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六点半,妈妈都要推开气窗做早操。清晨的蓝天下,伴着鸽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的开始曲就会雄壮的响彻祖国山河,令人振奋、神清气爽。
这是我从记事时就有的记忆,那个时候觉得播音员是世界上最神气的人,他们义正词严、英姿飒爽,其声音成了我耳中恒久的主旋。喜好,是孩子模仿的基础,学龄前,我就能和着电台播音员一字一句的跟读了。
二十二年前的小学一年级,开设了一门课程叫“说话”。现在想来好笑,但当时,我是班上说话课的主力,所谓“说话”,就是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图案,或就一件小事,让同学们描述。老师说我吐字清楚,词能达意。
五年级,我参加了演讲比赛,在区里拿了第二,说得好象是号召大家参加邮政储蓄的事情——虽然至今我不明白该储蓄项目的含义,但是第一次站在演讲台前,第一次对着话筒说话,第一次看见那么多人听我说话,感觉很神圣。当时一张嘴,其实是被吓了一跳的,因为剧场很大,有回声,我还纳闷:谁在学我?这么严肃的场合……
初中,社会上开始流行家庭式卡拉OK,我们家不喜欢,也没有,但不知为什么,柜子里却出现了一只话筒。对这东西的好奇,让我很快就把它拆了并且安不上。自此,只要家里没人,我就会把它请出来,照着镜子,擎着报纸,专门念头版头条。
语文老师请假,代课老师图省事,让每人念一段课文,轮到我,老师始终不打断,一直等我念到完。然后笑着说:同学,你将来可以考北京广播学院。同桌刘娜羡慕至极:同桌,以后你就是中央台的罗京!
高二,我斗胆参加了北京广播学院在哈尔滨的招生专业课考试,考官是当时省市电台电视台的播音组长,无比敬仰。
初试,十人一组,进去念自己带的新闻稿件就行了;复试,五人一组,除了自我介绍和准备的稿件,考官还会现场指定朗诵的文章;最后一试,动静就大了。我们被带进了省电视台的新闻直播间,记得是换上拖鞋,还第一次戴了胸麦。我好像穿一件绿色的西装,在奇瘦的身板上晃来晃去。稿子放在桌上,抬头看摄像机旁的提示屏就行——这些,都让我见了世面。可是最后一道题是没有稿子的,要求就一件新闻即兴评述五分钟,初生牛犊,无知者无畏,我白话了好久,抓论据、明论点——不久,文化课考试的通知单就来了。
十年前的高中有一种考试,叫“会考”,意为单科结业考试,会考没有结束,就不允许参加高考。我读文科高二,物理、化学之类的暂时还没有念完,于是学校就通知我:你不能参加高考。
我急了,找到薛佳凝咨询——她和我同届,却可以参加高考以远赴上海戏剧学院。我问她:那我怎么才能和你一样呢?答:“我有上海户口,你有北京户口吗?”这句话问得我哑口无言,也让我羡慕了很久,直到前几年看到《粉红女郎》里她的哈妹时,那种十年前的羡慕余味尤存。
班主任老师说:明年你准行,别着急。我只好和几个同道着手创立了校园广播站过干瘾,每天忙于采访、制作和节目的播出。那个时候就发现:在话筒前说话,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不仅说话有人听,走在学校操场上还有人认得,连上厕所都成了一件需要避讳的隐私。大家都说:“那人将来能上广院。”
爷终于上高三了!我发狠的想着。
九六年,东三省的考点在长春,我的考试依旧顺畅,通知单如期而至。一起来的还有浙江广播专科学院的通知单。
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年少轻狂呀,第一志愿是北广,下面一律空白,至于浙广,因为是大专,干脆不予以考虑。
分数出来了,我过录取线了!
这是我从记事时就有的记忆,那个时候觉得播音员是世界上最神气的人,他们义正词严、英姿飒爽,其声音成了我耳中恒久的主旋。喜好,是孩子模仿的基础,学龄前,我就能和着电台播音员一字一句的跟读了。
二十二年前的小学一年级,开设了一门课程叫“说话”。现在想来好笑,但当时,我是班上说话课的主力,所谓“说话”,就是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图案,或就一件小事,让同学们描述。老师说我吐字清楚,词能达意。
五年级,我参加了演讲比赛,在区里拿了第二,说得好象是号召大家参加邮政储蓄的事情——虽然至今我不明白该储蓄项目的含义,但是第一次站在演讲台前,第一次对着话筒说话,第一次看见那么多人听我说话,感觉很神圣。当时一张嘴,其实是被吓了一跳的,因为剧场很大,有回声,我还纳闷:谁在学我?这么严肃的场合……
初中,社会上开始流行家庭式卡拉OK,我们家不喜欢,也没有,但不知为什么,柜子里却出现了一只话筒。对这东西的好奇,让我很快就把它拆了并且安不上。自此,只要家里没人,我就会把它请出来,照着镜子,擎着报纸,专门念头版头条。
语文老师请假,代课老师图省事,让每人念一段课文,轮到我,老师始终不打断,一直等我念到完。然后笑着说:同学,你将来可以考北京广播学院。同桌刘娜羡慕至极:同桌,以后你就是中央台的罗京!
高二,我斗胆参加了北京广播学院在哈尔滨的招生专业课考试,考官是当时省市电台电视台的播音组长,无比敬仰。
初试,十人一组,进去念自己带的新闻稿件就行了;复试,五人一组,除了自我介绍和准备的稿件,考官还会现场指定朗诵的文章;最后一试,动静就大了。我们被带进了省电视台的新闻直播间,记得是换上拖鞋,还第一次戴了胸麦。我好像穿一件绿色的西装,在奇瘦的身板上晃来晃去。稿子放在桌上,抬头看摄像机旁的提示屏就行——这些,都让我见了世面。可是最后一道题是没有稿子的,要求就一件新闻即兴评述五分钟,初生牛犊,无知者无畏,我白话了好久,抓论据、明论点——不久,文化课考试的通知单就来了。
十年前的高中有一种考试,叫“会考”,意为单科结业考试,会考没有结束,就不允许参加高考。我读文科高二,物理、化学之类的暂时还没有念完,于是学校就通知我:你不能参加高考。
我急了,找到薛佳凝咨询——她和我同届,却可以参加高考以远赴上海戏剧学院。我问她:那我怎么才能和你一样呢?答:“我有上海户口,你有北京户口吗?”这句话问得我哑口无言,也让我羡慕了很久,直到前几年看到《粉红女郎》里她的哈妹时,那种十年前的羡慕余味尤存。
班主任老师说:明年你准行,别着急。我只好和几个同道着手创立了校园广播站过干瘾,每天忙于采访、制作和节目的播出。那个时候就发现:在话筒前说话,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不仅说话有人听,走在学校操场上还有人认得,连上厕所都成了一件需要避讳的隐私。大家都说:“那人将来能上广院。”
爷终于上高三了!我发狠的想着。
九六年,东三省的考点在长春,我的考试依旧顺畅,通知单如期而至。一起来的还有浙江广播专科学院的通知单。
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年少轻狂呀,第一志愿是北广,下面一律空白,至于浙广,因为是大专,干脆不予以考虑。
分数出来了,我过录取线了!
前一篇:大家印象·陈枰
后一篇:我的广播情缘·理想破碎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