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古迹 |
成雅铁路开通,从成都西站到大邑高铁站仅需半个小时,票价18元。

大邑高铁站开通了前往大邑客运中心的公交车线路。客运中心有直达斜源镇的小巴,我们搭乘前往西岭镇的小巴在斜源镇外下车。斜源镇内完全是新修的楼房,外观参照川西民居的穿斗式。

几年前,曾有一位博友告知我斜源有雾邑山佛教遗址,今天终于成行,在此特别地感谢他(她)。

斜源镇距离白云庵大约有7.5公里的路程,镇上很清静,我们没有找到揽客的车辆,只得步行上山,途中遇到一位开着小货车的余师傅,搭了我们一段路。在盘山公路岔口处,余师傅放下我们,告知一直顺着这条水泥路走,尽头就是白云庵。

路边随处可见废墟,山里的农户大多都已搬迁到山下的斜源镇太平社区居住。若还要照料自家留在半山腰的田地,得步行十里路上山。

途中遇到的第一棵老香樟树。树身上钉着一个编号,没有其它铭牌。

整个行程结束后,才知道从山脚下的青石路开始,一直到白云庵,海拔每上升几十米,就能见到一株树龄相差不多的香樟树,树下多有人家。现在站立的这株树下方就有块平台,虽然已恢复成菜地,但依着山坡的那一面砌着整齐的石堡坎,宽敞平整的台地下有一条小路通向主道,当初也定是有人家居住的。

这个时候的我,并不知白云庵的位置是在远方延绵山岭上那几乎要到达山巅的地方,还以为就藏于对面的哪个浓荫深处。

不知何时,雾邑山上逐渐地起了白雾。

来到一块平缓处,油菜地里花苞鼓鼓地才开起花来,这儿的温度比平坝上要低一些。

望着远方进入的沟口,看着来时爬过的山路,觉得自己挺了不起的。

半山腰的坡地上种植了一大片牡丹,牡丹花已开始起花苞了。

林间的黄连长得很好。

厚朴树也准备发新叶了。雾邑山是大邑县中药材种植基地。


岭上,野山樱树开着粉白色的花,一树一树地散在浓绿的树影中。

偶见农民背着背篼,肩扛锄头。

这是通往白云庵的古道,由宽厚一致的青石铺成。

不知何人停在路边的摩托车。


空气里弥漫着野山樱散发的淡淡清香。

遇到有人时,急切地向他们询问白云庵还有多远,回答永远是八里路,弄得我几乎要崩溃。特别感谢某人,支撑着我继续向上爬,而他还身背近十公斤的摄影器材。

又来到一块平缓地带。

山坳里留下了很多间老式瓦房,里面没有人居住,门窗敞开着破败不堪。油菜地的土里则混有很多黑色的细碎煤矸石。

果然,这儿曾经有个煤矿。

圆拱形的洞口被砖块封堵,上面写着“大邑斜源太阳村*仁平洞*永久密闭”。

雾邑山中,溪水淙淙,石上蒲草,柔韧倔强。


这张照片损坏了,看上去倒另有味道。

春天的太阳一收,雾气愈发地浓了。

雾邑山中的一座铁塔。

一只毛色光滑的栗色松鼠从梅树上跳了下来,钻到草窠里不见了踪影。惊喜之余,这才发现山上的梅花还未谢尽。

山色远淡近浓,想象了一下黄公望画的山居图。

极远处山脊上整齐排列的树,倒像是男人剃了头后刚长出的板寸。

杨氏基坪的清同治十年字库塔,亦称摇亭碑动塔,一旁还有座清代古墓。此行没有靠近。

海拔更高处的山樱花。


步行两个多小时以后,终于到达白云庵遗址。

一只小狗非常尽职地出现于眼前。

石照壁,四柱三间,中部的图案上有一道修补过的斜裂缝。

照壁又名影壁,用来迎祥纳福,镇宅辟邪,更有山门标识之意。

最高间上方的斗栱连为了一体,未透雕部分浅刻出斗栱形状。

鸱吻及斗栱的雕刻精致而不失厚重,有着朴拙的美感。

石框上部雕刻着仰莲纹。

照壁中间的缠枝花朵团花,四角饰以卷云,周围用卷草纹勾勒出边框。

左侧的团花,三个同心圆组成了浮雕花心,外饰花叶,最外侧的两个同心圆之间留白。

其实这一面才是照壁正面,麒麟望日的顶部仰莲纹横框下,又叠了一道横枋,上雕双龙献寿。

夹杆石的抱鼓部位刻着花边,转折处用祥云修饰,置于长方体箱石上,石上有覆布垂下,布面呈三角形,尖端饰以环形璎珞。这块抱鼓箱石上的覆布,其形制与后面山上石室的纹饰完全相同,可以断定是同时所建。

白云庵石照壁雕有麒麟望日图案的这面右侧下方,即是早先进山的人留存下来的青石小路。也就是说以往人们爬山上来后,第一眼见到的是照壁有麒麟的这一面。现在的路从左侧进入,直接到了照壁的团花一侧。

高浮雕的麒麟,身上的鳞纹刻画得非常细致。

麒麟的舌头伸了出来,莫名喜感。

石照壁坐落在厚重的须弥座之上。
勉强认出碑题上“云*禅林琴音梵*”几个字。

正文中出现了明代“万历”年号。

左侧的高碑。以我的身高估计,不算碑座,高度超过了三米。此碑的碑帽缠云纹与另一块基本类同,但摆放方向相反,有云纹的这一面对着白云庵大殿。

正文中出现了明代“万历”年号。

左侧的高碑。以我的身高估计,不算碑座,高度超过了三米。此碑的碑帽缠云纹与另一块基本类同,但摆放方向相反,有云纹的这一面对着白云庵大殿。

朝向照壁的一面,碑身下部风化脱落严重,但朱砂颜料还可辨。

碑帽亦是双凤衔日图案,纹样与右碑不同,凤凰的身体部位采用了高浮雕,更为立体。碑题为“皇风永扇 日月齐明”,八个字均镶在圆纹之内。

从白云庵左侧的小道上山,沿着一条山壑间的小路上行,小路上铺有青石,错落参差引人而行。小路旁先见到一处舍利塔。塔前残存着石围栏,中央摆放着石质香炉的基座,地面铺着大块的青石板。

围栏的柱头雕成桃珠形。

舍利塔保存完好。塔身为三重檐,圆形仰莲纹基座,绳纹束腰。底部为宝瓶,瓶身檐盖上方覆圆石,周边一圈团花相连。上两层塔身则为六棱面,顶部起桃珠,以仰莲纹相托,束腰同样饰一道绳纹。一二层檐间每一面各刻“南无阿弥陀佛”中一字,二三层檐之间面对香炉的一面上刻着“嘉靖壬戍年造”字样。

继续上行,高处出现了石牌坊及石室。

石牌坊后,即是石室。

石室为三重檐,顶部现在已无他物,地面散落着不知从石室还是石牌坊上掉下的石构件。

石室内是空的,正对牌坊的石门前建有三级台阶,其台基下方另有空间。

右边的石窗,上面雕刻着鹿鹤同春的图案,寓意天下六合同春。回首的鹿同样踩在金刚座上。

石室内部,面积大约六平米,地面以下部分另用青石砌出了空间,现用碎石做了填埋。后壁以两柱隔成三间,每间的墙面及立柱上都浅雕着祥云图案,近地面部分雕成覆布基础图案。

两侧的立柱同样雕刻着覆布基础。

石室顶部的穿斗结构。

正面重檐下门楣上的石雕。底下一栏雕刻着两条龙护驾着一座石屋升天的情形,石屋为重檐,下部两扇门,门缝轻微的开启也表现了出来。

上层雕刻的是四人一马,应是西游记唐僧师徒。左边第一个是孙悟空,腰间围着黄金锁子甲,右手执金箍棒,豹眼环口,眉形夸张;第二为人身猪首的猪八戒,右肩扛的钉耙并非九齿而是弯月状,前后都挂着包袱;第三是个双手合掌的和尚,长耳宽颊,面貌和善,自然是唐僧了;第四是一匹白马,戴了马辔(pei)头,马鞍上驮着经书,后面有个背光一样的圆环不知何物;第五头戴帽子的是沙僧,他右手扬起佛尘,佛尘比白马的尾巴大得多也长得多,左手握着不知何物。这个沙和尚最不像以往所见的模样,猛一看还以为是个胡人,头上的帽子也不似出家人用物,倒似个草帽一般。好在沙和尚的表情很是憨厚,嘴部的刻画透着些老实。沙僧身后雕刻了几朵祥云。

吴承恩是明代人,但他是《西游记》作者一事仍有争论,其中有学者提到《西游记》原本初刻在嘉靖初年就有出现,且二十九回有回目《脱难江流来国土,承恩八戒转山林》,此处出现他的名字并不应该。无论如何,眼前石室门楣上的西游记刻像,可以肯定是现存较早的唐僧师徒取经形象。

石牌坊正面。

石牌坊背面,即与石室相对的一面。
次间的小额枋,雕着一朵盛开的菊花。下部两侧的欢门均已不存,仅余空的石槽。
主间大额枋下的欢门,以单栱支撑。
“台”字的左侧落款处刻有一排小字。百度上介绍是为“大明万历甲子”,查资料,万历年号一共四十八年,中间没有甲子年。放大照片后隐约认出“三十日明*子吉旦*立”几个字,欢迎专家出场释疑勘误。
回首告别。
前一篇:明蜀王陵僖王陵
后一篇:龙泉红旗水库石墓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