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哇噻主任这官衔发表于那些花儿 |
分类: 流年碎影 |
鄙人这题目乍一看,可能说什么的都有。其实,我这“哇噻”既没有眼馋的意思,更没有挖苦的意思。只不过想用“哇噻”这个词来吸引读者,权当做个广告罢了。你看我说得实在不实在?
中国自古就有“官本位”之传统,而官衔有时会很模糊,即于“主任”之称呼,小的可低于股长,大的可高于省长部长,是个最捉摸不定的官衔,难怪有的公仆出发,宁愿人家叫他(她)主任,不乐意人家称呼他股长、校长什么的。他们的心思咱是一辈子搞不懂了,因为咱占着个“公”字的边,却没有弄上个“仆”的雅号。
据某报载:一对夫妇同为某报记者,男方为高级记者,女方为主任记者。两人可巧因事一块出差到某市,下榻后,先是宾馆服务人员,接着是市里相关领导,对女方十分热忱,围着她屁颠屁颠地转。对男方却有明显的冷落,令男方大惑不解。后来一打听,原来不少地方误以为凡“主任”必是官,“主任记者”自然高于“高级记者”。按尊卑有序的古例,接待规格自然不能在同一水平线上。这种倒置现象,还勉强可解释为“不知者不怪”,谁懂你记者是怎么定级别的?
再说一个把主任看小了的故事。这是我的一个朋友的亲身经历:我的那个朋友随从他的校长出发到外地一学校访问,刚进人家的接待室,那学校一个官儿摸样的人便满脸堆笑地让座奉茶。他一再地请朋友所属单位的某个校长上座,校长却让同去的县教研室主任上座,那位外地的接待者不知什么缘故,非得要朋友单位的校长坐下才行……因为他听大家一口一个校长的叫着他,却叫那位县教研室负责人为主任,误认为主任肯定比校长的乌纱帽要小得多——其实两人的官衔差不多,只是那位县教研室主任还兼着教育局的副局长……直到那外地市区的管教学业务的教研室主任来了,方得把此事摆平。那外地学校分管接待的那位教导主任一脸尴尬地走了。
某日,鄙人接到邀请,到一位任高中校长的朋友那里作客。朋友说,“今天是专门请的你,你愿意找谁来陪你就说吧。”
“那哪儿成啊?再说了,我这几年净混在文学圈圈里了,找几个文友来你肯定不同意!”我说。
“别别别——可别,我真叫你们这些小作家弄苦了,我不请他们——他们还往我这里推销书呢……”朋友一迭连声地诉苦。“要不,就叫教育上的几个人来陪陪,怎么样?”朋友试探着问我。“那好吧!”我答。
正当午时三刻,应我朋友手机邀请,都来了。这些人我基本上都认识,有的还与我与我的朋友“一个锅里摸过勺子”,现在都去了别的学校,有的升了高中的主任,有的升了教育局里的主任。朋友很会来事儿,将主宾座位稍微动了一动,右手一伸做了个请的动作,伺候我就座。然后就是来陪的人了。没料想还没坐定,却发生了一场为座次而争执的事:一位原先干政教处副主任的王某,觉得自己资格老,以前还干过联中校长;另一个原先任教导处副主任的唐某,以为自己是那一拨提拔的八个副主任(包括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里面,他是教育局红头文件里第一个公布的。朋友不好说他们,看了我一眼。我是个爽快人,很厌烦他们的虚荣心,但凭着与他俩关系都不错的份上,就打着哈哈道:“要不这样吧,你们都到我这座位上来,我一边一个搂着,反正咱又不搞同性恋!”众人哈哈大笑,此事才算作罢。
又某日,接到电话,本城一位干副校长的同学说:“你在家里等着,我这就派车接你去。”我问是怎么回事,得知外市同学驾临敝邑,要我到酒店作陪,我有点犹豫……说犹豫,并不是我故显清高,也不是不讲同窗情谊,实在是省了递名片和相互谦让席位的麻烦。人家有官衔的,你不称其官衔,人家以为你“吃不上葡萄泛酸”;而人家可直呼你大名,无形中比人家矮一截。推座入席,大家比比谁的官大,很少有人看年龄和学问。另外,我正赶写一篇稿子,是“霜草苍苍虫切切”的那种艰涩文字。此文已打了多年腹稿,刚刚悟出点眉目来。
到底还是去了。先是寒暄,后是落座……忽看到一位本县同学也来作陪,他是一位靠关系弄了个“主任”官衔的,记得他刚“发迹”那会儿,要是不称他李主任,他便一脸的不乐意,腔调一下子变了,握手姿势也变了,原来是弯着腰的,如今挺的直直的,原来握手把自己的手全伸出去,而如今只是稍微一触,好似人家是麻风病人,真惊讶于人的伸缩性会如此之大……
入席后,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便有一外地同学问我干啥呢,我知道这是句隐语,实际上是问我有没有混上个一官半职。我反问:“你猜猜,咱俩到底谁的官大?”倒把他唬住了,赶快恭恭敬敬捧了名片给我,我一看,名片上分明写着“××市××中学教导主任”,后面括号里有“正县级单位正局级主任”的补充说明。我忍受着那股从里到外的酸臭,来个假戏真做,“哈!正县级单位正局级主任好啊。看来就差把我们县那位副县级教委主任请出来陪你了……”
“哈哈哈哈”,大家都笑得十分潇洒……
中国自古就有“官本位”之传统,而官衔有时会很模糊,即于“主任”之称呼,小的可低于股长,大的可高于省长部长,是个最捉摸不定的官衔,难怪有的公仆出发,宁愿人家叫他(她)主任,不乐意人家称呼他股长、校长什么的。他们的心思咱是一辈子搞不懂了,因为咱占着个“公”字的边,却没有弄上个“仆”的雅号。
据某报载:一对夫妇同为某报记者,男方为高级记者,女方为主任记者。两人可巧因事一块出差到某市,下榻后,先是宾馆服务人员,接着是市里相关领导,对女方十分热忱,围着她屁颠屁颠地转。对男方却有明显的冷落,令男方大惑不解。后来一打听,原来不少地方误以为凡“主任”必是官,“主任记者”自然高于“高级记者”。按尊卑有序的古例,接待规格自然不能在同一水平线上。这种倒置现象,还勉强可解释为“不知者不怪”,谁懂你记者是怎么定级别的?
再说一个把主任看小了的故事。这是我的一个朋友的亲身经历:我的那个朋友随从他的校长出发到外地一学校访问,刚进人家的接待室,那学校一个官儿摸样的人便满脸堆笑地让座奉茶。他一再地请朋友所属单位的某个校长上座,校长却让同去的县教研室主任上座,那位外地的接待者不知什么缘故,非得要朋友单位的校长坐下才行……因为他听大家一口一个校长的叫着他,却叫那位县教研室负责人为主任,误认为主任肯定比校长的乌纱帽要小得多——其实两人的官衔差不多,只是那位县教研室主任还兼着教育局的副局长……直到那外地市区的管教学业务的教研室主任来了,方得把此事摆平。那外地学校分管接待的那位教导主任一脸尴尬地走了。
某日,鄙人接到邀请,到一位任高中校长的朋友那里作客。朋友说,“今天是专门请的你,你愿意找谁来陪你就说吧。”
“那哪儿成啊?再说了,我这几年净混在文学圈圈里了,找几个文友来你肯定不同意!”我说。
“别别别——可别,我真叫你们这些小作家弄苦了,我不请他们——他们还往我这里推销书呢……”朋友一迭连声地诉苦。“要不,就叫教育上的几个人来陪陪,怎么样?”朋友试探着问我。“那好吧!”我答。
正当午时三刻,应我朋友手机邀请,都来了。这些人我基本上都认识,有的还与我与我的朋友“一个锅里摸过勺子”,现在都去了别的学校,有的升了高中的主任,有的升了教育局里的主任。朋友很会来事儿,将主宾座位稍微动了一动,右手一伸做了个请的动作,伺候我就座。然后就是来陪的人了。没料想还没坐定,却发生了一场为座次而争执的事:一位原先干政教处副主任的王某,觉得自己资格老,以前还干过联中校长;另一个原先任教导处副主任的唐某,以为自己是那一拨提拔的八个副主任(包括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里面,他是教育局红头文件里第一个公布的。朋友不好说他们,看了我一眼。我是个爽快人,很厌烦他们的虚荣心,但凭着与他俩关系都不错的份上,就打着哈哈道:“要不这样吧,你们都到我这座位上来,我一边一个搂着,反正咱又不搞同性恋!”众人哈哈大笑,此事才算作罢。
又某日,接到电话,本城一位干副校长的同学说:“你在家里等着,我这就派车接你去。”我问是怎么回事,得知外市同学驾临敝邑,要我到酒店作陪,我有点犹豫……说犹豫,并不是我故显清高,也不是不讲同窗情谊,实在是省了递名片和相互谦让席位的麻烦。人家有官衔的,你不称其官衔,人家以为你“吃不上葡萄泛酸”;而人家可直呼你大名,无形中比人家矮一截。推座入席,大家比比谁的官大,很少有人看年龄和学问。另外,我正赶写一篇稿子,是“霜草苍苍虫切切”的那种艰涩文字。此文已打了多年腹稿,刚刚悟出点眉目来。
到底还是去了。先是寒暄,后是落座……忽看到一位本县同学也来作陪,他是一位靠关系弄了个“主任”官衔的,记得他刚“发迹”那会儿,要是不称他李主任,他便一脸的不乐意,腔调一下子变了,握手姿势也变了,原来是弯着腰的,如今挺的直直的,原来握手把自己的手全伸出去,而如今只是稍微一触,好似人家是麻风病人,真惊讶于人的伸缩性会如此之大……
入席后,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便有一外地同学问我干啥呢,我知道这是句隐语,实际上是问我有没有混上个一官半职。我反问:“你猜猜,咱俩到底谁的官大?”倒把他唬住了,赶快恭恭敬敬捧了名片给我,我一看,名片上分明写着“××市××中学教导主任”,后面括号里有“正县级单位正局级主任”的补充说明。我忍受着那股从里到外的酸臭,来个假戏真做,“哈!正县级单位正局级主任好啊。看来就差把我们县那位副县级教委主任请出来陪你了……”
“哈哈哈哈”,大家都笑得十分潇洒……
前一篇:学习邬海波《炎夏感言》一文的体会
后一篇:印进脑海里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