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繁龙藏寺


标签:
寺庙 |
分类: 旅行 |
看有关新繁龙藏寺的介绍,大多讲它建寺历史远比新都宝光寺悠久,还提到它后来作为伤残军人休养院,没有得到保护,以致明代大殿及内里的壁画摇摇欲坠,濒于消失,一些珍贵的碑刻也已移送到桂湖碑林内。可以说我是带着看一眼是一眼的心情来到这里的。
但是,我能说龙藏寺的现状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吗?的确,大殿内的壁画破损不堪,殿内的塑像早已不见踪影,只有三座原来的佛座背光金光闪闪地留在那里,加上顶部藻井,可以让人想象这儿曾经宝相庄严的情形。可是,这些早已被毁的东西可是一个“保护”就能换来的呢?这世上珍贵的东西没有了就是没有了。
我看到这座寺庙四周围合的庞大厢房群,里面曾经住过伤残军人,后期作为医院的办公用房,倒觉得它也不算有多委屈,只当是神仙流落到了人间,褪尽繁华后只剩下一份平实。嗯,未知龙藏寺若也午夜梦回,是否会遗憾再没了高高在上时受人供奉的香火了?
如今的龙藏寺,虽是省文物保护单位,但仅做了最简单最朴实的维护:屋顶瓦片破碎,便用了铁皮铺顶,保障大殿不受风吹雨淋。用砖砌成的立柱代替朽败的木柱支撑起横梁,使得大殿免受坍塌之虞。至于已被砸成半截的石像,至于已灰飞湮灭的辉煌,早不可寻,那就不寻了吧!
“菩提本无树,明镜也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九里堤公交站362路终点站即荣军校,龙藏寺就在医院内,彼此相安无事。龙藏寺相关资料详见链接如下:
http://www.xindu.gov.cn/quzhangxinxiang/detail.jsp?id=13315
山门外有一对石狮。雕刻多用曲线,线条繁复冗杂,与清代早期的审美相吻合。
石狮旁对称建有两个碑亭,内里除各立有一块约丈高的石碑,分别为黄云鹄和丁宝桢的手书碑刻。另有其它碑刻也在亭中。
风化严重。
亭子小小的。它们挤在一起,沉默无语。
曾经的皇恩浩荡,都烟消云散。
全是阴刻石碑。未知是否有完好的拓片保留下来。
碑亭旁一口古钟。
山门外的两口放生池对称而建。早先这寺庙的占地规模和禅房布局,通过这些残存的痕迹能让人探其一二。
放生池里的鲤鱼肥且大,身长约60公分左右。它们笨拙而缓慢地游动着,吃附近住家的女人买了莴笋后丢进水池的叶子。
古龙藏寺。
红砂岩石狮子。左边灰墙的亭子便是后来补建的碑亭。
龙藏寺内古树参天,树冠上布满了鸥鹭的巢。这是一只跑到地面上来的小鼹鼠。
大殿上了锁,无法进入。
大殿的结构非常类似新津的观音寺,就连壁画的位置也几乎相同。
这三座佛光坐背依旧泛着金光,虽然没有菩萨坐在那里,但,那又有什么关系,你可以把你心里最想见到的面孔放进这虚无中,与他们对视,被温柔的目光抚摸。
我在门口站了许久,透过栅栏看到了一切。也许有天意,每一次的凝望,一旁的老柏树枝桠总会被风吹动拂一下屋顶,那种轻微的响动声令我觉到一种神秘的回应。这是无言的交流。
被破坏的石像。衣裳下的肩头仿佛有温度。
大殿对面的茶馆,里面墙上有石刻碑文。
柱础。寺庙内全部柱础的雕刻完全相同。
这里过去是荣军院。我有见到耄耋老人打庙里穿过。
藏经楼外面的水道。
大殿前的石香炉。
大殿后面的藏经楼。
大殿前的雨水沟。
大殿两侧通往藏经楼的通道用木板封死了。
这些房间,给僧人住,或者给平民百姓住,都丝毫无损佛的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