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大渡河老昌沟至关村坝段
标签:
休闲 |
分类: 旅行 |
关于徒步大渡河,网友小乙在他的《拂开尘封的历史。。单人徒步穿越金口河--古路村--乌斯河大峡谷。。。。》一文中有着非常全面的介绍,他是一位那么地敏感又富于激情的青年,每次读他的文章,仿佛自己也沉陷于历史的隧道中难于自拔。这次徒步参考了他的行程介绍。与小乙大渡河之行的深邃感受相比,我们的只能算是浮光掠影。
在计划大渡河徒步的过程中,希望可以兼顾大渡河峡谷风光、崖壁上的村庄、五等小站关村坝、普雄到燕岗的慢车等,因受限于成昆线客运车次及到站时间的限制,最终决定从成都乘普快到汉源乌斯河,住宿汉源乌斯河两晚,第三天乘普客到沙湾,转道乐山乘高铁回到成都,其中的路线无可避免地产生了交叉。
博文中照片未按照地理位置而是以时间顺序上传的。
K145次,成都火车北站14:28分发车,18:10分到达汉源。票价41.5元。此汉源即乌斯河镇,距离汉源政府驻地富林镇还有约50公里的距离。列车晚点,到达乌斯河时天已擦黑,入住雄东商务宾馆,标间130元。乌斯河极小,整个镇紧靠火车站,货运列车及客车来往频繁,火车进站时的刹车声及鸣笛声昼夜不息,初到此地的人很不习惯,所以住宿房间尽量选靠山的一面。
镇子几乎就是一条街道而已,连着两天都在“兄弟餐馆”吃的晚饭。
车子到达深溪沟大桥,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的石碑立在此地,前方是将近五公里长的公路隧洞,出洞的一侧建有外观与深溪沟大桥一样的飞水崖大桥。司机为我们停留了片刻,匆匆拍下几张照片。

深溪沟隧洞内部看上去极为复杂,其中有个岔口通往深溪沟水电站,司机告知外人无法进入。隧洞出口是飞水崖大桥,不远即是长河坝车站,普客5619次、5620次在这里要停留两分钟,但不上客,仅开放通勤口供铁路员工上下。
车子继续前行来到老昌沟口,一线天石拱桥出现在眼前,一旁的栈道通往山顶的古路村。
这个穿卫衣的小男孩是跟着妈妈在这儿摆摊的,他告诉我自己是长河坝人,上小学二年级,最爱吃他妈妈做的炸土豆。“可以吃这么多!”他双手比划了一个大圆圈,可爱死了!
我给了他几包随身带的豆腐干。后面中午从山上下来就在这儿吃他妈妈做的炸土豆,真的是非常非常好吃!

俯瞰一线天石拱桥。

岩壁上凿出来的小路。

继续上行,抵达第二个石亭处,这个角度面向飞水崖大桥方向。眼前这块如鹰嘴般的巨型方石突兀于眼前,它的下方便是刚才经过的从岩体中掏出的栈道。

峡谷中风声烈烈,巍峨壮丽的大凉山让人想起《诗经.小雅.蓼莪》中的那句“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来。

清晨的阳光下,谷底的大渡河反射出耀眼的金光。

只有亲眼所见,方知古人作画并非想象,文人、画家的壮游,成就了诗画的体悟。

爬到一个叫做癞子坪的地方,这儿坐落着几户人家。眼前对峙的绝壁上方,有几根钢缆连通,这便是在建的索道站。据下山的游客介绍,从谷底到古路村需要爬行三个多小时,索道站的位置距离古路村还有半个小时的路程,为节省体力,我们的古路村之行就此停步。

癞子坪只是稍稍有一些儿可以让人生根的缓坡而已。

老昌沟的山体与大渡河对岸巍峨高耸的峻岭。

这张照片隐约可以看到山巅上缆车的钢索。

古路村一侧的索道,山体上如皴裂的皮肤般裂开的横缝,便是通往索道站的栈道。人在这儿顽强地展示着自己的力量。

继续上行的人开始喊山,我也呼应着他们。

花猪儿,它们的家就在上图中用石块砌的方形堡垒中。

遇到一队收购核桃后运往山下的马帮。马儿体型偏小,每匹马都驮着四大口袋的核桃,棕色的鬃毛被汗水浸湿后贴在身上。

牲畜辛劳,哑口无言的一生难免令人思索起佛教中关于转世的话题。

下到一线天石拱桥的位置,顶棚上长满青草。

一列客车正经过老昌沟一线天石拱桥。
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曾有一期专门介绍了这座铁路桥。一线天石拱桥,跨度54米,高度26米,是当时我国跨度最大的空腹式铁路石拱桥。最早完工时,上方未加棚顶,后为防止落石,同时增加自重以抵御山洪的冲击,重新加盖了棚顶。

山是人们所能见到的体量最大的自然物,仿佛有一种拔地通天不可抗拒的力量。

这张依稀能看到飞水崖大桥以远的山体上有条小道蜿蜒而上,那里也许还有村庄。

“一线天石拱桥位于成昆线北段,在关村坝和长河坝之间,跨越大渡河支流老昌沟。桥址地质,沟底为冲击漂石土、卵石土、夹砾石土、粉粗砂,总厚度达25米以上。两侧沟壁为震旦系灰岩,岩层局部形成平缓褶曲,节理发育,石质坚硬。”



“本桥孔跨54米,全长63.14米,具有民族传统的建筑结构形式。拱石从乌斯河至毛头马一带檐大渡河采集的花岗片麻岩加工而成,与附近山石浑然一体,显得格外壮观。”

下到了谷底。在老昌沟口的空地上,吃了美味的炸土豆,买了几个苹果,补充矿泉水后,我们开始徒步前往7公里外的关村坝。

由于梯级电站的建立,大渡河水已不再激越,然而宽阔的河面依旧暗流汹涌。

公路一直紧贴着大渡河畔,峭壁上不时见到各种防止滑坡的人工干预设施。

这处好像是往山体内打了石钉。

输变电高架线紧贴公路靠近大渡河一侧。

峻极于天。

河里的巨大岩石,未知是原来就有还是从山上滚落而来。

这块巨石上捆绑了钢缆,固定在岸边,也许怕它冲到下方毁坏桥梁等设施。

山上的瀑布飞溅而下,碎玉似的水沫洒在脸上。

离开老昌沟不远,有骑着摩托的老乡飞驰而过,留下一句“小心飞石伤人!”原来山上有村民养的山羊,觅食时踏落坠下石块之说是真的,还有山石松动滚下的碎石子,其势能也不可小觑。

不知道是靠近山体下行走好呢还是河岸侧更安全,小议片刻后,决定根据地貌观察通过。

此前与某人为徒步之行发生过争执,他考虑得细致,发诸多诘问,令我颇为恼怒。最终他还是背着近二十斤的行囊上路了,一路跟在我身后为我拍照,达成我这个自恋者的旅行心愿。

有瀑布的山体下,铁路的引水护路设施。

“山水”一词,从来就是大自然风景的代称。

回望老昌沟山麓。

在癞子坪受视线影响,以为索道站建在山巅,现在看来还只是一峰峦顶部,远非最高处。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小雅.斯干》

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路边常见到这样的洞穴,可能是当初修路时存放物资的,现在已废弃。

大渡河弯道的地方,风特别地大,不时有飞石被吹落下来,溅在公路上又弹于护栏,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响。

对岸不时传来阵阵猿猴(疑似,或许其他野兽)的啸叫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原来也是写实。
到达灯影组白云岩。灯影组地层为李四光1924年在湖北宜昌石牌村灯影峡创名。

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内灯影组白云岩分布较广,其特点为底部岩性为一套灰、浅灰、灰白色粉晶白云岩、层纹状白云岩、渣状白云岩、渗流豆石白云岩,下部具水平层理、微波状层理,中部见有藻纹层构造、渣状构造、葡萄状构造,上部具水平层理,顶部多夹磷质条带,产大量微古植物、藻类化石,厚度为820米至950米,为公园内最重要成景岩层。

水平岩层。

岩壁上留着先前的修路者用红漆书下的警示语。

顺着白熊沟口上行不足十米远,拐过一个弯,一道泄洪堤坝现于眼前。

白熊沟乃大渡河北岸支沟,位于乐山雅安交界处,全长约7公里,其峡谷直抵大瓦山南麓。沿途深邃清幽,风景奇绝,两岸高差近千米的绝壁间,草木高悬,遮天蔽日,悬泉如练,飞瀑溅玉,如佛、如神、如兽,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天然石刻比比皆是,秋冬时银装素裹,春夏间山花烂漫,与大瓦山构成一幅天然的神奇画卷。“白熊沟”的得名,源于此地曾为大熊猫栖息的乐园。

白熊沟口内的景色。我们止步于此。

白熊沟内风力极大,对岸不时有吹落的碎石越过深涧掉于脚边,个头虽不大然而足以使人心惊肉跳。

前方白熊沟公路隧洞。


以此为界,这儿已属乐山辖区。

又是一个巨大的河湾,站在这个角度拍摄,仿佛是立于河中央的位置一般,视野极为开阔。

现在看到的这个隧洞叫“关村坝站线”,据资料是1973年外建的明洞。从这儿无法看见“关村坝车站”隧道。

白熊沟火车隧道,出口连着一座铁路桥。

隧道内只一根铁轨,桥上铺着两根轨,其中一根带可以变轨的道岔。在铁路桥靠近“关村坝站线”隧道一侧,又伸出一根轨道,这样,从白熊沟隧道出来的铁轨便形成了喇叭口。也就是说,整个关村坝车站除了露天部分可见的两根铁轨外,山肚子里还藏有一根。
---
此图片来自网络

从甘洛方向拍的棚洞,上方有一道瀑布,在靠近公路的位置做了引水处理。


道林子大桥围绕着整个关村坝,关村坝火车站的入口就在公路旁。

从甘洛一侧的山崖上俯瞰关村坝车站,设施非常气派。

甘洛这边崖壁上的玉米地。

甘洛县村民家门口。

村民的房子是泥土夯的墙。

走了一圈,村子里的农作物大都是玉米、红薯、南瓜等,在稍微平缓的一块地里,有位农民把杂草清理后,正向田里用喷雾器打杀虫剂,准备播些小白菜。

从铁道兵博物馆往北的这条公路,与关村坝棚洞并行。棚洞上面种满了玉米,玉米穗掰后留下枯黄的玉米杆儿,被劲风吹得倾向一边。

汽车关村坝隧洞,一直通往大渡河公路的主路。这条汽车隧道应该是穿过了“关村坝车站”隧道的上方。

公路旁有个标牌的位置是汽车关村坝隧洞的出入口。对面绝壁顶上有房屋的位置就是我刚才站在玉米地里拍照的甘洛县村庄。

距离关村坝棚洞不远处的一个孔洞,位于关村坝汽车隧洞的下方位置,当火车经过时,巨大的风力从孔洞内部冲出来,夹带着火车车厢的气味。

“关村坝车站”隧道成都方向出口的棚洞,这里还是双轨。

左边是道林子大桥,右边是关村坝棚洞,前方头顶上是横跨大渡河的连心桥。我坐在这儿,怎么看都是一副无处可逃的情形。

一队骑哈雷的摩托车队风驰电掣地从公路关村坝隧洞口位置驶上道林子公路大桥。

露出水面的一条混凝土长桩,看不出下方是何设施。水电站抬高了大渡河的水位,河水也淹没了曾经的老公路。

天色渐晚,气温下降,我穿上某人的背心,等待乘坐关村坝到汉源乌斯河的慢车。

某人选好角度,把火车拍了个够。

天黑尽前,峡谷中透出最后的霞光。

关村坝火车站的进站口,平时锁着门,在火车到达前半小时,铁路工作人员才开门让乘客进入站台候车。

关村坝车站,除了我俩外,还有一位当地乘客。当车站调度室的电铃响了三遍以后,远远地从关村坝车站隧道内出现了一白色光点。以为那是进站火车的车头灯,可是等了许久,那灯的光晕并不见变大。正感叹自己看错了,一旁的车站工作人员告诉我,隧道口进去有两公里几乎是笔直的,那白光的确就是将要进站的火车,因为速度慢,所以看上去以为是静止的。

当晚入住乌斯河,睡眠极好。

老式的简易吊桥,走在上面一摇一甩的。

比起昨日,河水稍显清澈了些。很遗憾没有见到小乙拍摄的如翡翠般碧绿的大渡河水。

乌斯河棚洞上方的公路通向皇木镇,那是前往轿顶山的必经之路。

汉源车站。

街道、建筑、车站开摩的的人,在这里,时间仿佛停滞了。

距离乌斯河往尼日车站方向,有一座成昆铁路大渡河铁路桥,桥附近便是利子依达事故现场。因时间安排不过来,我们未能成行。

汉源有两趟普快列车可以直接回成都。K166汉源8:21分发车,K146汉源8:57分发车,都是中午到成都。我不愿忍受车厢内污浊的空气,选择乘5620次沙湾下车,转汽车到乐山,进城买了甜皮鸭后于傍晚乘高铁回成都。

5620次普客,从普雄开往燕岗,这趟慢车几乎成为彝族人民的专列。车厢的设施虽然陈旧,但卫生间居然很干净。车窗可以自行开启,尽管有人抽烟,比起来时的空调普快,空气还是好很多。
2017年10月5日-7日摄于汉源乌斯河
站在一线天棚顶上拍摄的老昌沟支流。
“在四川省境内的大渡河畔,有一条古老凉山分裂成的长达几里的大裂缝,名叫老昌沟。沟的两边平行相峙,山壁陡峭,直插云天,沟深达200余米,宽仅50余米,沟里云飘雾绕,从沟底仰望天空,好像一条蓝色的绳索悬在空中,人称“一线天”。1964年修建成昆铁路时,桥梁建设者们在这里修建了一座中国跨度最大的铁路石拱桥。”

山是人们所能见到的体量最大的自然物,仿佛有一种拔地通天不可抗拒的力量。

这张依稀能看到飞水崖大桥以远的山体上有条小道蜿蜒而上,那里也许还有村庄。

“一线天石拱桥位于成昆线北段,在关村坝和长河坝之间,跨越大渡河支流老昌沟。桥址地质,沟底为冲击漂石土、卵石土、夹砾石土、粉粗砂,总厚度达25米以上。两侧沟壁为震旦系灰岩,岩层局部形成平缓褶曲,节理发育,石质坚硬。”



“本桥孔跨54米,全长63.14米,具有民族传统的建筑结构形式。拱石从乌斯河至毛头马一带檐大渡河采集的花岗片麻岩加工而成,与附近山石浑然一体,显得格外壮观。”

下到了谷底。在老昌沟口的空地上,吃了美味的炸土豆,买了几个苹果,补充矿泉水后,我们开始徒步前往7公里外的关村坝。

由于梯级电站的建立,大渡河水已不再激越,然而宽阔的河面依旧暗流汹涌。

公路一直紧贴着大渡河畔,峭壁上不时见到各种防止滑坡的人工干预设施。

这处好像是往山体内打了石钉。

输变电高架线紧贴公路靠近大渡河一侧。

峻极于天。

河里的巨大岩石,未知是原来就有还是从山上滚落而来。

这块巨石上捆绑了钢缆,固定在岸边,也许怕它冲到下方毁坏桥梁等设施。

山上的瀑布飞溅而下,碎玉似的水沫洒在脸上。

离开老昌沟不远,有骑着摩托的老乡飞驰而过,留下一句“小心飞石伤人!”原来山上有村民养的山羊,觅食时踏落坠下石块之说是真的,还有山石松动滚下的碎石子,其势能也不可小觑。

不知道是靠近山体下行走好呢还是河岸侧更安全,小议片刻后,决定根据地貌观察通过。

此前与某人为徒步之行发生过争执,他考虑得细致,发诸多诘问,令我颇为恼怒。最终他还是背着近二十斤的行囊上路了,一路跟在我身后为我拍照,达成我这个自恋者的旅行心愿。

有瀑布的山体下,铁路的引水护路设施。

“山水”一词,从来就是大自然风景的代称。

回望老昌沟山麓。

在癞子坪受视线影响,以为索道站建在山巅,现在看来还只是一峰峦顶部,远非最高处。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小雅.斯干》

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路边常见到这样的洞穴,可能是当初修路时存放物资的,现在已废弃。

大渡河弯道的地方,风特别地大,不时有飞石被吹落下来,溅在公路上又弹于护栏,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响。
每遇到这种关隘似的地形,我们都会一边观察落石一边快速地通过。
一路上,有骑着摩托车经过的彝族青年大声地为我们加油,也有自驾车的游客特意停下来为我们举起大拇哥。

对岸不时传来阵阵猿猴(疑似,或许其他野兽)的啸叫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原来也是写实。

到达灯影组白云岩。灯影组地层为李四光1924年在湖北宜昌石牌村灯影峡创名。

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内灯影组白云岩分布较广,其特点为底部岩性为一套灰、浅灰、灰白色粉晶白云岩、层纹状白云岩、渣状白云岩、渗流豆石白云岩,下部具水平层理、微波状层理,中部见有藻纹层构造、渣状构造、葡萄状构造,上部具水平层理,顶部多夹磷质条带,产大量微古植物、藻类化石,厚度为820米至950米,为公园内最重要成景岩层。

水平岩层。
水平岩层是由于长期的地壳稳定抬升,使岩层成水平产出而形成。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内从前震旦纪至二叠纪地层出露齐全,该地层中化石丰富,具有较大的地层学研究价值和极高的观赏价值。

在靠近水面的一小块空地上,紧挨着岩壁,有处已废弃的两间旧屋,泥夯的墙壁还在,屋顶已破成窟窿。曾经,是什么人,为什么把房子建在这儿呢?

抵达白熊沟大桥,公路在这一段离开了岩壁,采用高架修建在水面上。

白熊沟大桥上的标识,未知下面的图案是何意义。

白熊沟口。

回拍白熊沟大桥,靠山体的这一面岩石上用铁丝网全部做了加固。

白熊沟铁路桥。桥上部的山体用混凝土进行了加固。

细看壁上还留有钢钎,将混凝土岩壁与山体再次连结。

从白熊沟沟口方向往大渡河方向拍的白熊沟铁路桥,对面古老的大凉山如屏风般将视线完全遮蔽。

与一线天石拱桥相比,白熊沟大桥上的棚顶立柱间又加了道横梁,横梁四角还特意添上雀替般的支撑,使桥身更加坚固。在沟口,立有一块泄洪的提示牌。

在靠近水面的一小块空地上,紧挨着岩壁,有处已废弃的两间旧屋,泥夯的墙壁还在,屋顶已破成窟窿。曾经,是什么人,为什么把房子建在这儿呢?

抵达白熊沟大桥,公路在这一段离开了岩壁,采用高架修建在水面上。

白熊沟大桥上的标识,未知下面的图案是何意义。

白熊沟口。

回拍白熊沟大桥,靠山体的这一面岩石上用铁丝网全部做了加固。

白熊沟铁路桥。桥上部的山体用混凝土进行了加固。

细看壁上还留有钢钎,将混凝土岩壁与山体再次连结。

从白熊沟沟口方向往大渡河方向拍的白熊沟铁路桥,对面古老的大凉山如屏风般将视线完全遮蔽。

与一线天石拱桥相比,白熊沟大桥上的棚顶立柱间又加了道横梁,横梁四角还特意添上雀替般的支撑,使桥身更加坚固。在沟口,立有一块泄洪的提示牌。

岩壁上留着先前的修路者用红漆书下的警示语。

顺着白熊沟口上行不足十米远,拐过一个弯,一道泄洪堤坝现于眼前。

白熊沟乃大渡河北岸支沟,位于乐山雅安交界处,全长约7公里,其峡谷直抵大瓦山南麓。沿途深邃清幽,风景奇绝,两岸高差近千米的绝壁间,草木高悬,遮天蔽日,悬泉如练,飞瀑溅玉,如佛、如神、如兽,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天然石刻比比皆是,秋冬时银装素裹,春夏间山花烂漫,与大瓦山构成一幅天然的神奇画卷。“白熊沟”的得名,源于此地曾为大熊猫栖息的乐园。

白熊沟口内的景色。我们止步于此。

白熊沟内风力极大,对岸不时有吹落的碎石越过深涧掉于脚边,个头虽不大然而足以使人心惊肉跳。

前方白熊沟公路隧洞。

回望白熊沟电站。
5620次普客,普雄到燕岗方向,停靠汉源10:43分,停靠关村坝11:08分,停靠沙湾13:13分。
5619次普客,燕岗到普雄方向,停靠关村坝19:36分,停靠汉源20:01分。

以此为界,这儿已属乐山辖区。

又是一个巨大的河湾,站在这个角度拍摄,仿佛是立于河中央的位置一般,视野极为开阔。

现在看到的这个隧洞叫“关村坝站线”,据资料是1973年外建的明洞。从这儿无法看见“关村坝车站”隧道。

白熊沟火车隧道,出口连着一座铁路桥。

隧道内只一根铁轨,桥上铺着两根轨,其中一根带可以变轨的道岔。在铁路桥靠近“关村坝站线”隧道一侧,又伸出一根轨道,这样,从白熊沟隧道出来的铁轨便形成了喇叭口。也就是说,整个关村坝车站除了露天部分可见的两根铁轨外,山肚子里还藏有一根。
这是一个隧道车站,即当火车进站时,列车车身的两端都插在隧道里,一端在白熊沟隧道,一端在关村坝车站隧道。“关村坝车站”隧道靠昆明方向的隧洞入口有两根轨道。网友“等待戈多”的徒步记录中,“关村坝站线”隧道的一根铁轨及“关村坝车站”隧道的两根铁轨在入洞后不久并轨,最终关村坝隧道北侧(成都方向)出口的铁轨依旧是单线。
同样是成昆线上的车站,汉源乌斯河镇完全保留着粗砾的原生态,车站依照地势修建的房子,被车场运送矿石扬起的灰土蒙尘,各家烧着蜂窝煤,人们拖着从更深的大山里收来的苹果、核桃等山货,艰难搬上那趟著名的慢车去贩卖,以此讨生活,完全是一幅八十年代初期的景象。原来穿越并不难,只需一趟四个小时的火车就可以实现。
胜利村则不同,街道整洁,有班车发往金口河,孩子们上学再也不用翻越天路。也许作为游客少了一些新奇,但当地人是和当下社会的普遍生活水准靠近的。

铁道兵博物馆,建在成昆铁路第二长隧,全长6187米的关村坝隧道上方。

铁道兵博物馆,建在成昆铁路第二长隧,全长6187米的关村坝隧道上方。
为修建成昆铁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数度前往工地,编排“优选法爆破”程序图。在这个隧道里,岩石呲牙裂嘴,头顶滴着时大时小的水滴,脚下流着缓缓水溪,昏暗的灯光下,阴冷潮湿的男性世界中,很多战士赤身露体地打着风枪。华罗庚同志看到一些战士把流水的水管缠绕在腰间,任凭水流顺着后腰冲刷着臀部,诧异地询问,战士们羞涩地笑而不答。值班员告诉华罗庚教授,因为饮用不洁的大渡河水,造成很多战士腹泻不止,但战士们还要坚守岗位,一边打着风枪,一边用流水冲刷着发炎和肿胀的肛门,任腹泻流!华罗庚流泪感叹:“战斗在成昆铁路工地上的铁道兵战士是伟大的,我能计算出一道道数学难题,我却无法计算出铁道兵指战员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成昆铁路建设纪念碑。1964年,铁道兵开凿关村坝隧道车站时,壮烈牺牲47人,有7人葬于铁道兵烈士墓。

出铁道兵博物馆往北,一座钢索桥通往大渡河对岸的甘洛县。

连心桥,横跨大渡河,位于乐山市金口河区和凉山州甘洛县交界处,由国电大渡河枕头坝公司投资505万元,在原有吊桥的基础上改建而成。

在钢索桥上遇到一位游客,他告诉我们,现在的大渡河公路金口河到乌斯河这一段,也是由国电出资重新修建的。

一列火车正通过关村坝棚洞。棚洞尽头的上方有个洞口,这就是从大渡河主路穿上来的公路关村坝隧洞,大渡河边建在高架上的公路桥名叫道林子大桥,画面左下角是吊桥的钢缆索。

这座吊桥修建规格较高,桥身两侧加有固定缆绳,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吊桥的摇摆。


出铁道兵博物馆往北,一座钢索桥通往大渡河对岸的甘洛县。

连心桥,横跨大渡河,位于乐山市金口河区和凉山州甘洛县交界处,由国电大渡河枕头坝公司投资505万元,在原有吊桥的基础上改建而成。

在钢索桥上遇到一位游客,他告诉我们,现在的大渡河公路金口河到乌斯河这一段,也是由国电出资重新修建的。

一列火车正通过关村坝棚洞。棚洞尽头的上方有个洞口,这就是从大渡河主路穿上来的公路关村坝隧洞,大渡河边建在高架上的公路桥名叫道林子大桥,画面左下角是吊桥的钢缆索。

这座吊桥修建规格较高,桥身两侧加有固定缆绳,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吊桥的摇摆。


从甘洛方向拍的棚洞,上方有一道瀑布,在靠近公路的位置做了引水处理。


道林子大桥围绕着整个关村坝,关村坝火车站的入口就在公路旁。

从甘洛一侧的山崖上俯瞰关村坝车站,设施非常气派。

甘洛这边崖壁上的玉米地。

甘洛县村民家门口。

村民的房子是泥土夯的墙。

走了一圈,村子里的农作物大都是玉米、红薯、南瓜等,在稍微平缓的一块地里,有位农民把杂草清理后,正向田里用喷雾器打杀虫剂,准备播些小白菜。

从铁道兵博物馆往北的这条公路,与关村坝棚洞并行。棚洞上面种满了玉米,玉米穗掰后留下枯黄的玉米杆儿,被劲风吹得倾向一边。

汽车关村坝隧洞,一直通往大渡河公路的主路。这条汽车隧道应该是穿过了“关村坝车站”隧道的上方。

公路旁有个标牌的位置是汽车关村坝隧洞的出入口。对面绝壁顶上有房屋的位置就是我刚才站在玉米地里拍照的甘洛县村庄。

距离关村坝棚洞不远处的一个孔洞,位于关村坝汽车隧洞的下方位置,当火车经过时,巨大的风力从孔洞内部冲出来,夹带着火车车厢的气味。

“关村坝车站”隧道成都方向出口的棚洞,这里还是双轨。

左边是道林子大桥,右边是关村坝棚洞,前方头顶上是横跨大渡河的连心桥。我坐在这儿,怎么看都是一副无处可逃的情形。

一队骑哈雷的摩托车队风驰电掣地从公路关村坝隧洞口位置驶上道林子公路大桥。

露出水面的一条混凝土长桩,看不出下方是何设施。水电站抬高了大渡河的水位,河水也淹没了曾经的老公路。

天色渐晚,气温下降,我穿上某人的背心,等待乘坐关村坝到汉源乌斯河的慢车。

某人选好角度,把火车拍了个够。

天黑尽前,峡谷中透出最后的霞光。

关村坝火车站的进站口,平时锁着门,在火车到达前半小时,铁路工作人员才开门让乘客进入站台候车。

关村坝车站,除了我俩外,还有一位当地乘客。当车站调度室的电铃响了三遍以后,远远地从关村坝车站隧道内出现了一白色光点。以为那是进站火车的车头灯,可是等了许久,那灯的光晕并不见变大。正感叹自己看错了,一旁的车站工作人员告诉我,隧道口进去有两公里几乎是笔直的,那白光的确就是将要进站的火车,因为速度慢,所以看上去以为是静止的。

当晚入住乌斯河,睡眠极好。

老式的简易吊桥,走在上面一摇一甩的。

比起昨日,河水稍显清澈了些。很遗憾没有见到小乙拍摄的如翡翠般碧绿的大渡河水。

乌斯河棚洞上方的公路通向皇木镇,那是前往轿顶山的必经之路。

汉源车站。

街道、建筑、车站开摩的的人,在这里,时间仿佛停滞了。

距离乌斯河往尼日车站方向,有一座成昆铁路大渡河铁路桥,桥附近便是利子依达事故现场。因时间安排不过来,我们未能成行。
1981年7月9日凌晨,利子依达大桥被泥石流冲毁,一趟由格里坪开往成都的442次直列快车,在由尼日站驶向乌斯河站(今汉源站)的过程中,从被泥石流冲垮的利子依达大桥上坠入沟中,造成了包括火车司机、站长以及300余名乘客死亡或失踪。这便是发生于1981年7月9日凌晨1时46分成昆铁路“利子依达事故”。在这场事故的最紧急关头,当值司机王明儒,选择了与这趟列车共存亡。他依据丰富的行车经验,在列车即将驶向深渊的几秒前,将紧急制动闸一拉到底,并且鸣响风笛。这一举措虽未能挽救全趟列车,但最终让列车后部的8节车厢大约700多名乘客得以脱离危险。

汉源有两趟普快列车可以直接回成都。K166汉源8:21分发车,K146汉源8:57分发车,都是中午到成都。我不愿忍受车厢内污浊的空气,选择乘5620次沙湾下车,转汽车到乐山,进城买了甜皮鸭后于傍晚乘高铁回成都。

5620次普客,从普雄开往燕岗,这趟慢车几乎成为彝族人民的专列。车厢的设施虽然陈旧,但卫生间居然很干净。车窗可以自行开启,尽管有人抽烟,比起来时的空调普快,空气还是好很多。
参考资料:《拂开尘封的历史。。单人徒步穿越金口河--古路村--乌斯河大峡谷。。。。》
http://www.mafengwo.cn/i/2910141.html
前一篇:广汉文庙内的开元寺铁鼎
后一篇:唐昌崇槐里五道龙门子及范家院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