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九陇山三昧水

标签:
寺庙 |
分类: 旅行 |
年轻的时候读过卢梭的《忏悔录》。“忏悔”这个词很特别,有面对自我本身寻求救赎的意思。卢梭在书里忏悔了些什么我早已不记得,倒是在东方的宗教文化里,少有提到这种向内的力量。
彭州九陇山的三昧水禅林,流传着一个解怨的故事。三昧水因唐代的悟达国师所著《慈悲三昧水忏》而闻名。在下三昧建有一个古解冤洞。
我俩乘高铁前往彭州寻访三昧水。在候车室等待检票时,我一字一句地为某人读了这篇《寻找三昧水》,他听得认真。要是觉得稍微读得快了些,他还会提醒我慢下来。最后,他夸我念得跟小学生一样好!文章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1c31220102e83f.html
山里的野棉花。
路边野草丛内见到几株青菜,我连根拔起装在袋内,然后挂在某人暗绿色的摄影包后,准备带回家栽种。某人今儿穿着深绿色羽绒服,军绿色的球鞋,很有战地记者的风采。
三昧胜境。
山门前的这个牌楼跟川内其他处所见均不同,蓝底彩绘,猛一见到,让人以为置身北方。
景区内还有不少的农民生活在这里。这是途中见到的一辆拖拉机,小伙子正在收购农民的老玉米。
山色如晚秋。
樱桃树的花苞。
此处分道。左边通往下三昧安国寺,右侧的公路则可直达上三昧水亭寺。
此处的乡村景色。
石。
门口挂有老玉米的农家小院。
主人正在吃饭,端着一碗煮汤圆。他应该是个巧手人,院门口的篱笆编得精细。
天气特别好,远山色彩浓郁,山峦如画。
高处两黄色琉璃瓦的攒顶亭后面即是水亭寺。上面有明崇祯年间所建的六角石亭,亭下有泉。
景区入口处。沿着山脚修建的房屋与山势融为一体。
疑心这城阙有部分是新加上的,抑或是修补过。尽管我不懂,但就是能感觉出来不协调。石头会说话。
这位师父正在大殿旁的坡地上垒石起田。他年纪大了,弓着背吃力地搬着石块,不过他人干活时,嘴里依旧念着佛经。我在一旁看着,感觉好特别!
古解冤殿旁一间房子的屋顶。
中三昧至德寺。
这里的大殿在地震中遭受到破坏,内里释迦牟尼的佛像头部受损,大雄宝殿的顶部也不再能遮风避雨,准备重修。
大约我是守旧之人,菩萨和师父有新地方安生是好事,可我又担心原来大殿上大梁从此便用不上了,写在上面的那些老吉祥话儿可不就没了去处了?还有刻在门口石柱上的那些愿望,还会一直受到烟火气祈愿吗?
师父身板儿挺直,人也如松一般和气却刚硬。他告诉我出家人都只一个姓:释。
见他面如刀削,脚下着普通的芒鞋,神情却带出平常僧人少有的清朗和慈悲,有种真正的出家人才会流露出来的智和慧。
大殿前的玉兰树。相传悟达国师死后就葬于这庙后,但愿这树能一直陪在这里。
这睡佛是八五年左右刻成的,差不多也有三十年了。虽说不是大师作品,也有着小学生画作里那种稚气却认真的意思在里面。
如今许多景区在修补原有风化剥落石刻时,常借助电脑刻绘,虽然看上去完美,却毫无作者自身带入的情感和时代本身的感染力,令观者遗憾。
大殿前一把木椅背上的图案。
三昧真迹。这个六角形的石亭是明代所建,内里供奉着释迦牟尼佛。
下山选了绕行的公路。虽是冬季,但漫山的大叶青冈树叶片金黄,美不胜收。不曾想川西平原也有这番景致,这也是我今日之行的意外收获。
太阳下山了,回首远处的基站铁塔,看树林里渐渐升起了雾霭,所有的颜色都变得模糊了。难不成这就是佛要告诉我们的无常?色即是空。真可谓“无我相、无他相、无众生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