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摩崖石刻 |
分类: 旅行 |
药师岩摩崖造像位于大邑斜源镇盘石村的飞凤山上。乘坐从大邑新场镇到出江镇的乡村客运,途中经过高坝村的一个路口,可以看到前往药师岩的指路牌,这里距离药师岩山脚还有大约三里多的路程。

满眼都是翠竹,青色欲滴。

近期重读林语堂的中篇小说《红牡丹》,原著故事年代在清末光绪年间,牡丹的初恋情人便叫做金竹,她的堂兄梁孟嘉是翰林。说来真巧,飞凤山上有三个石刻的大字“飞凤山”,字体苍劲,传说就是由清朝末年的翰林,出江的伍崧生所书。

林语堂先生在书中也借机表达了他对翰林的看法:“不知为什么缘故,翰林这个名词在中国人听来,特别有让人尊敬的魔力。由于这个名词暗示高度的文学成就,是一切学者梦寐求之而极少数人才能获得的,所以翰林一词听起来,比尚书、大臣、巡抚、总督等大员都好听。”

一条从平坝延上来的路,在此汇聚形成岔口,中央的空地上立着泰山石敢当的石碑。

药师岩在虎跳河对面的飞凤山上,从这儿还需穿过一座大桥抵达对岸山脚。我并不急着要快快到达那里,一路上溪流聚合、水声阵阵,其风光之美,实在让人流连。

川西坝子腹地,以大邑和邛崃的民居建造得最为优美舒缓,全无逼仄束缚之拘谨,更无争夺防备之敌意,当地民风的淳朴透过建筑而得以一览无遗。

路边一座三层六棱的字库塔,甚为娟秀玲珑。

这是一座惜字宫,塔体造型修长,塔身比例匀称,刹顶线条流畅,飞檐上翘,极具婉约秀丽之美感。

白塔以砖块修建,塔身涂抹白色灰浆,上施的彩绘还保留着。

最下一层的飞檐由三处流线汇合后收紧,下方饰以铃铛,稳重而不失轻盈。

底层每一面塔身上都嵌有阴刻石碑,内容记述了修建此塔以培风水、知惜字的初衷。

彩绘的白鹤与梅花鹿。鹿的头部及身体粗壮,看上去几乎就是牛儿的形象。

捐建者名单。

石碑的左下角落款刻着“大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孟冬月上浣
大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为公元1898年,孟冬月是农历十月,上浣则指的上旬。如此看来,此惜字宫当是1898年农历十月的上旬修建而成的。
最有意思的是这块石碑为造塔的各位工匠也留了名字,这可真不容易。特意录下:
堪兴:高松亭。堪兴为古时占候卜筮者之一,俗称为风水先生。
烧工:高光桃。
砖匠:徐守银。
工匠:张志元。

檐下的铃铛,依旧圆润可喜。

扇形的惜字宫字牌。

刹顶的曲面颇为俊俏,垂势更加柔和,靠近飞檐的部分苔藓滋漫,刹尖上还留有几粒宝珠。第三层的塔身上,突出的六棱边特意以细圆木棍做了装饰,如考究的服装加了一道滚边,使得这层塔身的视觉上起了微妙的变化。

相较底层的飞檐,第二层开始变得轻盈起来,最上面的更是如风中飞舞一般。此种变化蕴涵着的动态美感,令人感受到当初修建者从容悠远之境界。

所谓清新。

出现了一座小小的石拱桥,于是水便从这一边换到了那一边。

路边突然现出一只竹篮,里面盛着几根刚从地里摘下的长茄子。一抬头,在台地上坐着个六十岁左右的妇人,她等在路边,希望经过的游人可以买下她的菜
这一路游客稀少,除了我们,只另外几个跑得飞快的年轻小伙儿,他们大约是不会想到要买菜回家的。后来下山,再见到她时,某ren动了慈悲心,让我买些她的茄子背回成都,也不枉与当地人的一场相遇。(真奇怪,出现某ren二字便不能通过,啥子意思呢?)

回望远处的山岭。

爬了半个小时后,终于来到磐石下方,药师岩就建在这块突出的巨石上部。

药师岩的摩崖石刻,以及依峭壁修建的窄窄长廊,就在靠近山顶的一道弯曲怀抱之处。猛一看,颇有一丝悬空寺的韵味。

拾阶而上,望见更远处的山隐在了云雾中。

石阶终止处,“飞凤山”三个大字现于眼前,每个字约两米见方,看上去笔力不凡。


药师岩的文保碑。

药师岩大部分造像都重妆过,面貌不忍直视。

这道门洞算是山门了,门楣上依旧是“飞凤山”,山墙呈外八字状,具民国时期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此处名为药师岩,只因内里供奉着药师菩萨。未知眼前的飞凤山是否另有典故。

“岩泉石瘦响寒林,药隐春深飞野鹤”。看墙上这幅墨画,寒松、竹林、草亭、皴石,中间小桥上的人,着宽袍大袖,发束于头顶,模样倒像个道士。

爬了半个小时后,终于来到磐石下方,药师岩就建在这块突出的巨石上部。

药师岩的摩崖石刻,以及依峭壁修建的窄窄长廊,就在靠近山顶的一道弯曲怀抱之处。猛一看,颇有一丝悬空寺的韵味。

拾阶而上,望见更远处的山隐在了云雾中。

石阶终止处,“飞凤山”三个大字现于眼前,每个字约两米见方,看上去笔力不凡。


药师岩的文保碑。

药师岩大部分造像都重妆过,面貌不忍直视。

这道门洞算是山门了,门楣上依旧是“飞凤山”,山墙呈外八字状,具民国时期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此处名为药师岩,只因内里供奉着药师菩萨。未知眼前的飞凤山是否另有典故。

“岩泉石瘦响寒林,药隐春深飞野鹤”。看墙上这幅墨画,寒松、竹林、草亭、皴石,中间小桥上的人,着宽袍大袖,发束于头顶,模样倒像个道士。

门外岩石上还刻着四个字,落款能看到清嘉庆几个模糊的字,可惜题刻已难于辨认了。

进入长廊后,刚好遇到两位穿着白色道袍的道士从内里出来,其中一位面庞俊秀的年轻人带我到药师菩萨跟前,告知从此龛以左,均为唐代遗留佛龛,以右是明嘉靖年间大规模修葺时凿去风化造像后重刻。

从药师岩望山下,叹山水美景,却原来桃花源在此:“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抬头见到壁上一丛野百合花。


下方小厨瓦顶上,伸出一支红色的美人蕉。

继续穿过守护人的厨房及饭堂,眼前的一排洞窟,不曾被重凿,保留着原样。


这龛是最大的。尽管已风化,立于其下,依旧感受到奇异的宽慰。
据药师佛龛左壁石刻碑文《大像记》,药师岩雕像群的开凿最早为唐开成二年(公元837年)。

时光作画,没什么好遗憾的。

除了些微的痕迹,造像仅余轮廓,看不出当初的细节。

退回到药师菩萨处。这龛洞窟较深,如果不是如此重装,此龛连带着药师岩整体摩崖石刻群应该更具文物价值。可惜了!可惜了!

菩萨背光上方的飞天。

佛龛左侧石壁,靠近后部有明显的凿痕。


未知何时何人为菩萨化如此拙劣之妆容,查不到任何资料。

菩萨莲座下,摆着七个木偶,有男有女,有高有低。偶人表情愉快,着装也似明代。木偶身体的前面开有槽孔,有几个还插着凤头翅膀之类,令人联想起在蒲江飞仙阁所见莫公骑仙鹤白日飞天的石刻像。长生不老这件事,古往今来总是被人惦记着。

药师佛龛内右侧石壁上,明弘治十二年留下的祈福碑文。

武士像,一眼看上去,人物坐姿、所穿盔甲,面部神情几乎与不远处的佛子岩所见一模一样,疑心是否为同一石匠所刻。

药师菩萨的莲座前摆有一硕大的透雕牡丹花石刻香炉,被红布包裹着无法窥见全貌。偷偷撩开红布,见周围雕着一圈人像,头部尽被损坏,这匹马儿得以幸免。马的后腿呈跪姿,骑它的应是位尊贵之人,有侍卫双手举着执扇恭立左右。马上的人正在转过身来,像是与人作揖道别。

在一处稍显宽敞的地儿,摆着一张桌子,几把椅子,桌紧挨着一扇窗,窗下堆放有几部黄帛包裹的经书,还有纸笔,以及几杯茶水。

窗户窄窄的,挂着算盘,中央吊一只白炽灯泡,对着外面的群山千壑。

想白天看来,这样的窗也许不稀奇,要到了夜里,灯亮起来,从远处再望这扇窗,另一种意思就出来了。


时光作画,没什么好遗憾的。

除了些微的痕迹,造像仅余轮廓,看不出当初的细节。

退回到药师菩萨处。这龛洞窟较深,如果不是如此重装,此龛连带着药师岩整体摩崖石刻群应该更具文物价值。可惜了!可惜了!

菩萨背光上方的飞天。

佛龛左侧石壁,靠近后部有明显的凿痕。


未知何时何人为菩萨化如此拙劣之妆容,查不到任何资料。

菩萨莲座下,摆着七个木偶,有男有女,有高有低。偶人表情愉快,着装也似明代。木偶身体的前面开有槽孔,有几个还插着凤头翅膀之类,令人联想起在蒲江飞仙阁所见莫公骑仙鹤白日飞天的石刻像。长生不老这件事,古往今来总是被人惦记着。

药师佛龛内右侧石壁上,明弘治十二年留下的祈福碑文。

武士像,一眼看上去,人物坐姿、所穿盔甲,面部神情几乎与不远处的佛子岩所见一模一样,疑心是否为同一石匠所刻。

药师菩萨的莲座前摆有一硕大的透雕牡丹花石刻香炉,被红布包裹着无法窥见全貌。偷偷撩开红布,见周围雕着一圈人像,头部尽被损坏,这匹马儿得以幸免。马的后腿呈跪姿,骑它的应是位尊贵之人,有侍卫双手举着执扇恭立左右。马上的人正在转过身来,像是与人作揖道别。

在一处稍显宽敞的地儿,摆着一张桌子,几把椅子,桌紧挨着一扇窗,窗下堆放有几部黄帛包裹的经书,还有纸笔,以及几杯茶水。

窗户窄窄的,挂着算盘,中央吊一只白炽灯泡,对着外面的群山千壑。

想白天看来,这样的窗也许不稀奇,要到了夜里,灯亮起来,从远处再望这扇窗,另一种意思就出来了。

墙上还挂着一幅清丽小画,上书“邹秀兰作于崇州”。画中体态婀娜,神情恬淡的女子,与另一面山石上无数的刻像放在一起,顿觉出世入世其实仅相隔一刹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