光下,脑子里就不得不充满了天问吧?伽利略在意大利的天空下仰望星星。他的眼睛穿透了奢华艳丽的星光直逼宇宙奥秘。雨果站在星空下,能将月光下的法兰西大地一览无余。而我呢,不过是一介草民,我能看到什么?仅仅是凭我所想有一点感悟而已。读者如能领悟到我这一点点感悟,同我一起感受到大自然微笑着送来的清凉,我心足矣。
我是一个有着广泛爱好的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必然地就有了“休闲时光”栏目。
人都是有所遇有所思的,请那些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读者千万不要错过“五味杂俎”栏目,因为这是用我的血和泪写成的。
杜甫诗云“月是故乡明”。“桑梓古风”写了一些故乡的古代人物,从中可以学习前辈们的人格修养,吸收高品位的道德营养。最后一篇《营陵刘氏祖茔暨前十世述略》是写我的祖先的,为此文章,我曾先后参阅数种资料,并频频外出访问咨询,也算尽了一个后辈的义务。
一般来说,青年人涉世甚浅,历史知识缺乏,所以在所有的栏目中,都有一些常识性介绍,以供青年读者参考。
诗歌如酒,小说如茶,散文如水。
我这集子插入了不少诗歌,也有些近似小说的描述,大部分是如水的散文。可谓兼而有之。读者根据喜好,尽可各取所需。
时下文坛,有点资格的端架子,有点墨水的卖关子,啥也没有的涂脂抹粉,我没有端架子的资格,因为我只是个无名之辈;我没有卖关子的本事,因为我根本就没有什么“关子”;我更不会涂脂抹粉,因为我相信我的人格!我始终认为心迹的表述就是情的表达;我始终认为一个有良知的写作者必须在散文这块古老的园地上,去伪存真,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我始终认为缺乏灵魂、修养和激情的东西比语言的乏味更令人生厌。我在写到动情时,常会泪流满面,这是我的同事和亲属常看到的,但他们不理解我为什么会这样,还以为我精神不正常呢。但我确信,没有激情的文字,打动不了自己,更休想打动别人!
我深知我这本集子的缺陷。我的文章总的说来显得较为平实,过程交待较多,该泼墨处却未能泼墨,留下了若干艺术上的遗憾。我深知,以艺术想象手法渲染自己的情感,以思想内涵加深对事物的深层理解,这都是我做得很不够的地方。这是我今后在创作中特别要注意的地方。
劳读者披阅,不胜惶恐,特表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