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旅行 |
克孜尔石窟,位于拜城县东克孜尔镇东南约七公里的戈壁断崖峭壁之上,年代约公元3 -
8世纪,是中国最早的石窟群。门票70元。
流经克孜尔石窟前的木扎提河。

景区内的白杨树。

克孜尔石窟外的鸠摩罗什铜像,1994年立。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出生于龟兹,中国佛经翻译家。著名的《金刚经》就由他翻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克孜尔石窟的建筑与雕塑均遭严重破坏,惟壁画遗存。

克孜尔石窟壁画题材突出佛的“本生”、“因缘”、“佛传”故事。

菱格构图是克孜尔石窟壁画的主要特点。

观赏克孜尔石窟壁画时,最大的感受是画面甚少采用主次布局,整体予人平和、妙曼之感。

克孜尔第38窟,《弥勒菩萨说法图》。弥勒菩萨交脚坐在中央,两侧为听法天众。图中空缺处壁画为德国探险队割取,下图中下排较小的方形复制品即为此被盗头像。

展板上为影印件,由克孜尔文保单位派人赴世界各大博物馆,寻找到流失海外的克孜尔壁画,以拍摄的照片为素材制作成同等大小复制品。如今将它们摆在克孜尔石窟中,算是用这种无奈的方式回归,团圆。

《天相图》,由佛、金翅鸟、日天、月天、风神组成。

每一个菱格内都讲述了一个本生故事。
菱格的底色为青金蓝、松石绿和白色。

除被外国探险队割取造成的缺失,历史上由于宗教冲突,元代伊斯兰教也损毁了克孜尔石窟内大量的壁画。

被损的壁画人物在眉眼等重要部位留下了划痕。

克孜尔石窟壁画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中原汉地的龟兹风格。

画面里人物的神情及姿态,带着游牧民族血液里特有的奔放感。

壁画中的软体动物形象,在汉地文化中极少出现。

克孜尔石窟第38窟《佛涅槃像》,佛右手支颐卧于床上,佛身后是梵天、帝释天、四力士和佛弟子,最后皈依的须跋陀罗坐在地上。此窟只能在外观看,不允许入内,外形上为前方后圆的U型长条石窟,很像是早期印度石窟寺的支提堂。支提,泛指敬拜的对象。

此窟形制特别,因后部通道不允许进入,讲解员特意以手电照亮窟顶及窟壁,供观众欣赏。窟顶以花卉、植物表现天国的轻盈美丽,构图同样采用了菱格方式。

侧面的壁画下部,描绘佛塔内的情形,塔顶彩带飘扬。

《天宫伎乐》,龟兹石窟壁画最著名的伎乐形象。

龟兹古代居民属于印欧种,这是壁画中展示的人物形象,高鼻深目。

克孜尔石窟第47窟,大像窟形制。

克孜尔第135窟的窟顶存半个穹窿顶,以条幅的形式描绘姿态优美的舞蹈、奏乐天人,同样以色块加以分割。此次参观,135窟未开放,只能凭借现在这处洞窟内残存的画幅,想象一番。

此窟的窟顶借助大量的璀璨星辰图案,来描绘天宫的景象。

星空中各种造型奇异的星星。

主像早已不存,唯余背光上少量图案。
宽大的飘带绕于膊间。
黑桃图案与十字架图案的结合。
伎乐天人的飘带。
无以伦比的头颈肩流畅线条,克孜尔石窟壁画中人物的柔媚之态即来源于此。
前一篇:轮台胡杨林村庄废墟
后一篇:独库公路库车至天鹅湖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