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西南三十里葛山,又名卧龙,相传武侯伐魏,驻兵于此。” ---《蜀中名胜记》
卧龙山上诸葛寨,山形椭圆,四面陡峭,四寨门尚存,寨顶较平,南端为葛山寺,今人叫千佛崖。现存庙宇为清末重建,内有一方形孤石,四面石壁都刻有高浮雕、浅浮雕佛像,其内西龛造像题记的石碑,落款为贞观八年七月十四日,即唐初贞观八年(634年)。

从绵阳搭乘到梓潼的大巴,沿途经过魏城,票价16.5元。梓潼客运中心发往卧龙镇的班车,大约半小时一趟,票价6.5元。到了卧龙镇,我们包车前往卧龙山千佛崖,来回车资共40元。下山时方知从千佛崖到山脚下的卧龙山牌坊,刚新修好一条青石道,全程仅两公里,路况极好,步行、自行车及小汽车均可通行。
梓潼卧龙山千佛崖现为国保,目前并未作为景区开放,不收门票。山上仅一老人在此地看护,非常清苦。

1939年底,中国营造学社的梁思成和刘敦桢等人在勘测了重庆及成都周围的古建后,又对四川盆地中的大量古迹进行了调查,期间营造学社曾到访过梓潼卧龙山千佛崖,并在东龛外岩壁上留下了墨书。

为保护文物,现千佛崖石龛三面均由铁栏焊死,仅余西龛因紧依后面山石,可开门进入。以下所有照片除西龛外均为相机伸入栅栏内分格拍摄而成。
入殿后即是东龛。

保留下造像的原貌,令后人还能观赏到唐代石刻最真实的风貌,一点儿拍摄的不便实在不算什么!

由左至右依次拍摄。这是最左边的力士像。

之前在观看梓潼电视台拍摄的介绍千佛岩的专题片中,予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居然是几位弟子的形象。到了现场后,这种感受更是强烈。但见他们双目权衡较宽,眉毛及发型的画法都不是惯常样式,面部更具一种难于言说的微妙表情。
梓潼电视台专题片链接如下:
左臂戴钏,右手执花的日光菩萨。

这位弟子看上去比刚才那位稍显年长,眼神老练了不少。

据资料介绍,主佛为药师菩萨。菩萨眼睑下垂,整个形象平和而沉静。细看眉毛的画法,也是与弟子像完全相同的那种,眉眼分得很开。

主像右侧的弟子,一看便是好脾性儿,表情更是天真,满脸写着初见世面时的好奇和满足。

月光菩萨。所有的美物都为用来烘托她的美丽。

这位戴冠者,留一腮浓重的胡须,表情带俗世之相,看上去似是供养者。但脚下设莲座,头后刻有背光,应该又不是凡人。

最右侧的力士像。

龛内左右两壁上,有多龛排列齐整的佛像。后壁土朱色的石上,还刻有浅浮雕的人物形象。

东龛外北侧的石壁上,当年营造学社留下的墨书题记。字分三列:中国营造学社...梓潼县第二......民国二十八年.....
下方其余字迹已漫漶不可辨认。

东龛上方中央有一块镌刻题记:“中央古物
保护委员会 示 保护古物
严禁重粧 民六年十一月二日纪念”
现场的这块题记纠正了之前我对千佛崖文物保护的理解思路,我以为千佛崖是经由营造学社题墨后,引起政府重视,为保护才由中央部门提出“严禁重装”之重语。如今根据题记时间先后来看,民国政府对此处文物的保护早于营造学社勘测之前二十六年。
有关这两块题记的来龙去脉,未查到更早时间的任何文字记载。

然而许多躲过劫难的石刻造像,壁画等,又被当下所谓的“保护”而重画得面目全非,这些复勾在我眼里又是一场人祸,可惜少有人认识到这点。实在觉得“保护文物,严禁重粧”该多多地在文物部门提出。
保留现状原貌,利用数字复原技术,这才是文物保护的正确方向。

东龛左壁上也有题记,可惜未能拍到清晰照片。

东龛全貌。造像高度比常人体态略微小一些。
北龛造像,结构与东龛类同。
北龛为释迦牟尼龛,左文殊菩萨,右普贤菩萨,合称“华严三圣”。

与东龛有大门处的自然光进入不同,北龛完全处于殿内暗处,从大殿高处的窗户透进来的光线,将龛外铁栏杆的影子映射到了造像上。

释迦牟尼主像,真是雍容典范。
释迦牟尼结跏趺坐像的全貌。

左侧菩萨右耳上悬挂着的耳饰,并不是垂下,而是与脖颈形成了一定的角度,仿佛才转过了头一般。

莲座下方细节。

左侧力士。旁边一位带锥形高帽者,脸上是唐代古画中宦官的表情。

右侧力士像。同样一张凡夫俗子的面孔位于旁边。

右侧龛外石壁下部,还有一幅执剑力士像。在他身后,就是那块记录西龛造像题记的唐代石碑所在位置。

西龛的龛楣北侧,保存完好的唐贞观八年造像碑记。碑身外用一道玻璃门上了锁。

“造四面龛僧道密”

“阿弥陀佛并五十二菩萨邓元觉书作龛及镌字杨宇尚”。

西龛。阿弥陀佛龛。主像为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和大势至菩萨。

此龛因早期信民进香的缘故,主像面部被香火熏燎后成为黑色。

阿弥陀佛的额部及颈脖还残留了些金身痕迹。

守护的老人特意取下了菩萨头顶的红布,令我们可以看清佛像面部。

换个角度,表情起了微妙的变化。

西龛后面是山体,观赏这一面的造像,完全依靠殿内的白炽灯。

头挽发髻的观音像。

龛壁上姿态各异的闻法菩萨。

西龛内共有造像52躯,想到一旁题记石碑的下半部刻写着52位出资人姓名,数字的巧合也许暗指他们都将被接引至西方极乐世界吧?

大势至菩萨。

与飞天的舒展流畅不同,闻法菩萨姿态收敛,带静态之美感。

闻法菩萨身体极为放松,双眼低垂,然而神情又不同于梦境。

左侧力士,位于龛楣之外。

龛楣外上方也刻有造像。条石上还有“大明崇祯十二年四月初一江西地仙”字样。

卧龙山千佛崖巨石因张献忠兵燹,造成了裂缝,眼下亟待维护。

龛楣卷草纹图案中也刻着佛像,线条简单地勾出莲座及天衣纹路。

龛楣外南侧的造像。

右侧龛楣外上部。

下部力士像。

嘴部。

西龛紧靠后岩,空间有限,没有广角镜头很难拍出全貌。

再次欣赏这些优美的闻法菩萨像,忘记一切悲傷苦恼。

南面石壁均刻浅浮雕小佛,取意“万众向佛”。

损坏、风化严重。

离开前,再看一眼。
守护老人告诉我们,新修了一条到卧龙山牌坊的路,全程大约两公里,我俩决定步行下山。车资照付。

山下的卧龙镇,稻田金黄,一派初秋景致。

山腰平缓之地。

距离卧龙镇不远的卧龙山牌坊。
梓潼属浅丘地形。想起刘敦桢先生形容乡间土垣,远处林木时所用“沉着可爱”一词,颇觉与眼前景物吻合。
2016年9月10日摄于绵阳梓潼卧龙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