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盐津豆沙关


标签:
杂谈旅游 |
分类: 旅行 |
偶然翻记事本,见到不知何时留下的云南昭通盐津县几个字,于是八月的这次小行就选择了它。
一早乘高铁抵达宜宾,原本安排下午再坐绿皮车去盐津。到了宜宾火车站,方知因昨日滑坡,内江至昭通的铁路已中断,只得退票,然后到宜宾西客站换乘大巴。盐津县城有老城和新区之分,两处相隔大约四公里。盐津火车站位于盐津老县城,大巴的终点盐津客运站则设在盐津新区。
我们选择在新区住宿,这是从酒店窗户望出去的关河。
盐津县城位于关河两岸,因地势狭窄,房屋均夹江而建,临河的地基全部是混凝土浇筑的圆柱,插入河中形成吊脚楼。这座吊桥设计得很特别,桥身呈倒拱形,未知是否为了保持吊桥的稳定性。
“这种奇怪的桥型被称作自锚上承式悬带桥,它在世上极其稀有,叫得上名来的除了哥斯达黎加的里奥-科罗拉多桥外,只有这座洞口淘金桥了。
洞口淘金桥位于湖南省洞口县的淘金村,横跨渍水上游古楼河的木鱼塘峡谷,全长只有74米,桥面宽4.5米。”
“而上承式悬带桥由于是倒拱,传递给桥两端地基的只有竖向压力,水平拉力则被桥面自身作为压杆来平衡,这样就节省了桥墩。”
湖南省洞口县的洞口淘金桥。图片及资料来源于网络。作者:须臾千秋,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博士,文章名《中国这一大桥太另类?连桥墩都没有,工程学一大奇迹》
河对岸就是内昆铁路。
铁轨下是盐津人生活和居住的地方。
盐津新区与老县城之间有开通公交车,中巴车到达老县城后便从主道上单向循环,每位三元。出租车全部采用拼车的方式,每人五元,去的地方较公交车更为灵活。
连日暴雨,关河浑浊。这是从东风大桥上拍的盐津老县城风光,两岸的高楼紧挨着崖壁,五颜六色的外墙,乱中有序,自成一格。
这是从县城里一个临河的停车场拍的东风大桥。
盐津老县城街景,非常像我记忆中八十年代的重庆。道路狭窄,行人紧挨在两旁小店的檐下摩肩接踵。
很多建筑旁都有外挂式楼梯,还有的地方紧贴崖壁修了垂直的竖井,底部用铁门阻挡,生活垃圾可以顺着送下来。
小小的县城依然有寺庙,那是人心安放处,不可或缺。这是大觉寺,寺外的楼梯呈之行上升,抵达大觉寺殿外一方小小的空地上。寺外隔着马路就是学校。
“仰首万仞山沙沙石石类黄金,凝目五色土寸寸分分皆息壤”。盐津县城虽然建在一个几无立锥之地的地方,盐津人照样从容地生活于斯。
连着雨天,山里的蘑菇长了出来。此地盛产鸡枞菌,且品质超过其它地方的,将鸡枞菌撕成条以素油煎炸,做成的鸡枞油可长期保存,下面条或拌凉菜时放入一勺,味道极其鲜美。当地人亦把鸡枞菌称为三塔菌,因每窝菌子都是三处同时生长。一路上见到很多妇人把采到的鸡枞菌用南瓜叶包好,握在手里沿途寻找买家。
鸡枞菌每斤的价格大约在130至160之间。这位头上包白帕的老妇人,进入到街边的店内寻找有意购买者。
盐津新村大桥。一座老式的吊桥。
桥上走过一位包着白头帕,穿蓝围裙的大爷。桥对岸高山峻岭,绿树丛中栖息着一群白鹭,大约有三五十只。抵达盐津第二天,我们因暴雨困于酒店内,下午天稍放晴,对面的青山云雾缭绕,抬头见一大群白鹭飘然而至又飘然离去。此地山上的鸟,叫声也是我平日未所闻的。
菜市场。小菜不便宜,黄瓜三块,薄荷尖八块。当地人很喜欢吃薄荷,我们在一家羊肉米粉店吃米粉,除了香菜、小葱等配料外最后还会撒一撮薄荷尖,也算别有风味吧。
盐津北火车站。
盐津一号隧道从盐津县城底下穿过,隧道顶部距地表建筑物国税大楼最小距离仅3.4米,故盐津也被称为我国山区唯一通“地铁”的县城。在密集的城市建筑群和滑坡岩堆的地质条件下修建隧道,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首次。
以上是摘录的介绍内昆铁路盐津段的资料。
盐津豆沙关风景区,距离盐津县20公里。在盐津一中旁有个小客运站,里面有发往豆沙古镇的小巴,票价12元,车程约四十分钟。
豆沙关就在豆沙古镇旁。相比盐津县城,位于山腰的豆沙镇倒是个平缓之地,适宜屯兵扎营。有被关河一劈为二的巨大石门作为天险屏障,古人选择此地为“锁钥南滇,扼守西蜀”的重要关隘。
豆沙关风景区外的石牌楼。这里人来人往,是周边村庄的人进出豆沙镇的必经之路。风景区的工作人员凭藉火眼金睛将我们这些外地游客辨认出来,并要求购买门票。票价17.5元。
空地上塑了些脚夫与马匹的像。太阳的光线刚好照射在这匹马的眼睛上,熠熠发亮,令我觉到这马是有生命的,且正与我对视。
关河对岸的峭壁上,距离水面约两百米高的一处斜缝里,便是豆沙关悬棺所在,内里现存十余具棺木。在一首赶马人的歌谣中这样唱到:“豆沙关岩子高万丈,僰儿子埋在悬崖上”。
放置悬棺的是先秦时期的一个古老民族,僰人。2015年6月,云南昭通市文管所组织了一次对豆沙关僰人悬棺的考察,将采集的木质标本进行碳14测定,得出的结果是豆沙关悬棺只有600年历史。那么,这个民族也许是僰人的一支吧?
通过望远镜拍摄的悬棺内部照片,可以看出棺木是由整木制成,木质坚硬,类似金丝楠木,棺盖有的被揭开。由于洞内不平整,一部分棺木底部加了支撑桩。
僰人悬棺虽在,僰人这个民族却已消融于人海之中了。
风雨亭,内里保护着全国第二批国宝单位袁滋题记摩崖石刻碑。
亭外,崖壁上三块文保碑并列,亦是一道风景。
袁滋题记摩崖,一九六五年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间一块《袁滋题记摩崖石刻说明》。
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公布袁滋题记摩崖石刻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袁滋题记摩崖石刻碑平日被保护在风雨亭内,靠近崖壁石碑位置也用门窗阻隔,两道锁加身,足见其珍贵。我们在此逗留时,刚好遇到当地文保部门派人来更换门锁,才得以入内并一窥袁滋题记摩崖石刻碑的真容,实在好运!
刻石高约60厘米,宽约25厘米,全文八行,直下左行,计122字,末行“袁滋题”为小篆,其余均为楷书。内容如下:
大唐贞元十年九月廿日,云南宣慰史内给事俱文珍,判官刘幽严,小使吐突承璀,持节册南诏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庞欣,判官监察御史崔佐时,同奉恩命,赴云南册蒙异牟寻为南诏。其时,节度使尚书右仆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韦皋,差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故刊石记之。袁滋题。
与袁滋题记摩崖石刻碑相对的石门关。一段保存完好的秦五尺道展现眼前,千年古道上依旧来往着两地的村民。
一块坚硬的立石,背后的崖壁上有“津枢纽”三个大字。
“滇南第一关”。
石门关。上世纪五十年代,始建于隋朝的隋代古城堡被毁,现在的城堡是1982年仿原状修复的。
古城堡利用五尺道雄奇险峻的地势,成为一处重要的军事关隘。
在这儿可以俯瞰古今五道交通线并行的风景。
我爬到东壁上想要寻找合适的拍摄角度,奈何草木茂盛,始终无法顾全。
并行的五条道路:关河,古老的水道;内昆铁路,前身滇蜀铁路;公路;秦五尺道;高速公路。
古老与现代并存的画面。
坐在石门关前。其实另有一张对焦清楚的,可我喜欢这张,模糊,好像揉一揉眼睛就会看清楚似的。
两个结伴而行的女人,她们从豆沙镇经五尺道下到山脚公路上,在那里转乘汽车回昆明。
背箱子的人。我询问他们为何一定要走这条坎坷不平的山路,当地人说翻这条道最近,若是乘车,需要绕行一大圈。
秦五尺道,现存长约350米,马蹄印迹众多。秦国占据巴蜀后,秦蜀守李冰采用积薪烧岩的方法,修筑了从僰道县(今四川宜宾)经石门关,到千倾池(今云南昭通)的第一条内地入滇通道。秦朝建立后,常頞(e)在僰道的基础上,将路又修道了建宁(今云南曲靖),道宽五尺,故称五尺道。
坚硬的岩石上,马蹄踩踏,经年后留下的蹄印。我仿佛见到了背驮货物的马匹在山道上趔趄不已的身影,这些留在五尺道上的马蹄印何尝不是一幅千年画作,其美感毫不逊色于文人骚客推崇的空洞灵璧石。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其崖险峻不可凿,冰乃积薪烧之”;“李冰所烧之崖,有五色赤白,映水玄黄,鱼从楚来,至此而止,畏崖映水也”。
秦蜀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工程至今发挥着排灌作用,而他开凿的僰道也依然造福着一方百姓。
五尺道以宜宾为起点,搠朱提江(今横江、关河、洒渔河)而上,途径今四川高县、筠连、云南盐津、大关、昭通、镇雄、贵州毕节、成宁、云南宣威,抵于曲靖。全长两千多里。
隋唐时期,五尺道被辟为官道,重新开凿贯通,直抵云南大理。因石门关一带最险,史称“石门道”。
一块方石上,正中间一个马蹄印。
歇脚人远望着对岸峭壁,也许他们更能体会那首描绘五尺道的《山谣》:“高山嵯峨,岩石磊落。倾侧萦回,下临峭壑。行者扳缘,牵援绳索”。
豆沙关观音阁,盐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阁的亭子。
亭上生兰草。
观音阁原名青莲洞,现观音阁建于清乾隆年间。
观音阁山门。
主体建筑置于青莲洞内,依岩为壁,顶部岩体如盆而覆,色极绚烂。
山门靠崖壁的位置上,书“石门关”三个阴刻大字。
观音阁山门外石梯下,一座石狮子蹲在路口,望着五尺道上往来不息的人。
这直上万仞的崖壁,如清风明月般亘古未变。
石上风的刻痕,石缝里的矮木,正随着光影变化而变换。我已将这画壁置于心中,留待来日慢慢品味。
2020年8月25日摄于云南盐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