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后来,我们在各自的城市笑了很久,遇见谁就把这个故事讲一遍。再后来,我嗓子坏了,就给认识我们的人,群发彩信。子煜说,老侯大约收不到。我说,那你要特别转述给他,因为这是大事……
十年前的一个夏天,北四环志新桥旁的海泰大厦里,正在拍摄电视电影《刑警张玉贵之二》。剧组里有人给老师打电话,说是临时缺一个演员,一场戏,一句词。老师看着我:去吧。
那场戏说的是,刑警队张队长被冤枉免职了,全队的人都气愤不已。正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不开眼的年轻警官来报道,口口声声要找张队长。于是一个前辈冲上去掐着他的脖子把他按在了墙上……
戏很简单,拍得很顺利,导演孙铁在当年冬季续拍的《刑警张玉贵之三》便邀我正式加盟了。但是夏天的这次客串,是我第一次穿着警服拍戏,也是第一次参加电视电影的工作。时过境迁,那次的场景历历在目。
自此,我发现掐脖子这事跟我有缘:《团长》里,我被团长掐着脖子压在了石头上;然后我把李晨掐着脖子按在墙上;最近正播的《枪声背后》里,聂远又把我掐着脖子推到了墙上……影视剧里表现男人之间的较劲,掐脖子好像是比较直接、常用又容易拍的了。
一晃十年过去,又是一个夏天。在网上闲逛,忽然看见了《刑警张玉贵之二》的截图,而且正是我被掐着脖子顶到墙上的那一张。
接下来又看着了这张08年拍摄的《团长》的剧照。
啊……那一刻,我的血液凝固了,同样的两个演员,只不过位置调换了,间隔近十载。
可是,怎么会是他?
怎么?会是他?
怎么会是,他?!
十年前的我们,互不相识。一场戏下来,除了对白,一句闲话也没有,没有“你好”,没有“再见”,没有握手,没有留电话……谁知道十年后,是兄弟。谁知道还会互相掐着脖子在镜头前重新演绎着愤怒。
我不信,真的不信,毕竟截图里是他的侧面。我给他打电话,他在海拔四千米的高原,声音有点遥远。
我喊着:“十年前,你是拍过一个电视电影叫《刑警张玉贵》吗?”
“是呀。”
“是第二部《队长生活》吗?”
“是呀。”
“那……你记得最后一场戏,你掐着一个傻X的脖子,把他推墙上了吗?”
“嗯……好像是,怎么了?”
“……”
“怎么了?”
“……那个傻X,是我!”
缘分,不如叫做遇见,广义的遇见。它是个好东西,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趣而且感慨,它让美好的情分加倍并且加固。
齐欢——
我们十几岁的光景一起考试,还被考官指定扮演恋人,然后成了十几年的战友,如今在一个剧组扮演同学。
薛佳凝——
95年的哈尔滨,我向她咨询艺术院校的考试渠道。再遇见,是09年的华谊兄弟双年会,我们成了同事。
王媛可——
我们是相同程度的爱猫人。同一年,在世纪金源四楼猫舍的玻璃橱窗前长蹲不起。我买的车曾是展车,买之前,她进里面按遍了所有的按钮。
后来,我们成了同一时段在《兵团岁月》和《李白》走马灯的演员,终于遇见了。
阎维文老师——
96年初,我上火车去北京考试,他下火车到哈尔滨演出。我说:阎老师好!他说:你好。
08年初,人民大会堂的演出侧台,我刚下场,他说:班长你好。我说:阎老师好。
濮存昕老师——
97年,我跑到北京人艺后台,缠着濮老师照相。0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剧录音棚,我说:濮老师,我们再拍一张吧?他一愣:再拍?我说:嗯,拍。
同桌郭娜——
详见《NaNa同桌》(暂未发表)。
萧红——
最近热爱萧红,才发现,八十年前,她住在我家隔壁的那条街……我自旧的商市街转来,默立上中央大街的石头,闭目:你还冷吗?还饿吗?你我的朝向可曾一致?可曾穿过你的身体?
要记录一生的遇见,那是旅程中最值得珍贵的驿站,它汇集了不同时空的巧遇。悲欢离合,全在这座遇见的驿站。
如果我们能像鸟那样俯瞰,便会清清楚楚的看见,有牵连的,即将有牵连的,以及曾经有牵连的,正行走在哪条路上。也许就是隔壁,只是彼此不知;也许就是同一个点,只是不在同一个时间;也许同一个时间,不同的点,却有着相同牵挂的心。这样想来,不定哪个转角,哪条山间小路,你和李太白是重叠的,他和邓丽君是接踵的。如果按照元素递减或不灭的理论,那个点上,总还有他、她、它的痕迹或者味道,无论相隔多么久远……这也叫做,遇见。遇见的背后,有太多壮阔的未知。每一次遇见都代表着一扇门,一条路,遇见不同的人,便意味着不同的人生。
如同零八年初,晨儿打电话给我:“你是不是在哈尔滨住过XX宾馆?”
我反问:“你怎么知道?”
晨儿:“有你照片呀!我也住这了。”
后来,他陪我一并挂在了那家宾馆的墙上。
真好,有电话,古人对于遇见的兴奋只好鸿雁传书,动辄数月。今非昔比,南京、西藏,一个电话,各自畅快。
“……那个傻X,是我!”……那时候,我们真年轻,真年轻!
放下电话,我和晨儿在各自的城市笑了很久,遇见谁就把这个故事讲一遍……
PS:《钢铁年代》的化妆师柳莹看到本文第一时间短信我,她“嚎叫着”:晨儿在宾馆看见你照片的时候,奶奶就在他旁边!另外,本来《生死线》我差点去的!!还有,你重庆宣传《3721》的时候,王千源的头发胡子我给修的!!!还有还有还还有,段奕宏演的《刑警一》,李晨《二》,你是《三》!!!!
PPS:一直喜欢把手机通讯录里朋友的名字前面加上英文字母,一方面便于查找,另一方面代表最初的人物关系。如果是合作过的同行,名字前面都会有一个“J”以及剧名的首字,代表合作过的项目。合作次数越多,J后面的字会越多。再好的朋友也这样标注,因为这证明着我们之间共同的历程。像晨儿的名字,之前的显示是:“J生团士.李晨”,代表着我们共同参与的三部戏《生死线》、《团长》和《士兵突击》。找到这份遇见之后,就意味着我们合作过四部戏了!于是,“J生团士刑.李晨”,我挺骄傲的。
PPPS:感谢“小太爷贴吧”网友“生死线生死线”发出的《关于乔锐的兄弟周兴童鞋的一点事迹》http://tieba.baidu.com/f?kz=782516971,感谢你帮我们兄弟拾起了这份十年前的缘分。
PPPPS:本文分两章,《十年不晚》请见李晨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dc5180100ixlv.html,今日晚些时候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