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海窝子
标签:
休闲 |
分类: 旅行 |
在彭州油画家张昌贵的画册里,有一幅名为《瞿上故里-海窝子》的画,表现的场景便是彭州海窝子。
我不知“瞿上”二字的来历,查询得知此为古城名,相关资料如下:
以往去白鹿镇时,车子逆着江水一路往龙门山脉深处开去,从路牌上得知此水名为湔江。经过丹景山后,水面变得开阔起来,眼前一块肥沃的冲积平原。古朴的民居依山傍水绵延开来,它就是海窝子。
从彭州客运中心乘到白水河的车,票价5.5元,票面上的地名是新兴镇。不知是哪个背时砍老壳的取这种貌似有意义的地名,原先的海窝子多好听啊!
张昌贵油画《瞿上故里-海窝子》。

这个石牌楼是地震后修建的。

入口处有几块残缺的石柱,不知是否地震前的旧物。


进入镇子不久,见到张昌贵油画工作室。

工作室内无人,但门开着,游人可以进入参观,墙上有张昌贵先生的几幅油画原作。

画家把自己的工作室建在海窝子,大约有反哺故土的意思吧?

海窝子安静而优美,镇上游客不多,看上去悠闲而惬意。这儿全无其它热点地方的浮躁和拥挤,镇上的居民们沿街种花,待人友好,乐得享受着小城故事多那种缓慢而宁静的生活。
廊前阶下的花也不是多么贵重的品种,多是些常见的绣球,金线莲,月季,菊花等,栽在各式容器内。喏,你看这里有个废弃的痰盂也利用起来了。

“燕子绕梁谁家客?入耳萧音旧时曲”。

水绕人家过。

一朵黄色的鸢尾花。


海窝子特产白樱桃。个大味甜,可惜在镇上没有见到农民卖。有开车的游客在几里地以外买到,还有镇上一对夫妇也买了不少回来。我吃饭时看见,馋的不行,于是他们捧了一捧给我。


在我们吃饭的地方,头顶上有个燕子窝,小燕子正张开嘴等着爸爸妈妈觅食回来喂它们。

这位姓张的婆婆送给了我一盆多肉植物,圆溜溜肉呼呼地煞是好看。她告诉我花名叫石观音。

天竺葵。我们小时候叫绣球花。



镇上的孩子。


这丛月季的花色彩形状看上去几乎如同假花。真是应了那句话:假花要像真花,真花要像假花。

仿佛正在舞蹈的太阳花。

粉绣球。

吊钟海棠。

穿镇而过的水。

泡菜坛子。坛坛罐罐,鸡零狗碎。

镇上这间老宅子,布置成展览室,内里是关于民国时期“彭县青年改建社”发起人之一的周懋仁的一些资料。

他的后人尽力为他争取着。

看得人嗟叹!

镇上的木匠师傅。

我现场拜师,成为鲁班弟子后,马上开始班门弄斧,学着鏨榫头。噫,也像模像样的!

这儿堆放着很多圆木和木板。工人告诉我,房子本身内部全是水泥砖瓦等建成,只是靠街一侧用木头装修成木屋的外形而已。
可以理解。

后山上可见地震损毁后废弃的房屋残垣,颇凄凉。

从半山打望海窝子。可惜我们爬的高度不够,镜头无法表现湔江的水道。

远处的山上是一条长长的运送带,传送矿石用的。
某人不喜任何破坏地貌的行为。我觉得还好,告诉他资本是任性的,即便是山,也要划一道痕迹,比如小孩子用蜡笔画画一般。


张昌贵作品《止马秋韵》。

这座用铁管做成简易桥栏的石桥下,流淌的便是古老的湔江。路牌上写着止马路。





远处一座双拱大桥。可惜所剩时间不多,这次无法靠近。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回望海窝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