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榕树下[心灵感韵]邬海波《炎夏感言》杂谈 |
分类: 知识交流 |
由 昌乐刘福新评论于2006.09.20
09:23 评论id(4893181)
我发现,近来出现了两少,一是给作者评论得少,编辑与评论员总得对作者肯定吧;二是作者也不知道回应评论的人,好似只管着投稿,投了稿子就万事大吉了,根本不知道再回到自己已经发表的文章评论栏里看看,到底人家是怎么对自己的文章评价的,肯定了什么,提出了什么不足,这些都应该考虑;三是,我发现有的作者,根本不明白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人家给你作了评论,一次两次甚至三次,你总得查一查这个给你评论的人的“个性空间”,看看这个人是男是女,多大年纪,什么职业,现在的名望值是多少,是什么地方人,在自己有空的时候,给这个一直关心你的人也出点力气,看看这个人发表的文章,自己如果有体会,最好也给人家评论上一篇,这都是很一般的礼仪问题,即便是出于“投桃报李”的心思也是应该的,不要觉得你是编辑么,你就得给我评论,那么,榕树下有很多社团,每个社团有大量的文章,还非得给你评论不可吗?长此以往,你在榕树就交不上朋友,即使你的文章是拔尖的,是了不起的大人物,也是不行的,因为交往吗,就得有互动,光人家对你动,你却麻木不仁,还叫什么互动?这当也是一种无序状态。我为什么借你的文章评论平台来说这么多?一是你这篇文章是迄今发表的最新的一篇,别人容易看到;二是你是教师,与我同行,懂道理,不至于嫌我借了这地方搞什么“说教”;三是在好几个社团都看到了你的身影,你很勤奋,对wang络世界抱着浓厚的兴趣,就如同我的心理差不多,我们有着共同的爱好;最后一点,我的这一评论不是针对你个人的,是对那些刚到榕树不久还不了解一些基本常识的人的,就是我上面有个汉语拼音,恐怕有些人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吧?在评论时,切记有两个字是发送不上去的,这是一个,还有个“票子”的那个字。很可能有的人想给别人写一评论,可就是发送不上去,只有自己的笔名上去了。这就是最根本的原因。当然这两个字只限于评论里,其它地方没关系的。我是从今年4月下旬才到榕树的,也是自己在这里滚摸爬打出来的。而我再有半年就60岁了,没有在电脑学校学一天(当然,我的拼音特别熟练,对新事物接受比较快),只是看了看电脑卖主给的资料,又打电话问了问一个当地报社的朋友,不到一个月,我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搞全了,不仅在好几个地方发表文章,给好几个地方服务(我现在别地方不去了,只在“榕树下”工作,当然了,是不拿任何报酬的工作),自己注册了博客,除此以外,还有自己的小站(我不想用了,所以迄今没开张)。我说了一大堆,罗里罗嗦,也不合逻辑,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你别怪,也希望能够看到这篇评论的读者不要怪。我知道这一阶段社长因为要结婚,没工夫打理,所以使得社里不景气,推荐绿页的文章也少了,就是我作为一个特约编辑,我自己的文章还发不出来呢,总不能我自己发我自己的吧,但郁闷归郁闷,不痛快归不痛快,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我原来是因为同样水平线的文章,在别的社团很可能或者有把握得上绿叶的,在自己的社团反而连发都发不出来,伤心得很。可当我看到社团处在困难时期的时候,我反而不走了(我曾经在社团的论坛里发了辞职的主题帖子)。为什么?道理再简单不过了,你兴腾的时候,一窝蜂来了,你低迷的时候,一个个走了,不符合“做人”的原则。我一直有这样的考虑,怎么才算是真正的朋友?你困难的时候有人上门了,这个人才是真正的朋友。所以,我尽管干着编辑,但很犯愁编辑稿件,这个问题我曾经与社长、执行社长说过多次,我答应多评论作者的文章。这一点我是作到了,因为我一看到作者的稿件发表以后,来了后看到文章阅读次数后面括号里出现个“0”,我的心里就很不好受,想一想自己的文章发了,没有一个人前来打招呼,那还不如不发呢!当然了,有的人不是这样想的,你只要给我发了,我管人家看不看评不评呢?这样的纯粹为发稿子而发稿子还有什么意思?好了,说得够多的了,就此打住。
- 由 昌乐刘福新评论于2006.09.19
21:29 评论id(4892631)
很有见地,如今我们的教育基本上是处在一种无序状态,过去是宣扬“阶级斗争一抓就灵”,虽然很不得当,基本是不符合教育程序的,但还起码抓了。而“助人为乐”等品格的培养是对头的。我们现在的教育一来反对传统的儒家思想,连人家日本、韩国都还在继承中国的传统思想呢,我们却将祖宗的良好教育方式毫不犹豫地扔掉了。可是我们得有一套自己的教育理念呀,遗憾地是什么有效的理念也没搞出来,正如我的一篇文章里说得“出现了理论上的失衡”。我的这篇文章忘了发到哪个社团了,题目叫《为“尚风流少气节”把脉》,如果有兴趣,你看一看,那里面可能我们有互相探讨的问题。
前一篇:悄然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