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山东大路之茶店到山泉铺古驿道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旅行 |
“汉唐巴蜀古道,兴起于汉、繁荣于唐,明清年间仍是连接成都与重庆的重要驿道。因在成都以东,又称古东大路,其中,东大路成(都)简(阳)段全长70公里,主要由成都锦官驿-大面铺-龙泉驿-山泉铺-简州阳安驿一线的中路,成都双桥子-西河场-洛带镇-金堂五凤溪一线的北支路,成都九眼桥-中和场-高店子-柏合镇-贾家场一线的南支路三条道路构成。” ---《龙泉古道佛影寻踪》

曾有一次独自从山泉铺往茶店方向徒步东大路,惜途中岔路未留意,导致迷路,不知不觉中绕到了距石经寺五公里外的茶兴路上。后遇到好心人主动邀我顺车,方才顺利回到龙泉。今选择乘865路来到茶店古驿牌坊下车,从茶店开始沿东大路古道徒步至山泉铺。

茶店的名字一听就与过往时歇脚喝茶的茶铺有关,不要小看了人在旅途的任何一种需求,积累下来便会成驿、成铺、成镇等等......
今日茶店早已没了往日的热闹,不长的一段古街重新修葺过。天气好,街边的人围坐成一处,喝茶晒太阳冲壳子。很羡慕那些已完全融入成都生活的人,冬天的太阳一出来,他们就会发朋友圈说“晒起了”,此种邀约自然又随意,带着川人特有的幽默感。

我没有这样的圈子。也许因为我怕,也由于自己是个软弱的人,只能跟自我相处。

我没有这样的圈子。也许因为我怕,也由于自己是个软弱的人,只能跟自我相处。
出茶店,经过一个大水塘,在一株老核桃树下,古东大路现于眼前。

蜿蜒的山路,在拐到空旷的山巅时,难免会生出天路引人至天边的错觉来。

爬上去以后看到实际是这样的,天边哪有那么好抵达的。

山顶的风很大,那种蚀骨般的冷冽只有长茅草和枣树能承受得起,这种地方,阔叶林是难于生长的。干枯的蒿子杆儿散发出气味,那是冬季的大山的味道。

一处崖坡下方,生长着一株枝柯散乱的野桃。这桃树大约不属于任何一户人家,故绝无修剪过的痕迹,姿态天真极了。待开春,我会再来看你的!

来到一U行岔路口。驻足思忖,该往左走还是往右走?眼前的光缆标识提醒了我:在北周文王碑那段东大路上看见过同样的标记,于是决定沿着这段国防光缆的路线,从左路前行。

途径第一个较大的垭口,青石板路与碎鹅卵石混在一起,脚踩上去吱呀乱响。

翻过垭口后,眼前出现一道山坳,脚下的路延往对面的山头。

缓坡的山坳仿佛是另一个世界,风突然静止,植被也温柔纤细起来,一团团密密簇簇的藤蔓爬满了桃树,暗绿的色调,诡异的形状,这些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的低等植物出现在这里,俨然一派绿野仙踪的画面背景。

继续前行,来到更高处的一个垭口了。

路是从一整块岩石中硬掏出的,上面的凿痕依旧可辨。

来来往往,这条路上走过了多少人,他们穿不同的衣服,背不同的包袱,想的呢?

绕过垭口,眼前豁然开朗,远远地望见了大田坝水库。

山巅的路不怎么宽,不过也不多上下。眼前山峦起伏,脚下茅草松软,人进入了平缓而放松的阶段。

垭口前方的山岭上建有一座巨大的输变电架,电线翻越至对面的大佛村。人立于电线下方,那些穿越天地的笔直电线令人不得不感叹现代文明的力量。

路边几块方石,小憩的人正好可以坐在上面。回望走过的山崖,逆光中,巴茅草的花穗反射出耀眼的白光。

弯过这个古战场山头,这段东大路一直通往北周文王碑。

低头,脚下是迤逦盘旋的公路。抬眼,望对面大佛村最高峰,那儿可远眺龙泉湖。山顶有一棵树冠奇特的柏树,春天桃花开时我曾爬过那儿,一树高耸,下铺繁花,真有“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意境。

高树下,北周文王碑旁的石佛寺显露出来。

在人来人往的东大路旁,居然建有一座寺庙,全无“深山藏古寺”的矜持与故作高深。

石佛寺正在修缮中,路边见一石猪倒置于沟中。

为确认是否是石猪,特意查看了一下猪屁股,上面雕刻有猪尾巴。

梁架上的驼峰。

石佛的足部。四川的大佛对脚的刻画有些偏爱。

散佚一旁的石板,凹进去的纹样看上去像是个范。

两厢墙上的壁画,正在维修中。

淡蓝色的天空,云蒸霞蔚。

壁画下的泥胎露了出来。

大佛左侧龛保留了少许造像。据《龙泉驿区志》,龛沿尚存北宋景佑五年(公元1038年)题记。

跋印在靠近岩壁的位置,周边荨麻丛生,难于靠近拍摄。


“我本揽烟云”

右下角刻有一匹休憩的马,这么放松的姿态。


“摇青耸翠”

离开北周文王碑后,这段东大路进行了拓宽,新铺的水泥路面,是要通汽车的意思。一旁散落着老路的旧石。

到达龙泉山顶小卖部。

喜爱山地车的人们在这里交流着。骑手们着装新潮,在我这个老派人眼里,到底还是见到了一幅古人聚在茶店歇脚喝茶的情形。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2017年12月20日摄于龙泉驿

蜿蜒的山路,在拐到空旷的山巅时,难免会生出天路引人至天边的错觉来。

爬上去以后看到实际是这样的,天边哪有那么好抵达的。

山顶的风很大,那种蚀骨般的冷冽只有长茅草和枣树能承受得起,这种地方,阔叶林是难于生长的。干枯的蒿子杆儿散发出气味,那是冬季的大山的味道。

一处崖坡下方,生长着一株枝柯散乱的野桃。这桃树大约不属于任何一户人家,故绝无修剪过的痕迹,姿态天真极了。待开春,我会再来看你的!

来到一U行岔路口。驻足思忖,该往左走还是往右走?眼前的光缆标识提醒了我:在北周文王碑那段东大路上看见过同样的标记,于是决定沿着这段国防光缆的路线,从左路前行。

途径第一个较大的垭口,青石板路与碎鹅卵石混在一起,脚踩上去吱呀乱响。

翻过垭口后,眼前出现一道山坳,脚下的路延往对面的山头。

缓坡的山坳仿佛是另一个世界,风突然静止,植被也温柔纤细起来,一团团密密簇簇的藤蔓爬满了桃树,暗绿的色调,诡异的形状,这些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的低等植物出现在这里,俨然一派绿野仙踪的画面背景。

继续前行,来到更高处的一个垭口了。

路是从一整块岩石中硬掏出的,上面的凿痕依旧可辨。

来来往往,这条路上走过了多少人,他们穿不同的衣服,背不同的包袱,想的呢?

绕过垭口,眼前豁然开朗,远远地望见了大田坝水库。

山巅的路不怎么宽,不过也不多上下。眼前山峦起伏,脚下茅草松软,人进入了平缓而放松的阶段。

垭口前方的山岭上建有一座巨大的输变电架,电线翻越至对面的大佛村。人立于电线下方,那些穿越天地的笔直电线令人不得不感叹现代文明的力量。

路边几块方石,小憩的人正好可以坐在上面。回望走过的山崖,逆光中,巴茅草的花穗反射出耀眼的白光。

弯过一个又一个小山坳,路边石块垒就的堡坎早被苔藓覆满。
脑海里突然就响起陈永涛的那首《加了蜜》:“记得当时年纪小,我俩青梅竹马。青梅已经不见了,竹马愈来愈大条。红红的朋友,加了蜜。红红的面颊,加了蜜......”。

一口用竖立长条青石板砌成的水池,边上长满了野草,石壁风化脱落。大约是早先留下的,因为,现在人修水池都用水泥了。

比如,这样的水池。

一口用竖立长条青石板砌成的水池,边上长满了野草,石壁风化脱落。大约是早先留下的,因为,现在人修水池都用水泥了。

比如,这样的水池。
走到这里,已经与我上次的行走路线重叠了,我就是在这儿错过了岔口,沿着公路往茶兴路去了。

下到主路上,特意回拍一张岔口,记住这个石堡坎上的小路才是通往茶店古驿的东大路。

余下的路程是熟悉的,眼前的羊蹄甲属植物纷乱又有致,衬着山下水库中波光粼粼的反光,一派小清新构图。

龙泉每一座山头都有个铁塔。光缆、铁塔、基站,这些与我过往的工作密切相关的设备,如今在我喜爱的徒步旅程中,成为了我亲切无言的伙伴。

下到鸦雀口,这儿设有公交站,870路,865路等都会经过。不过我今天会穿过马路,继续沿着对面的东大路,经过北周文王碑门前到达山泉铺。

鸦雀口公路垭口。这条通往石经寺的公路的修建,断开了古老的东大路。

下到主路上,特意回拍一张岔口,记住这个石堡坎上的小路才是通往茶店古驿的东大路。

余下的路程是熟悉的,眼前的羊蹄甲属植物纷乱又有致,衬着山下水库中波光粼粼的反光,一派小清新构图。

龙泉每一座山头都有个铁塔。光缆、铁塔、基站,这些与我过往的工作密切相关的设备,如今在我喜爱的徒步旅程中,成为了我亲切无言的伙伴。

下到鸦雀口,这儿设有公交站,870路,865路等都会经过。不过我今天会穿过马路,继续沿着对面的东大路,经过北周文王碑门前到达山泉铺。

鸦雀口公路垭口。这条通往石经寺的公路的修建,断开了古老的东大路。
上面的解释是百度得来的,只晓得它应当建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不过,如何使用我可是完全不懂。

在这个重力仪格值标定场点上方,立着龙泉驿区文保“柳沟铺战址”石碑。

柳沟铺战役发生在民国12年(公元1923年)。

在这个重力仪格值标定场点上方,立着龙泉驿区文保“柳沟铺战址”石碑。

柳沟铺战役发生在民国12年(公元1923年)。

弯过这个古战场山头,这段东大路一直通往北周文王碑。

低头,脚下是迤逦盘旋的公路。抬眼,望对面大佛村最高峰,那儿可远眺龙泉湖。山顶有一棵树冠奇特的柏树,春天桃花开时我曾爬过那儿,一树高耸,下铺繁花,真有“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意境。

高树下,北周文王碑旁的石佛寺显露出来。

在人来人往的东大路旁,居然建有一座寺庙,全无“深山藏古寺”的矜持与故作高深。

石佛寺正在修缮中,路边见一石猪倒置于沟中。

为确认是否是石猪,特意查看了一下猪屁股,上面雕刻有猪尾巴。
据《龙泉驿区志》,石佛寺又称“大佛寺”,现存正殿与弥勒佛像。正殿居中,浮雕弥勒佛像,高4.24米,善跏坐。此即唐三教道场碑文所述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建造的“丈六弥勒佛”。

梁架上的驼峰。

石佛的足部。四川的大佛对脚的刻画有些偏爱。

散佚一旁的石板,凹进去的纹样看上去像是个范。

两厢墙上的壁画,正在维修中。

淡蓝色的天空,云蒸霞蔚。

壁画下的泥胎露了出来。

大佛左侧龛保留了少许造像。据《龙泉驿区志》,龛沿尚存北宋景佑五年(公元1038年)题记。
这是依水平方位拍摄的,可知石壁倾斜度。

主龛右侧即北周文王碑,提到石佛的唐三教道场碑位于主龛左侧。

真是美!



环佩叮当。

身姿妙曼。





殿外立着一块嘉庆年间的巨大石碑,如今已被砌进了围墙。

围墙外,对应石碑的位置下方,有一挺大的水塘。无端想着当初东大路上的行者们来到这里,与僧众一道喝茶的情形。

北周文王碑已于2013年公布为国保,不过外面那个文保碑实在是太难看了,还是这成都市人民政府立的省保碑有味道。话说这碑差不多也可以算文物了。

主龛右侧即北周文王碑,提到石佛的唐三教道场碑位于主龛左侧。

真是美!



环佩叮当。

身姿妙曼。





殿外立着一块嘉庆年间的巨大石碑,如今已被砌进了围墙。

围墙外,对应石碑的位置下方,有一挺大的水塘。无端想着当初东大路上的行者们来到这里,与僧众一道喝茶的情形。

北周文王碑已于2013年公布为国保,不过外面那个文保碑实在是太难看了,还是这成都市人民政府立的省保碑有味道。话说这碑差不多也可以算文物了。
文保碑下方有好几处石刻碑文。

跋印在靠近岩壁的位置,周边荨麻丛生,难于靠近拍摄。


“我本揽烟云”

右下角刻有一匹休憩的马,这么放松的姿态。


“摇青耸翠”

离开北周文王碑后,这段东大路进行了拓宽,新铺的水泥路面,是要通汽车的意思。一旁散落着老路的旧石。

到达龙泉山顶小卖部。

喜爱山地车的人们在这里交流着。骑手们着装新潮,在我这个老派人眼里,到底还是见到了一幅古人聚在茶店歇脚喝茶的情形。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参考资料:
《龙泉古道寻踪》http://e.tflqy.com/epaper/lqkf/html/2016/05/13/B02/B02_98.htm
《龙泉驿区志》http://tieba.baidu.com/p/63045025?pid=424929130&cid=0&traceid=
前一篇:洛阳博物馆的百花灯
后一篇:山东青州龙兴寺北齐佛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