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摩崖石刻 |
根据网友提供的路线图,我们来到龙泉客运站打算乘坐870路。站内虽有870路的线路牌,不过等待许久也未见车辆踪影。最后还是那个被我询问过情况的站内工作人员看不下去了,他带我俩来到另一路车上,嘱咐司机在某某处放下我们再换车。
出站后不久,见一辆空的870路跟在车后,遂下车、拦车、上车。870的师傅并不收我们钱,车子开到一叫桃园路的地方,让我们上在那里停留的另一趟870。这儿才是起点站。
870路是乡村公交,全程一元,没有售票员。车辆的行驶路线是经桃花沟翻越龙泉山,山顶最高处有个镇子,即山泉镇,然后又是下山路,到达川内著名的寺庙石经寺。整个行程为一繁忙的旅游路线。
山泉镇的山顶有一酒吧,骑游爱好者在登顶后多会在此处小憩,按他们的说法就是“看美女,喝啤酒,打望”。
此地也即乡民口中的雀儿垭。远处的龙泉山脉层峦叠起,风挺大,配得起这好听的名字。
跟人打听北周文王碑在何处,路人指着一条水泥路让我们顺着上去,在一巨大的蓄水池旁有条下山的小路,沿着它再往沟内走,便是北周文王碑所在地。当地人也称为“天落石”。
山上的桃枝修剪得别具美感。
有时候你看画里的桃花,布局特别舒服,其实那就代表了画家本身的审美。不过,我一直认为大自然和农夫是大地上最好的画家,其他人不过是受启发后的再创作而已。
远眺桃花沟内的小路,美如白练。
沟内的农家小院。
见到山脚下的湖面时,路变成了这种嵌着青石的小道,石头上有明显凿过的痕迹。一位过路的乡民告诉我们,此小道即是著名的东大路,为原成都翻越龙泉山通往重庆的驿道。
至于这些青石,是以往庙内被砸烂的石板块,被用来铺路了。
这条普通的少有人烟的小路,因为它悠远的历史,一下子在我心中幻化出一幅川流不息的场景来。好像看到了它往昔的繁忙:挑夫,马匹,各色当时流行的货物,生活用品等等都经过了这里。
北周文王碑外面的石刻。后来我们踏着荒草和废石,经过那道红色的木门,进入并观赏摩崖石刻。
这张神位某人只拍到这一面的字。某人不知此为何物,所以神应该不对他以为怪的。
而我当时拍摄时,手机突然关机了,这是以往从未出现过的情形。后来检查照片,其它都成像正常,偏这张模糊得几乎无法看清楚。
“南无寒林会上五音孤魂甶(fu)子神位”。这是寺庙专为无家可归的亡灵所设。仅此,对这座寺庙的建造人的大慈悲,表达我的敬意!
这张图片来自《游龙泉山古佛寺北周文王碑》 - 五陵公子的日志 -
网易博客。他进行了比较完整的参观,并做了详细的描述。
http://dagede2005.blog.163.com/blog/static/429982372013266830726/
很不巧,守寺庙的肖大爷出门了,庙门紧锁,大佛寺内的情形无法看到。
大佛寺,晚清所建。
门前的这株桃树,几乎令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等着春天的降临。
在古时的大道旁,建有这么一处寺庙,还有摩崖石刻,总令人惊讶。
摩崖碑刻及造像全貌。
碑头。阳文,正书。
“碑高480、宽100厘米,龟趺座。额阳文,正书,上方刻飞天和佛像4尊。碑文楷书,上段15行,下段40行,行34字。碑文下首左右刻佛道像各一尊。文为强独乐、夫蒙隽、杨哲、吕璨、傅元绪、史于仲、刘延、郑业等为感激北周太粗宇文泰之恩而于北周闵帝元年(557年)立。碑文对北周王朝的开拓者,鲜卑豪强宇文泰东征西讨,南北转战之迹作了叙述,对于平息叛乱的经过等更记之较详。可补《周书》之不足,还可校正《资治通鉴》中有关年代和地域之误。是研究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的政治、经济、军事、书法、雕刻艺术与宗教信仰等的宝贵资料。”
以上资料来源于网易五陵公子的博客。
“北”的部位有破损,看不出是自然风化还是人为破坏造成的。
字体为楷书。由于字数较多,工匠先用经纬线打了方格,看上去字迹工整,刻力不深。
石壁正中央的石刻彩绘群像。
上方还有小的石龛。
最右侧的立像。此像身体雕刻得极为饱满,胳膊,腿,腹部皆结实健壮,看上去仪容威严。
最特别之处是他左边的衣袖,大约是个爽快之人,嫌宽袖碍事,特意用涤带束缚,以显利落之意。
右二,着绿衣,手执一硕大如意的女像。少有见到如此鲜艳的绿色着装。古时采用的是矿物颜料,按说不容易变色,但附着力差,容易脱落。这个石刻上的绿色为何保持得如此稳定呢?
因当天阴天,相机完全无法表现这绿色的鲜翠感。
端坐在正中央的释迦牟尼佛,头部被毁。
菩萨覆在左膝上的手。雕刻得温润细腻,连手指甲也细细描绘,看上去仿佛有温度。
释迦牟尼佛右肩侧的四个人像。
未知着红衫者是否为阿难?
石窟左侧的情形。
面部朝左的垂髫女像。
今日所见之人像,最喜此幅。人物梳着垂髫,靠近眉眼处的头发上,捆绑的痕迹清晰可见,衣领掩不住丰腴,一脸的憨态可掬。
一幅才被人拓印过的宣统元年碑。
《唐三教道场碑》,落款“大历六年岁”。大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公元766年至779年。
这位神仙坐在一个像是鼓一样的物件上,翘着二郎腿,让人好生欢乐。原来神仙也可以有混不吝的个性啊!
这是他坐的鼓中间部位的纹饰。
上方的石刻群像,顶部带有藻井。
龙纹。少见这种倒垂躬身的龙身造型。
石壁上有记号笔编的号码。猜测是考古工作者留下的。
菩萨的莲花座延伸到下方。
1号石窟。石像尽毁,但边框的上部能看出来,当初雕刻时极尽繁复。
石壁外的山上,保留着一片树林。
细节。
加了亭盖的石壁全貌,可以看到石壁已有一定角度的倾斜。未知是原即如此还是沧海桑田的变化造成。
石壁上方的山坡上有一凉亭,亭柱头上的垂花与古庙大门口的涂金团花图案垂花相同,应为同一时期所建。人在亭内,可观大佛寺的飞檐屋脊,我看到大殿的瓦已有滑落,下雨天应该会有漏雨。
此行遗憾处为未能进入大佛寺,内里的壁画,石刻像等,只待春天桃花开时,再得以相见了。
顺着进来的木门退出。
此处石梯已废,但从设计看,应该是原有的参观入口。
石上的圆形小洞,可能是当初石匠施工时搭架所凿而成。
石壁上是一九六一年由四川省人民委员会颁布的省重点文物石刻牌。这个也算是文物了吧?
靠近地面处石上的碑文,字写得龙飞凤舞地流畅多了,看样子是现代的作品。不知道,我瞎猜的。
“摇青耸翠”。
石壁外,大约在对应着释迦牟尼佛像位置的地方,也开了一方形的石龛,内里刻着两个石像。
据说此洞为当地人求子的“打儿洞”,即不孕不育者来到此地,从下方朝洞内扔石子,三射三中就寓意求子成功。某人认为这里的“佛”与“经”相通,于是这种行为可以解读为“射精”。
挺有意思的。
在东大路上歇息一番,准备回家。
两株生长在一起的黄楝树。
远处山泉镇的铁塔下,观赏桃花的凉亭,一高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