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建筑 |
分类: 旅行 |
静宁寺位于四川省威远市向义镇。寺始建于明代,清光绪十二(1886)年复建,前后历时约三十年,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儒释道三教一体寺庙。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抗战期间,创建于北平的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开始南迁,辗转流亡南方八省。在学校创办人之一的齐世英的多方奔走寻找下,后与威远地方政府交涉斡旋,国立东北中山中学于1939年5月落脚威远静宁寺,同时迁入的还有国立东北中学,在此长达八年。
静宁寺建筑群代表了清末到民初四川的宗教、庄园、民居、园林等建筑特点,修建者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引入了西洋建筑的风格。建筑整体上以民间四合院为主,宗教意味让位于世俗生活。

威远汽车客运总站有发往大冲的班车,途径静宁寺。票价5.5元。

静宁寺建筑群最左侧就是静宁寺大门。

这里现已辟为茶馆,里面摆着几张八仙桌,一些老年人在此喝茶打长牌。

静宁寺大门为石质门框,顶部装饰有花朵,两扇大木门高约五米,板材厚实,上面蛀有许多蚁孔。

两侧书对联:“唯静乃宁特起自新之路,以慈为善大开普渡之门“

寺门前置石条凳,两位老人坐在上面。

自得其乐的老人们。总的来讲,男人过得比女人自在许多。

往右有台阶,上面是个小平台。这里就是原慈善堂大门,不过一块川南地藏道场静宁禅寺的匾额已遮住了“慈善堂”的老匾额。
当时在此组织成立的“慈善会”后来发展成“四川慈善联合总会”,宋庆龄时任全国慈善总会会长。抗战爆发后,为共同宣传抗日,1940年4月21日,宋氏三姐妹从重庆启程前往成都,途中先后到访永川、荣昌、隆昌、内江、自流井、贡井、威远等地。

静宁寺慈善堂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悬山顶穿斗式梁架。抗战期间东北中山中学校址就设在此内。这是从外面看到的花窗。
如今这儿单独收门票5元。本欲入内,抬眼见廊下布满无数故去之人的石碑,黑底白字颇令人觉到惊悚,忙将腿收回,就不进去打扰了。

慈善堂的花窗,窗楣装饰各异,大堂左侧四扇牕下方的砖雕已被盗,右侧三扇还算保留完整。

窗棂的花纹与窗周的砖雕图案都显得繁冗。


离开慈善堂,也即三教中“释”的这部分,中间便是静宁寺“道”所处的“五福桥”和“考仙院”旧址,最右侧则是代表“儒”的“儒林院”,儒林院顶头建有一座十一层高的字库塔。
静宁寺的游人极少,路上遇到两只猫,后来才知是生活在寺院中的猫。见到我后,非常诧异地蹲在路边打量我。

对比老照片,仅余这一个攒尖顶的六角亭,并且不知道名字。


独特的寺庙山门,门内便是“五福桥”和“八德池”。

“儒林院”和“字库塔”。
儒林院外观仿欧式城堡设计,简洁实用。今见墙面上的门窗多已被砖封闭,看样子年生久远,也许当初作为学校时就改成这样了。

字库塔。八面体砖塔,共十一层,每一层都有开孔,但无法进入。

塔顶为三连珠攒尖顶,外贴蓝白色碎瓷片。拍照时附近的喜鹊一直在塔顶飞旋,黑色的翅膀伸开时露出白色的羽毛,色调与字库塔的青砖浑然成一体。

第九层上有个佛龛,龛眉及龛联上的字迹完全看不出了,一尊菩萨坐像置于其间。菩萨的头部已消失不见,应为风化所致。

最底层的塔洞。

与“五福桥”外青砖山门连成一体的另一道山门,正面上书“浩气凌霄”,这两道山门是典型的中西结合建筑体,外表类似牌坊,所用材料仅有青砖,通过不同的砌法造出各式花纹、边线及弧线,算是将砖能形成的变化发挥到了极致。

站在山门下,做个比对,以知其高大。



儒林院的墙基采用厚实的青石。

山门与儒林院之间的通道。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儒林院的外墙上有个黑板。这位置紧挨着大门,当初黑板上不知都写过些什么。

山门朝向庭院内的一面,朱门紧闭。

木门与静宁寺寺门一样高大、厚重。

野草点缀着墙头。

全受全归。

五福桥右侧建筑的后墙。雨水冲刷后的粉墙,呈现出江南建筑特有的韵味。

墙头的一株爬山虎。

静宁寺建筑群中间的一道围墙,下方三道拱券门,分割空间的同时又浑然一体。

山墙上的装饰物已剥落不见踪迹。

儒林院几乎每道门的门楣上方都嵌着门额,这个隐约可见写着“会议室”。

木门、木窗。直线、弧线。

两幢楼之间的跨拱,平添一分仙气。

顺着中间的小路进去,一穿斗式建筑已濒临坍塌。

透过残墙望进去,最里的墙砌在很高的石堡坎上。

洗衣台。当初这附近可能有水房。

洗衣台侧面的水泥贴花。

如今这里荒草丛生。


这栋建筑的大门用木条钉死了,里面可见到被分割的小间房子,如同工厂的格局。

庭院中央望过去的儒林院全景。

芳草萋萋,一幅快要归还于自然的情形。

考仙院区域的建筑群。

长条石做成的门框,门柱的柱头上各雕一朵盛开的花卉。右边那朵花与静宁寺大门额栏上的那朵一模一样。


大门中间的石台阶已被荆棘条侵占,一旁的花台内也是枝条横生的荒芜景象。

花台外用卵石嵌出文字和花纹。

“娇蕊红映日”

这幅像是外文字母。

屋基依旧是同样的青石。

中间的大树下即花台及台阶所在之处。

考仙院前的庭院中央,保留着一对石狮,可惜都残缺不全了。

不像是风化的原因。

身后是静宁寺慈善堂那一侧的建筑后墙。儒林院和考仙院可以互通,慈善堂是独立的。


考仙院遗址。

这里是孔子殿遗址,现在挂着“大雄宝殿”的门额。

孔子殿大门的副对联:万教统归宗,静宁特阐奇缘会;三尊开普渡,三佛来撑大愿船。

孔子殿右侧旁殿的防风墙飞檐。

这道防风墙与旁殿后墙的间隔被挤得仅余一米来宽,防风墙上有道被封的拱券门,周围装饰着蓝色云纹。

防风墙上的蝙蝠纹及饰物。

孔子殿左侧旁殿后的防风墙。

旁殿内墙上有幅保留下来的题字。

落款虽模糊不清,但时间却还可辨,为民国廿(nian)三年,也就是说这幅字是1934年题的,而资料显示国立东北中山中学是1939年5月南迁到威远静宁寺办学的,想来这墙上的题字与学校无关。

山墙上碎瓷贴成的圆形装饰物。

落了一年又一年的落叶。


分隔五福桥和考仙院的墙,墙在中部高出一截,墙顶覆以青瓦,顶端微微地出了飞檐,中间及两端各有个拱券门,正中央的门上方还保留着门额,隐约残存着字体的轮廓。

左右两道拱券门上方则是独特的两道蓝色波纹,猛一看会与美国的星条旗联系起来。



从五福桥穿过分隔墙望考仙院。这一面能看出砖的纹路,另一面全部粉刷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