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犍为的清溪古镇


标签:
古镇 |
分类: 旅行 |
清溪古镇,位于乐山市犍为县清溪镇,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设驿站,名清溪驿。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设置边关军镇,名惩非镇。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至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为犍为县县治所在地。
清溪镇北连213国道,南临马边河,有24条街道,街面多为青石板铺筑,面积达0.48平方公里。经调查确认的不可移动文物257处,包括祠堂、会馆、寺庙、民居、码头、牌坊等古代建筑、遗址和国职校遗址、清溪渠等近现代重要史迹及其他遗物。
犍为是全国著名的两大茉莉花基地之一,眼下正是茉莉花的采摘时节,路上不时能见到装束密实准备下田采花的人们。

作为熏制花茶使用的茉莉花,必须采摘花苞于将开未开时,田头的茉莉花花朵一旦盛开,便失去了使用价值。

沉犀节孝牌坊,青石仿木建造,中规中矩,稳重大方。

据资料,沉犀牌坊于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请旌奉旨修建,历经八年,于嘉庆庚午(公元1810年)仲冬竣工。孝坊为四柱三门,三重檐五楼,通高11.25米。

沉犀牌坊记载的是清代一位家住清溪码头的余姓女子,19岁时嫁到王家,27岁守寡,将公婆分别赡养至85岁和94岁,并将一对儿子抚养成人,成家立业一事。
牌坊长在茉莉花田和玉米田中央,一派自然风光。
采花人头戴斗笠,腰捆口袋,一直弯腰在田里劳作。这位找了块遮荫布背在身上,可稍微凉快些。

茉莉花植株生长几年后,根部会累积真菌造成花珠减产,需及时轮耕。所以,我们听到的《好一朵茉莉花》与农人眼里的茉莉花并不是一样的。

茉莉花植株生长几年后,根部会累积真菌造成花珠减产,需及时轮耕。所以,我们听到的《好一朵茉莉花》与农人眼里的茉莉花并不是一样的。

采花人告诉我们,一天最多能采三斤左右的花珠,每斤收购价在14元左右。

茉莉花放香过程比较特别,并非持续性的,每日只两次,分别为夜里和清晨,所以采下的花珠需及时送往茶厂,不敢耽误。路上不时见到有收购花珠的人奔波于田头,将花农刚采下的花苞装在绿色的网兜中,一路飞奔时遗下茉莉花浓郁的芬芳,令人陶醉不已。

田里的水稻也开始灌浆了,稻草人站立在田间,也不知能不能吓走贪吃的麻雀。

乡间景色。

夜晚在油榨街吃犍为名小吃“杨氏活脱粉”,类似于肥肠粉,浇头里的笋干太提味了,真是名不虚传。聊天时老板讲他这是祖传的手艺,每天只做晚上一顿,下午三点开店,一直到夜间。我忍不住说他一句你这生意实在是做得骄傲了些!
顺着油榨街前往岷江江畔,在滨江路的露天茶馆喝茶消夏,江风阵阵,一直到深夜才恋恋不舍地回酒店。


与大多被脱胎换骨的古镇不同,这儿没有被仿古建筑统一打造,也没有被流行全国的旅游品占领,各户按照自家的经济实力及审美观修补着祖上留下的老屋,生活在镇上的原住民将这个古老城镇的兴起与衰落,传统及文化顽强地保留了下来。

这个院落当年曾被造反派攻占,墙上刷着“保皇止步”的标语。

清溪古镇街道纵横,徜徉其间,每一处宅邸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儿既有深宅大院,也有简陋民居,外表虽然悬殊,却也相安无事地构出清溪古镇的历史风貌。

一只独角仙从街道的拐角处飞了过来,张开的坚硬前翅和蝉翼般的后翅在早晨的光线下闪着琥珀色的晶莹光泽。
犍为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不管目前有没有能力修缮,意识上先行认定古镇的历史价值,给清溪的后人保留下一笔文化财富。毋庸置疑,它终将转化为实际的财富。


小姑娘换了一双浅紫色的皮鞋,跟着我在各个院儿内东张西望地看。

她才多大啊,已是眼含水、眉带烟,脸上藏着豆蔻年华的女子才有的淡淡忧伤。

美人儿!未知老天会许你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魏家大院。


小姑娘换了一双浅紫色的皮鞋,跟着我在各个院儿内东张西望地看。

她才多大啊,已是眼含水、眉带烟,脸上藏着豆蔻年华的女子才有的淡淡忧伤。

美人儿!未知老天会许你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魏家大院。

紧挨着宁家祠的房屋已经坍塌,只剩下废墟一片,长满荒草。

在街道上不时嗅到芬芳的茉莉花香,一位老太太告诉我这条街顶头靠马边河方向就是一个小型的传统制茶厂。

征得主人同意后,我们进入茶厂参观茉莉花茶的熏制过程。

厂房内堆积着一些五平米大小的茶堆,茶叶原料与茉莉鲜花以二比一的比例,一层茉莉一层茶摊放在一起,夜里,茉莉花吐香,茶叶纳香,这个过程叫做“窨”。窨,也即熏,是气息的交流。普通的花茶要窨两遍,高档花茶则需窨三遍或更多才成茶。

每一次窨茶后的茉莉花都要分离出来然后换新花,旧花弃之不用。

与珠兰等花可持续放香不同,茉莉花的香气仅在夜晚和清晨各吐一次,制茶人先是在晚上将花铺上,待茉莉花绽放后,香气持续十几个小时转淡后,再更换新花继续窨。
他们说劳动的人儿最美!


茶厂外的木门。

来到了小镇边的河堤上。昨晚下了雨,镇外的马边河水势很大。

靠河而建的屋子,顶部有老虎窗。

马边河上的拱桥。清溪古镇的月儿码头就靠近桥那边。


湖广会馆旁。

两位正在捡瓦修缮房檐的工人,年纪大的那位一边用斧头敲钉子补着檩条,一边说现在的年青人都不会做这个了。


春光摄影社。你看,人家不叫照相馆,人家叫摄影社。
清溪古镇的码头,当地人称月儿码头。
一些人聚集在这儿,叹息,感慨。原来就在前天,两个十来岁的少年在马边河上游玩耍时,其中一个落水,另一个去救人,结果一同淹坏了。家里请了人,正划着船寻找孩子的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