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古建筑 |
分类: 旅行 |
大邑圆通寺,位于大邑出江镇下坝村。

初夏,山里的老梅树上结着青梅。

并不确认这所已成废墟的寺庙到底叫做圆通寺,抑或是元通寺。两个名字意思完全不同,前者仅含圆融之意,后者的“元”则带有初开的气势。

一座六角形的亭子,建在通往圆通寺照壁的青石小路旁。当它是接引亭。

亭内构造。

接引亭旁的小路可直达照壁和牌坊,我特意顺着大路绕过去。


一位戴草帽的农人正在田间为佛手瓜秧苗除草。找他讨水喝,他取出一串挂在红布绳上的钥匙,为我打开牌坊侧古水井的小门。凭直觉,感觉另一把钥匙是开大殿门的,一问,果然。老人姓袁,一直义务守护着圆通寺现存的那处年代不可考的建筑。

大殿外立着两块残碑。

其中一块大约是护林碑,碑的落款为万历年间。

这一块雕刻得更为考究的石碑曾被敲成条石垫坡坎,碑首仅余上部。

圆通寺遗址残存的这处地面房屋建筑更令我感兴趣,此处建筑当地人称天宝团乖(音),没有人说得清它的历史。

眼前这间开阔的硬山大殿,从最高处的脊椽开始到最低处的檐椽,中间还有六根平椽过度。

木构后部,并非对称式屋顶。

建筑外部看不出任何多余的装饰物。

整个建筑承托了十二架椽子。有没有人知道它的珍贵?

大殿内部。


若是再不修缮,怕就消失了。

可是细节缺失太多,即便修缮,恐也是无法恢复的了。

叠合梁下的驼峰。

驼峰另一面的细节。

下方一根木梁白蚁蛀蚀严重。

立柱上开有很多长条形的槽口,当初定还有很多根劄(zha)牵。

木料的新旧程度不同。

地上散落着巨大的柱础。

当地人送到寺庙中的童子雕像。


所有的驼峰外观都呈元宝状,仅装饰花纹不同。

细看木梁上都有虫蚁侵蚀的痕迹。

穿插枋已消失,上方以粗大弯钉做了连结。

“金火匠人 白瑞明”。历史上出江一带对手艺人给予的尊重可见一斑,这件重要的法器上留下了工匠的名字。而不远处药师岩附近的字库塔上,塔身碑上也详细地记录着参与建造者的名单。

在大殿内逗留时,空旷的山间传来几人讲话的声音,声音由远及近,随后三个背着背篼的人进入大殿休憩片刻,他们是采摘青梅的当地人,一对夫妇带着年长的母亲。

看这师徒之间的关系,也许明代的西游记真的与今日所读不同。


画面中央出现了一重檐建筑,石门的门缝清晰可辨,根据下方鱼的图案,应为龙门。

准备跃龙门的鲤鱼,双目圆睁,憋足了力量。

《埤(pi)雅 . 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