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之旅(散文)
敦煌,
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咽喉重镇,当年这里曾商贾云集,过往不息的驼队,不仅使此地商业鼎盛,更为其艺术的繁华奠定了基础,它是丝路花雨中最绚丽的奇葩。
游敦煌,感受粗犷与古远的美丽,接受中国古代艺术的洗礼,恍若隔世,心境别有洞天。
1、莫高窟
知道莫高窟,是在上初中的历史课本上。
莫高窟亦名千佛洞,地处敦煌市区东南约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集建筑、绘画、雕塑三大艺术于一体,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宝库。
莫高窟由一排长约1600多米的洞窟组成,上下共五层,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今有492个洞窟,45000多平方米的壁画,2415尊彩塑。尤其是它的壁画,凝聚了整个莫高窟的艺术精华。
莫高窟的塑像为泥质彩塑,其中弥勒佛最大,高达33米,最小的佛象只有10厘米,还有单像和群像。窟中的雕塑和壁画堪称世界艺术的经典之作,那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裙裾飘飘的飞天和反弹琵琶的仙女,无不令世人惊叹。
莫高窟也是一座文物经典宝库。在其藏经洞中,出土了经卷、文书、织乡、画像数万件,除了佛经、道经、儒家经典外,还有史籍、诗赋、小说、民间文学、方志、户籍、帐册和其它文物,含括了从晋到宋10个朝代的文物图书。由于敦煌石窟所藏文物图书和石窟艺术品具有惊人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终于产生了一门新的研究学科敦煌学。
漫步莫高窟艺术殿堂,心灵在与古人对话,能知今昔之荣辱;与艺术相知,可感灵魂之苦乐。漫漫沙山之间的莫高窟,流淌着前人不老的艺术灵感,沉沉岁月之下,闪烁着佛陀博爱的光辉。
敦煌虽老,艺术常青,我们膜拜莫高窟时所涌起的豪情,在一代代旅人的心中,永远年轻。
2、阳关
首先声明我不是无病呻吟喜欢吟诗谈唱见花落泪的雅致之人。可到了阳关,还是禁不住吟起诗来: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向南飞……
阳关地处敦煌市西南70多公里的南湖乡西侧。自汉代开始,阳关,一直是丝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因地处玉门关之南,故名阳关。
今天的阳关已成为一片废墟。眺望阳关遗址,还有残破的烽火台横卧在大漠风沙中,沉默无语地向世人诉说着曾经辉煌的历史和满心的寂寞。风听它叹息,雷替它哀鸣,流云似恋人陪伴着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久不闻驼队商家的光顾,久不闻清脆驼铃的问候,岁月沧桑,阳关已衰老,老成一种记忆,一种期盼。
阳关古道,漠风呜咽,把酒当歌:问世间何为永恒,何为瞬逝,感慨万端,尽在阳关。
3、玉门关
玉门关,有许多故事尘积在沙堆里。
玉门关,是汉代以来通往西域最西边的关口,位于敦煌市区西北约90公里的戈壁滩上,是历史上著名的关口,由于历史上西域美玉由此输入中原,故得美名“玉门关”。
从玉门关遗址看出,它是一座耸立在干河旁、土岗上的土城,采用黄胶土夯筑。呈方形,城墙南北长26.4米,东西宽24米,全城残存面积达600多平方米,西、北两墙各有城门一扇,今已残破。
玉门关也吸引了古代文人骚客为它写下众多千古名句。“春风不度玉门关”,形象地表达了塞外荒凉的难堪境地,“引得春风度玉关”,却又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怀。
噢,玉门关,原来你也躺在唐诗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