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序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似乎三十年,总是人生的一个里程,在即将迈入三十阵营的时刻,我假模假式的回望了一下自己的第一个三十年。结果错愕了,以至木讷。因为在这段历史中,我们的国家在神速的发展、进步,而我人生却满是侥幸和丢人的经历。
以我的历史,换谁看见都该脸红,而我自己做不到,因为脸皮太厚。
也好,我至少敢于面对自己的过去,决定记录下来这些侥幸和丢人的事情,到我六十、九十、一百二十、一百五十岁、二百七十岁的时候,再回望对比,看看有何进步抑或沦落……祝生命科学在我这辈子有长足的进展——我不贪生,却是真的很怕死。我也知道没什么事而单纯活着挺没劲的,可就是无法想象死那一刹那多恐怖……想想都哆嗦。
我是谁?怎么会死?——看,这就是我的侥幸思维。
拾掇生命科学的大师们呀,给你们跪下了,求你们让我们长寿!——嗯,这就是我丢人的习性。
生活中,侥幸、丢人常伴我左右,应该予以纪念,于是《侥幸记》、《丑闻录》出炉了——
一、照相馆
前段时间在外地作活动,我们主动提出来尽量和每一位参加活动的观众朋友合影。于是,闪光灯闪了一个多小时。
当天下午,在海洋馆看动物表演,主持人说:“请大家对动物拍照时,关闭闪光灯,否则对动物眼睛不好。”
哈哈……可我喜欢闪光灯,那灯光瞬间的绽放,慑人魂魄,如极光让人恍如隔世,虽然短暂,却可在灵光一现之间,让思绪飞离肉身,随你胡思乱想。
在数码相机普及的这个年代,照相已经成了人们的家常便饭。无论何时何地,不管有事没事。而且,因为没有了胶片的成本,加之电脑技术的不断提高,大家可以把照片任意删除、拷贝、编辑,甚至扭曲变形、张冠李戴。于是,照相本身,似乎就少了一种味道。
《八月照相馆》是第一部让我落泪的韩国影片,几年过去了,至今让我记忆的不仅是凄美的爱情,更多的是八月照相馆里温暖的气息。我喜欢照相馆。
很多人都拥有自己婴儿时期的照片,有黑白的、彩色的,也有黑白着成彩色的。七十年代,没几个老百姓的家里拥有照相机,人们便去照相馆。那个时候进这种地方,一定是有特别意义的。比如结婚、孩子满月、战友重聚、学生毕业、老人过寿……如此,每张照片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就远比现在厚重,无论擎起哪一张,都会引出长久的感叹。
我的第一张照片虽然是黑白的,画面质感却很好,只是那时候被摄主景不够争气——他还不会走,甚至坐不起来。于是,我趴在照相馆的床上,双臂撑开,努力把大头抬起,努力的笑。
既然笑,就一定很开心——至少那个时候的智商应该本着这个原则。那么我为什么笑?这让我很疑惑,难道三十年前的我就知道该以最佳的状况面对镜头?
为了这个疑惑,我做了很多假设:
妈给我讲了一个笑话——我可能听不懂;
爸给我翻了一个跟头——关我什么事?
我姐唱了一首歌——那时候只有样板戏,至今,我也听不大懂;
我们家发财了——"#¥%…………—¥
透过照片,猜三十年前的事情,实在有些难度。
终于,前几日,《猫迷》杂志给我的猫果子拍照片,实实在在的启发了我一下——我儿时的思想恐怕还不及果子,而且它的动作远比我敏捷。
果子当时很不配合镜头,但它受不了逗猫棒的诱惑。于是产生了很多优秀的造型以及表情。
嗯,一定是摄影师对我施以了逗猫棒之类的诱惑,一定是这样。
我妈听了我的假设一脸不屑:“谁都不知道你为什么笑,但是把你抱起来的时候,照相馆的床,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