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威远静宁寺

(2016-12-06 17:32:11)
标签:

建筑

分类: 旅行

静宁寺位于四川省威远市向义镇。寺始建于明代,清光绪十二(1886)年复建,前后历时约三十年,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儒释道三教一体寺庙。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抗战期间,创建于北平的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开始南迁,辗转流亡南方八省。在学校创办人之一的齐世英的多方奔走寻找下,后与威远地方政府交涉斡旋,国立东北中山中学于1939年5月落脚威远静宁寺,同时迁入的还有国立东北中学,在此长达八年。

静宁寺建筑群代表了清末到民初四川的宗教、庄园、民居、园林等建筑特点,修建者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引入了西洋建筑的风格。建筑整体上以民间四合院为主,宗教意味让位于世俗生活。

威远静宁寺
威远汽车客运总站有发往大冲的班车,途径静宁寺。票价5.5元。

威远静宁寺
静宁寺建筑群最左侧就是静宁寺大门。
威远静宁寺
这里现已辟为茶馆,里面摆着几张八仙桌,一些老年人在此喝茶打长牌。
威远静宁寺
静宁寺大门为石质门框,顶部装饰有花朵,两扇大木门高约五米,板材厚实,上面蛀有许多蚁孔。
威远静宁寺
两侧书对联:“唯静乃宁特起自新之路,以慈为善大开普渡之门“
威远静宁寺
寺门前置石条凳,两位老人坐在上面。
威远静宁寺
自得其乐的老人们。总的来讲,男人过得比女人自在许多。
威远静宁寺
往右有台阶,上面是个小平台。这里就是原慈善堂大门,不过一块川南地藏道场静宁禅寺的匾额已遮住了“慈善堂”的老匾额。

当时在此组织成立的“慈善会”后来发展成“四川慈善联合总会”,宋庆龄时任全国慈善总会会长。抗战爆发后,为共同宣传抗日,1940年4月21日,宋氏三姐妹从重庆启程前往成都,途中先后到访永川、荣昌、隆昌、内江、自流井、贡井、威远等地。
威远静宁寺
静宁寺慈善堂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悬山顶穿斗式梁架。抗战期间东北中山中学校址就设在此内。这是从外面看到的花窗。

如今这儿单独收门票5元。本欲入内,抬眼见廊下布满无数故去之人的石碑,黑底白字颇令人觉到惊悚,忙将腿收回,就不进去打扰了。
威远静宁寺
慈善堂的花窗,窗楣装饰各异,大堂左侧四扇牕下方的砖雕已被盗,右侧三扇还算保留完整。
威远静宁寺
窗棂的花纹与窗周的砖雕图案都显得繁冗。
威远静宁寺

威远静宁寺
离开慈善堂,也即三教中“释”的这部分,中间便是静宁寺“道”所处的“五福桥”和“考仙院”旧址,最右侧则是代表“儒”的“儒林院”,儒林院顶头建有一座十一层高的字库塔。

静宁寺的游人极少,路上遇到两只猫,后来才知是生活在寺院中的猫。见到我后,非常诧异地蹲在路边打量我。
威远静宁寺
对比老照片,仅余这一个攒尖顶的六角亭,并且不知道名字。
威远静宁寺

威远静宁寺
独特的寺庙山门,门内便是“五福桥”和“八德池”。
威远静宁寺
“儒林院”和“字库塔”。

儒林院外观仿欧式城堡设计,简洁实用。今见墙面上的门窗多已被砖封闭,看样子年生久远,也许当初作为学校时就改成这样了。
威远静宁寺
字库塔。八面体砖塔,共十一层,每一层都有开孔,但无法进入。
威远静宁寺
塔顶为三连珠攒尖顶,外贴蓝白色碎瓷片。拍照时附近的喜鹊一直在塔顶飞旋,黑色的翅膀伸开时露出白色的羽毛,色调与字库塔的青砖浑然成一体。
威远静宁寺
第九层上有个佛龛,龛眉及龛联上的字迹完全看不出了,一尊菩萨坐像置于其间。菩萨的头部已消失不见,应为风化所致。
威远静宁寺
最底层的塔洞。
威远静宁寺
与“五福桥”外青砖山门连成一体的另一道山门,正面上书“浩气凌霄”,这两道山门是典型的中西结合建筑体,外表类似牌坊,所用材料仅有青砖,通过不同的砌法造出各式花纹、边线及弧线,算是将砖能形成的变化发挥到了极致。
威远静宁寺
站在山门下,做个比对,以知其高大。
威远静宁寺

威远静宁寺

儒林院,两层砖木结构,面阔九间,进深七间。可惜大门紧闭,无法入内,仅通过门缝看到里面红砖砌成的高大圆柱,非常之特别。
威远静宁寺
儒林院最外的地基超出山门所处水平线一间,中间留有宽阔的通道,既赋予视觉上的变化,也对建筑功能做了划分,设计非常巧妙。
威远静宁寺
儒林院面向字库塔方向的大门,通过这道门缝我用手机拍下了里面的情形。
威远静宁寺
儒林院内部。
据资料,当年这里主要是僧人聚集开会和住宿的地方,院内供有孔子像。整个院子由四个小四合院组成,中间有隔墙,既独立又四通八达。现存水井两口,一日形,一月形,人称日月井。抗战时这里为东北中学的校址。
威远静宁寺
儒林院的墙基采用厚实的青石。
威远静宁寺
山门与儒林院之间的通道。
威远静宁寺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儒林院的外墙上有个黑板。这位置紧挨着大门,当初黑板上不知都写过些什么。
威远静宁寺
山门朝向庭院内的一面,朱门紧闭。
威远静宁寺
木门与静宁寺寺门一样高大、厚重。
威远静宁寺
野草点缀着墙头。
威远静宁寺
全受全归。
威远静宁寺
五福桥右侧建筑的后墙。雨水冲刷后的粉墙,呈现出江南建筑特有的韵味。
威远静宁寺
墙头的一株爬山虎。
威远静宁寺
静宁寺建筑群中间的一道围墙,下方三道拱券门,分割空间的同时又浑然一体。
威远静宁寺
山墙上的装饰物已剥落不见踪迹。
威远静宁寺
儒林院几乎每道门的门楣上方都嵌着门额,这个隐约可见写着“会议室”。
威远静宁寺
木门、木窗。直线、弧线。
威远静宁寺
两幢楼之间的跨拱,平添一分仙气。
威远静宁寺
顺着中间的小路进去,一穿斗式建筑已濒临坍塌。
威远静宁寺
透过残墙望进去,最里的墙砌在很高的石堡坎上。
威远静宁寺
洗衣台。当初这附近可能有水房。
威远静宁寺
洗衣台侧面的水泥贴花。
女子应不是凡间之人,你看那裙带飘扬,与飞鸟齐高,所谓惊若翩鸿。
威远静宁寺
如今这里荒草丛生。
威远静宁寺

威远静宁寺
这栋建筑的大门用木条钉死了,里面可见到被分割的小间房子,如同工厂的格局。
威远静宁寺
庭院中央望过去的儒林院全景。
威远静宁寺
芳草萋萋,一幅快要归还于自然的情形。
威远静宁寺
考仙院区域的建筑群。
威远静宁寺
长条石做成的门框,门柱的柱头上各雕一朵盛开的花卉。右边那朵花与静宁寺大门额栏上的那朵一模一样。
威远静宁寺

威远静宁寺
大门中间的石台阶已被荆棘条侵占,一旁的花台内也是枝条横生的荒芜景象。
威远静宁寺
花台外用卵石嵌出文字和花纹。
威远静宁寺
“娇蕊红映日”
威远静宁寺
这幅像是外文字母。
威远静宁寺
屋基依旧是同样的青石。
威远静宁寺
中间的大树下即花台及台阶所在之处。
威远静宁寺
考仙院前的庭院中央,保留着一对石狮,可惜都残缺不全了。
威远静宁寺
不像是风化的原因。
威远静宁寺
身后是静宁寺慈善堂那一侧的建筑后墙。儒林院和考仙院可以互通,慈善堂是独立的。
威远静宁寺

威远静宁寺
考仙院遗址。
威远静宁寺
这里是孔子殿遗址,现在挂着“大雄宝殿”的门额。
威远静宁寺
孔子殿大门的副对联:万教统归宗,静宁特阐奇缘会;三尊开普渡,三佛来撑大愿船。
威远静宁寺
孔子殿右侧旁殿的防风墙飞檐。
威远静宁寺
这道防风墙与旁殿后墙的间隔被挤得仅余一米来宽,防风墙上有道被封的拱券门,周围装饰着蓝色云纹。
威远静宁寺
防风墙上的蝙蝠纹及饰物。
威远静宁寺
孔子殿左侧旁殿后的防风墙。
威远静宁寺
旁殿内墙上有幅保留下来的题字。
威远静宁寺
落款虽模糊不清,但时间却还可辨,为民国廿(nian)三年,也就是说这幅字是1934年题的,而资料显示国立东北中山中学是1939年5月南迁到威远静宁寺办学的,想来这墙上的题字与学校无关。
历史从不曾中断,中断的只是人对历史的记录而已。
威远静宁寺
山墙上碎瓷贴成的圆形装饰物。
威远静宁寺
落了一年又一年的落叶。
威远静宁寺

威远静宁寺
分隔五福桥和考仙院的墙,墙在中部高出一截,墙顶覆以青瓦,顶端微微地出了飞檐,中间及两端各有个拱券门,正中央的门上方还保留着门额,隐约残存着字体的轮廓。
威远静宁寺
左右两道拱券门上方则是独特的两道蓝色波纹,猛一看会与美国的星条旗联系起来。
威远静宁寺

威远静宁寺

威远静宁寺
从五福桥穿过分隔墙望考仙院。这一面能看出砖的纹路,另一面全部粉刷了。
威远静宁寺
这道拱券门是青砖砌成的。门下呈扇形的石梯与五福桥中间的通道相连接,古典园林之美。
威远静宁寺
站在这道拱券门下,想这道墙设计上该有多精巧,建造时该有多准确,才会历经百年,风摧雨淋而不毁,仅仅凭籍自身的基础和稳固保留到今天。
建筑之美。
威远静宁寺
左边的拱券门门柱是石质的,刻着对联,下部已开始剥落风化。
威远静宁寺
八德池。
八德: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寿。
威远静宁寺

威远静宁寺

威远静宁寺
五福桥。
五福: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
威远静宁寺
五福桥正对的牌坊,中间也是两扇大木门。
威远静宁寺

威远静宁寺

威远静宁寺
认出这位住在此地的老人了吗?她就是我刚到静宁寺时,在静宁寺大门石凳上坐着的那一位。
威远静宁寺
                                                                                 2016年12月3日摄于威远静宁寺

参考资料如下:
《四川威远县静宁寺》
http://www.docin.com/p-1611276064.html
《历史厚重的内江威远静宁寺风光》
http://www.njd1.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77436&page=1
《解密:宋氏三姐妹到过威远静宁寺吗?》
http://diyitui.com/content-1462323856.40649393.html
《威远系列故事》
http://www.wtoutiao.com/p/2adKI7v.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父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