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肠梗阻”的另一个诱因
(2011-07-01 14:29:33)
标签:
房产 |
城市“肠梗阻”的另一个诱因
文/杨国明
近年来,很多大型商业地产扎堆内城区,致使百姓集中前往消费和购物,造成商业集聚区,本来就已负重的道路拥挤不堪。以北京为例,六月底原崇文门菜市场地块,以7.1亿被广州丰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拍得,楼面均价超过4.3万元/平方米。至此,又一新“地王”诞生。
城市内城区“地王”“楼王”频频出现,既无形中抬高了周边房价,也给日趋拥堵的交通雪上加霜。政府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百姓更是怨声载道,无可奈何地生活在煎熬之中。大型商业过于集中内城区是交通“肠梗阻”的另一个诱因。
当下,2—3万元/平方米的住宅均集中在六环周边,而恰恰相反的是,六环周边却很难见到稍具规模的购物和消费场所,更别说大中型综合商业体。在这样居住集中,而必要的生活配套缺失的情况下,势必造成城市整体循环的“紊乱”。因为,居住区没有可以满足人们日常衣、食、用的商业,业主们只有不惜艰辛进城,到内城区大型商业集中的地方采购。由此,不仅增加了人们的生活成本,也消耗了更多宝贵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交通受阻,民怨升级,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很多商业地产项目,为何只热衷在内城区域抢夺地盘,而不愿到人口密集的新住宅区域落户?原因就是看重内城区周边相对成熟的商业及商务氛围,还有就是相对高的消费水平,更为关键的是可立竿见影,短期带来利润回报。殊不知,早有与之相反的成功个案,北京燕莎商城就是典型范例。三十年前,当时东三环还是稀疏的几栋住宅楼,屈指可数的几家不起眼的写字楼时,燕莎商城就以非凡的胆识,高瞻远瞩的商业意识,开始了令业内外唏嘘不已的商业运作。如今,燕莎商城已经成为京城著名高档综合消费场所。二十多年来,燕莎商城利润赚的可谓盆满砵满。
购物中心需要细分市场,满足各个区域个性化需求。因此,作为社区型集聚地的商业地产有很多文章可做,大可不必一股脑往内城区扎。内城区域地皮金贵显而易见,非中小型商业地产拿得动,且投资风险更大。随着内城区住宅用地的减少,近两三年,京城五六环周边成为大量住宅供应区域。容积率低,道路相对畅通,空气相对新鲜,是五六环周边区域特点,而缺少相关生活配套又是这个区域的一大弊端。商业地产何不顺势而为,以相对少的资金投入,换来长远的利益回报,成为继燕莎商城三十年后的第二燕莎呢?!
作为政府相关部门,不要总是用加大综合型商业区域停车费,或以增加人们购物成本的方式,缓解内城区交通压力。而应该积极倡导,边缘商业休闲购物的新模式,加大新型居住区商业配套政策的优惠力度,使开拓零售商业新模式的投资企业,得到实惠,增强信心。既减少人们不必要的被动出行成本,也使城市道路得到合理利用,不失有效医治交通“肠梗阻”的一剂良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