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古迹 |
分类: 旅行 |
邛崃回澜塔,位于邛崃东南的宝林乡。邛崃5路公交车可达。
回澜塔园区建在南河边一块冲击小平原旁,塔立于中央,左侧是一处保存完好的清代庭院,右侧建有一道抄手游廊,塔后还有一处碑林,园中密植香樟树。

回澜塔始建于明,现存回澜塔成塔于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此塔为六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叠涩出檐,塔高75.48米,青砖塔身上原来的白灰浆已脱落,远观呈淡黄色,通体秀雅素净。

四川省人民政府一九八零年七月七日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加走之旁的回为“回”的繁体字。牌匾中阳刻“回澜塔”仨字,字体呈白色,宝蓝色衬底,囿于外灰内白两道边框内,整个牌匾既夺目又不失清丽。

塔身外,以青砖另起一六边形的围墙,正对着塔门方向修重檐垂花门,条石门柱上开桃形拱券门,门楣上嵌回澜塔牌匾。回澜塔原名镇江塔,清代成塔后更名为回澜文风塔。

拱券门上第一层塔匾“镇江塔”,仨字为阴刻。据塔外文保所立造像记石碑介绍,第一层的塔心室供奉镇江王伍子胥。

伍子胥,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家。成语“一夜白头”、“掘墓鞭尸”的典故便来自于伍子胥的故事。伍子胥被夫差赐死,临死前愤恨不已,让家人将自己的眼睛放在城东门上,要看越军怎么打进城,夫差派人将伍子胥的尸首扔入江中,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屈原原本可以偷生,毅然选择了殉国,而伍子胥在难以活命的环境下,千辛万苦地逃亡,反抗并成功复仇。统治者需要的是逆来顺受,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伍子胥渐渐被人淡忘了。至今姑苏人说起端午,第一时间想起的还是伍子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652566

第三层塔匾为“江汉朝宗”。

塔围内垂花门后。拱门上有一圈维修后留下的痕迹,当初另有匾额也说不定。

垂花门上的飞檐,与围墙连接处用一朵花叶做过度。


第三层塔匾为“江汉朝宗”。

塔围内垂花门后。拱门上有一圈维修后留下的痕迹,当初另有匾额也说不定。

垂花门上的飞檐,与围墙连接处用一朵花叶做过度。

围墙上覆着仿竹外形的筒瓦,特意烧造的竹节将修长的塔身与高洁的修竹联系了起来。

檐首塑着龙头。

朝外的两侧为祥云之中的凤凰。

凤凰头部为立雕,方向互相呼应。

回澜塔塔基的地面部分,可见三层红砂石基座,塔阶五级。

可惜未开放,无法一睹塔内情形。

沿着塔身绕行一圈。塔身高处,有长在叠涩边上的野藤长茎垂下,倒也纤丽。

采用叠涩法建成的青砖花墙,透花的形式既减轻了围墙本身承重,又使得塔基部分保持敞亮干爽。工整之中赋予了整体的韵律美感。


剥落的灰浆下,青砖上烧制的字迹显露了出来。

“光绪八年州牧李玉宣修竟”

民国《邛崃县志》山水志:“明万历四十四年,州牧袁昭文始建镇江佛塔,郡进士杨伸撰碑记,崇祯末年毁于流贼,其状未闻。清朝乾隆时,州牧徐时敏建而未成,仅遗塔基。同治年间,州牧胡兴倬依据塔基重新建造,半途被议,工又旋辍。光绪年间,州牧李玉宣成之,而易其名曰回澜文风塔。其塔以砖为之,其形六方,每方宽约二丈有余,高几二丈。由下而上十三级,以次收缩,由大而小,总计高约数十丈余,塔中空,有磴道盘旋羊角而上,每级皆有窗户,便内明也。惜塔成时,无碑文以记之,工资不知若干,并何年月日修,何年月日成,皆不知也。”
资料链接:https://www.mala.cn/thread-12921026-1-2.html




细看塔身,也是用官砖砌成。

官砖的发现,使得此行无法进入塔内的遗憾不那么强烈了,我开始循着塔身底部外墙寻找官砖的各种名号。

“杨记官砖”

“张记官砖”

“但记”

“祥顺号”

“正兴号”

“邓洪顺记”

这些印记打在青砖的各个部位,即便是同一家的砖,也并非位于同一位置。猜测当初不是使用模具刻字,而是做好泥坯后用章盖上去,再进行烧制而成的。

塔基靠近地面部分处理成了斜坡状,防止雨水存积浸泡塔底。

回澜塔墙外还有一处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

这是宅门朝外望出去的情形,门口种有一株古槐,树身苍老,枝干虬结,枝叶不复繁茂,好在树身上另发了一株小槐。

此处清代庭院原来是作为游客中心使用的。


园内铺着青石板,种了桂树。

一进的过厅,隔墙合龙处各设一小门出入。

过厅面向正房方向,挂着一面巨大的木刻“佛”字匾,边框黄色,黑底上书明黄字体。

“佛”的书写构造雍容敦厚,有着平缓人心的慈悲。

字体的黄色部分是从木板上浅雕而成的。

穿堂两边的天井内,种着老桂树。

“桂阁”

“兰宫”

二进正房前,两侧天井内各建了一座隆于地面的双层大花台,亦为六边形。里面种了些菊花、杜鹃之类,倒是没见着兰草。

砖雕。

麒麟望日。


窗棂花纹。
柱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