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清朝的木蘭秋狝之二 |
分类: 流年碎影 |
将围场一步一步地缩小范围,一直收缩到看城,便于让皇上亲自观赏射猎),上即驻马观诸王射生手等驰逐余兽而已。或值场内兽集过多,奉旨特开一面以逸之(有时候遇到围场内野兽太多,皇帝就下命令网开一面,让野兽逃出一部分),仍禁围外诸人,不许逐射。猎罢,上回蹕大营,谓之散围(等到射猎毕,皇上回归驻跸的中军大营,这叫做解散围场,这一天行围便告结束了)。诸部落各按队归营,日甫(刚,到)晡(下午三点到五点,指申时),而一日行围之事奏毕矣。”
以上这一段,非常具体生动地介绍了“木蘭秋狝”的过程,当是我们了解康熙皇帝围猎时准确而又详尽的历史资料。此后之帝王围猎大致如此。此段甚长,不得不在难解处添加了括号以及解释。
《啸亭杂录》还讲到了行围制度的第二种:“若哨鹿日制与常日不同,上于五更放围之前出营,侍卫及诸备差人等分为三队,约出营十余里,听旨停第三队,又四五里停第二队,又二三里,将至哨鹿处,停第一队,而侍从及扈卫之臣只十余骑而已。渐闻清角声扬,远林呦呦,低昂应和。倏听枪声一发,咸知声威命中矣。群引领听旨调遣,三队以次至上前,其行围所有奏章皆俟上还营后披览发出,毫无遗滞。或有时引诸文士赓唱终夕焉。”
《啸亭杂录》中所说的第二种制度“哨鹿”是什么意思呢?简言之就是由人戴上鹿头并摹仿鹿的鸣叫声,以引诱鹿群的一种打猎方法。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意大利人郎世宁画的《弘历哨鹿图》,描绘了弘历及其侍从骑着骏马盘山绕道缓步返归营地的图景,比较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哨鹿的场面。但我们一看就知道图画的题目必定是外国人起的,中国人没有这么大胆的。为什么呢?“弘历”即“爱新觉罗·弘历”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御名,中国人根本不敢对皇帝直呼其名。朗世宁虽然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做到三品宫廷画师,但他这个清朝官员还是与国内大臣不同的,享受着某些外国习惯的自由。
“若哨鹿日制与常日不同”,大略解释为:“如果遇上哨鹿的日子,行围的制度就与平常的围猎不同。”因为用的是一种特殊的捕鹿方法,当然就与平常的规定不同了,皇帝在五更天就起床了,依次分三队行进,待到发现鹿的时候,只剩下皇帝身边十人左右,而远处逐次停下的三队人,吹起了鹿角,像鹿的鸣叫,以引诱群鹿的到来。皇上瞅准了一只鹿后,用铳枪(装满火药的猎铳)射击,猛听得一声响,周围的人便都知道皇上命中猎物了。三支队伍按顺序到皇帝跟前祝贺,所有捕猎的奏章都要等到皇帝归营后一一披览发出指示。有时皇帝高了兴,还让文人整个夜晚赋诗吟唱,以志其木蘭秋狝之盛况。
说起有关“木蘭秋狝”的赋诗与赓唱,笔者略举几例。譬如,顾光旭的《响泉集》中就有一首很长的《木兰行围歌》,其中间诗句云:“三千铁骑纵围猎,十二天闲当塞盘。此时侍从皆屏息,猛士鹄立何桓桓。上亲发矢殪两虎,群贺万岁山声欢。飞者走者百旋转,万马蹴踏风一团。横槊跨褶逞雄健,风挟两骨摇髀髋。岂夸生致九青兕,未肯轻缚千黄獾。俄顷雷奔电倏烁,遥见豹尾回八竿。锵鸣玉佩侍天驷,旌旗至止扬斿鞶。番王部落皆罗拜,伊昔外国称可汗。掉鞭笑拂两只箭,下马割鲜如虎餐。昨来雪片大如席,御前牵马攀雕鞍。十数行围时赐宴,宠赉币帛多千端”(首尾从略)。
“岂夸生致九青兕”的兕(音si古书上指雌犀牛)。“旌旗至止扬斿鞶”中的“斿”(音you,古代旌旗上面的飘带)。这首长诗不仅写出了皇帝在“木蘭”中“秋狝”的威武雄壮的气派,还描写了一些前来观赏的周边部落或者外国首领的特写镜头,那些前来朝贡和参观的从前称为“可汗”部落首领们见到被射倒的野兽,欢跳着跑近前去,抽出刀子割下生肉,一阵狂餐。充分描述了这些周边民族首领还遗留着“茹毛饮血”的风俗习惯。
有《箨石斋诗集》之《木兰诗》,首四句云:“环山度圆址,黄布为周墙。行殿绕护军,旗门开正镶。”这四句实际上是描写的木蘭秋狝时专供皇帝观赏的“看城”的威严景象。
还有《切问斋集》之《塞上杂记诗》云:“围场六膳先登雉,碧碗调羹奉至尊。”此诗句是说:举行围猎的头一天,按惯例先射雉,叫做“野鸡围”。
另外,在“木蘭秋狝”的时候,还搀杂了一些其它活动,譬如“诈马”,诈马是蒙古族旧俗,就是今天我们汉族说的“跑等”活动。那时节,众骑一齐驰骋,跨涧越谷,腾越争先,在规定的时间内早到者为胜。最先到达的三十六骑,分别得到皇帝有等级差别的奖励。
还有“相扑”活动。相扑者,也是蒙古很重视的活动,满族人因袭之。此活动在皇帝“木蘭秋狝”时必用之,凡是围猎期间的宴会前,将进酒,辄于筵前举行,让那些训练有素的武士(谓之“布库”,蒙古语叫做“布克”)脱下帽子,只带短褠(古代一种臂套),两两相角,如果将对方摔倒在地者为胜。胜者就可以得到皇帝赏赐的烤肉和美酒。
还有一种叫做“厄鲁特”的摔跤,坦胸露背,虽然被摔倒了也不算输,必须将对方的头和肩都压倒才能胜利。很像现在的国际摔跤运动。
还有一种“调马”的活动,是从札萨克传习过来的。就是把那些没有驯顺的野马撒到原野上,诸王公子弟健壮者骑着自己的马或者徒步拿着长竿去套,被套中的马加上鞍辔,然后骑了上去,那些从来没有受过委屈的野马愤怒地窜跳嘶鸣,有时候把骑手甩了下来,但那些勇敢的骑手控掣自如,不大一会儿就把野马调教的惟命是从了。这匹马也就归他所有了。
乾隆皇帝“木蘭秋狝”时,还有段故事。事情是这样的:乾隆皇帝秋狝塞上,蒙古台必力滚达赖,特地贡献了一匹颜色纯白如雪、眼睛似丹砂的马。乾隆皇非常高兴,正好圣母皇太后(康熙皇帝的皇后,乾隆皇帝的祖母)过六旬大寿,见了分外喜欢。给这匹马命名“瑞麅”。乾隆皇帝为此还写了一首《瑞麅 》诗,以上内容即出自《清乾隆辛未题瑞麅诗序》。
1828年(道光八年),道光皇帝过生日的那天,还在“木蘭秋狝”,没有回到京城,那些留驻京城的诸王大臣齐集午门外,朝着东北方向,遥祝道光皇帝的万寿节。这些史书上都有记载。可见,皇帝秋狝的时候,是没有规定时间限制的。有很多时候,国家大事譬如接见外国使节、发布战争命令等等,在秋狝时也能够随机处理。电视剧《康熙王朝》就有这样的场景。
除了在热河的“木蘭”举行“秋狝”以外,清朝皇帝到北方出巡,往往伴有打猎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天已经行踪极少的猛虎,当时却分布很广,不仅黑龙江、吉林,就是山海关、锦州、遵化、古北口、滦河西岸,都经常有虎豹出没。《圣祖实录》里记载:康熙二十年二月,“辛丑,帝出山海关,行围,射殪二虎”;“壬寅,上行围,射殪二虎,驻跸中后所”;“癸卯,上行围,射殪二虎,驻跸宁远州”;“丙午,上行围,射殪二虎,驻跸广宁县闾阳驿”。仅仅一周之内,他就打死了八只老虎。在清朝皇帝中,康熙的确是个打猎的好手,他的孙子乾隆也是把好手。道光年间清朝遇到了鸦片战争,再加上道光以后的皇帝大都体质羸弱,“木蘭秋狝”也就渐渐趋于平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