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拨开令世人惊讶的历史奇异姓名现象迷雾(一)

(2006-06-23 09:35:21)
标签:

东晋南

使用频率

非常高的

之字

范字

使用

发展趋势

杂谈

分类: 知识交流
【草根历史】拨开令世人惊讶的历史奇异姓名现象迷雾 
 
刘福新

  常翻史书,惊讶于东晋南朝时的人名有一种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之”字。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画家王羲之、顾恺之和南朝大数学家祖冲之,这是尽人皆晓。而王羲之七个儿子的名字依次是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两个孙子的名字是桢之(徽之之子),静之(献之之子);两位曾孙的名字是翼之、悦之。如此祖孙四代不加避讳,更是一大奇观。

  笔者仅以刘宋朝(刘裕所建)为例:刘怀之(宋朝临川内史)、卞范之(晋末大将桓玄的裨将)、郭昶之(桓玄的将领)、何澹之(同上)、毛修之(晋末南郡太守)、王允之(刘裕的参军)、到彦之(中领军)、鲁宗之(晋末雍州刺史)、韩延之(诸葛秀之的录事)、徐逵之(刘裕的女婿、振威将军)、郑鲜之(刘裕参军)、褚湛之(刘浚岳父)、朱容之(刘义隆的中兵参军)、垣护之(冀州刺史)、萧汪之(萧思话的长史)、朱修之(荆州刺史)、孔淳之(刘宋朝隐士)、庾炳之(晋末后将军)、高进之(宋朝大将檀道济的参军)、沈庆之(宋代良将)、范弘之(著《后汉书》作者范晔的伯父)、胡盛之(南平王刘铄的参军)、臧肇之(刘骏参军)、张超之(刘劭帮凶)、任荟之(豫章太守)、巢尚之(宋帝刘骏的宠臣)、寿寂之(杀死昏君刘子业者)、姜产之(同上)、路休之(路太后从子)、孙冲之(寻阳王刘子房的左卫将军)、裴季之(汝阴太守)、崔彦之(刘宋朝龙骧将军)、宗俨之(大将沈攸之的主簿)……还有童厚之、魏咏之、管义之、吴甫之、潭凭之、赵伦之、傅弘之、程邕之、颜乐之、戴宝之、檀和之、羊琼之、庞通之、周续之、司马休之、诸葛秀之……

  以上所列,都是正史《宋书》上的人物,笔者只在每个姓氏中选了一人作为代表。这些人,有的生于晋末和刘裕同朝为官而又政见不一的;有帮刘裕篡夺晋朝政权的;有的是刘宋朝的文臣和武将;有的是刘宋朝叛变而被杀者;有的是宦官和嬖悻;有的是隐士……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整个刘宋朝的史书中,无一页无“之”字。当然了,它前面的东晋以及后面的齐(萧道成所建)、梁(萧衍所建)、陈(陈霸先所建)也是如此,但却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那就是这种特殊的姓名呈现出越来越淡薄的迹象了。

  有人认为,“之”字与士族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有关。实际上,庶族地主或平民中也有带“之”字的。如路太后(宋孝武帝刘骏之母)娘家系庶族,其兄名庆之,庆之的孙子名琼之。刘宋朝的著名将领刘穆之也是寒族出身。

  有人认为“之”是天师道的标志。天师道是汉朝时张陵所创,入道者要履行交纳五斗米手续,所以又称五斗米道。但是东晋时打着天师道旗号的孙恩、卢循造反十多年,大开杀戒,也从没有对姓名里有“之”的客气过,宋将军高雅之、广州刺史吴隐之皆被其所害。

  还有人认为“之”字人名的出现是一种时代风气,就如同我国当代的“文革”时期,全国各地把标语口号式的名字推向了极端,单名的如红、革、东、卫、闯、彪、猛等,复名的如永红、红卫、卫东、卫青、学军、要武、冬梅等。但我们还要问:这种风气缘何因而起?

  笔者认为:一种风气的形成,有十分复杂的原因。东晋南朝人名中“之”字的盛行,实际上是我国姓名史上单名向复名(也叫双名、二名)发展的一种过渡罢了。西汉末年,王莽改制,认为“秦以前复名盖寡,遂禁复名”,竟对后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西晋“八王之乱”以后,中国进入大动荡的五胡十六国时期,由于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传统的单名制日渐减少,复名日益增多。有人做过统计,两晋南朝正史中,刘姓人物共有391人,复名则有182人,约占47%。

  这种复名发展的趋势又与人名中家族范字的影响密切相关。所谓的“范字”,是指起名的时候,中间或第三字必须有一个相同的字,来作为兄弟之间(有的属于同胞兄弟,有的属于堂兄弟,有的则更加扩大到共有一个曾祖父的族兄弟)的明显标志。让外人一看就知道他们是同辈的人,而且有着相同或者相近的血缘关系,不至于和上下辈分的人混为一团,也不至于同不一个地域、不一个宗系的同姓的人混为一团。

  范字是汉代产生的。汉魏时使用不广泛,到了东晋南朝时,使用日益增多。尤其是君主,对范字十分重视。例如: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七个儿子,名为义符、义隆、义真、义康、义恭、义宣、义季,范字是“义”字。单名也有范字,如东晋王导的四个儿子,依次为悦、恬、洽、劭,均含“口”字。这种范字过于隐晦,命名者用意不容易体现出来。再如梁主萧衍八子,名为统、综、纲、绩、续、纶、绎、纪,均从“糸”。不过,单名的范字构件是有限的。久而久之,重名现象大量增多。范字愈来愈难找,不得不使用复名。而复名的范字就自由的多,既可以用中间的字,也可以用最后的字。按理讲复名才是完全范字的先决条件。

  东晋南朝时期范字的使用呈发展趋势,复名的增多又给人以新鲜感。这时的复名因为正处于过渡时期,所以有人给后代起名用范字,有的人则没有范字。而从单名到复名的过渡中,“之”字就成了一个很多人喜欢的字。

[第一页] 第二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