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地儿成份感觉常上不简单 |
分类: 第三辑:说东道西 |
http://s2/mw690/49a82d56tdd51a6fad261&690
平日看电视少,对这位王姓学者面孔不熟。百度一下,此人真不简单。王立群,68岁,河南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导,曾录制《宋太祖》等节目,是央视百家讲坛的常客。无独有偶,后来,我又看了一期录像,其中一道题目是选择雨果写《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写《人间喜剧》,选手本来答对了,这位老学者居然又给人家纠正错了!学者不知文学名著,出点错不算什么,关键是老人家点评起来也不客气,公然挪揄歌手“读的书太少”等等,让人听着心里五味杂陈!
其实,专家、学者参加电视选秀等节目屡见不鲜。前有余秋雨,往届青歌赛“金牌御用评委”,余氏散文确实写得不错,加之娶了个唱黄梅戏的美貌妻子,其名气应该与过去在央视的频频露脸分不开。关键是余的点评雷语较少,很受欢迎,尽管如此,还是召来不少人的责难、嫉妒。我的博客上,有个加关注的博主,专门写了本给余秋雨挑错的书,比较过激,我觉着,这也是余学者近年来远离电视圈的原因之一吧!学者于丹,很会在电视上讨巧,出镜出书两不误,不知哪里出错招人烦了,居然在一所名校演讲时被听众起哄撵下台来,好生尴尬!还有一个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也请来个叫黄菡的学者,不过,人家很少卖弄知识,问答解疑颇有邻家大姐的韵致,招人喜欢,起码目前很有观众缘。
学者上电视出丑谁之过?一些人责难上电视的学者,很大程度上出于嫉妒心理。不过,听听网友的吐槽,也觉得有理,比如中国研究红楼梦、三国和收藏的人,肯定有比刘心武、易中天、马未都更牛的人,电视台凭什么老让这几个熟面孔上,既得名、又得利的!不过,话又说回来,电视台节目制作人心里肯定跟明镜似的,因为这些人有雅俗共赏的电视的特征,很容易推出几个能挣收视率的专家学者,大家能不一窝蜂地捧抬跟风嘛!
也有网友客观留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局限,学者博览群书,但不是百科全书,大家把学者定义为“什么都知道”,有失偏颇。王立群本身也不是搞西方文学研究的,你让他来讲西方文学,他也发怵。实话说,歌手专业是唱歌的,你冷不丁问一个问题,能不能答得上来,其中有很大的运气成份。连评委自己都频频出丑,还怎么去苛求歌手!
学者上电视出丑遭非议,折射出人们微妙而复杂的多元心态。资讯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博客、微博、微信人人有,个个都有发言权。我觉着,如今的舆论生态,已不是过去盲目崇拜某个明星、学者的时代。尤其是大众热衷于挑错,挑明星、学者,包括政客的错。任何人在媒体上不可能长期保持权威身份,所以,这就要求学者也要认清媒体既是娱乐场,也是名利场!奉劝那些常上电视露脸的学者们,最好沉积点真才实学,最起码要做足功课,不能老在广大观众面前出一些匪夷所思的错,那样的话,丢了学术圈的脸不说,自己的面子也挂不住没地儿搁呀,您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