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戏剧演员高志强

(1998-02-01 01:17:02)
分类: 人物专访

高天流云无心故,志在演剧势更强

 ——记《沙场点兵》主演高志强

      “夜半三更呦盼天明,寒冬腊月呦盼春风,若要盼得呦红军来,岭上开遍呦映山红……”时下正在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沙场点兵》中饰演政委梁明辉的高志强,最喜欢的歌曲就是这首六十年代的《映山红》,他说:这首歌永远都能给人那么一股子往上拱的劲儿!
        高志强,男,1966年生于辽宁。12岁入伍,成为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的演员,小小年纪就因为饰演话剧《雷锋》中的童年雷锋而一下子让许多人认识了他。
       1983年,他考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表演系,四年后调入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话剧团,并于2003年,成为了国家一级演员。
       “2008年,我都可以光荣退休了,”他笑着说“到那会儿我才42岁!”
        是呀,42岁就能退休的人真是少之又少。可是退休并不是他真正的愿望,单位不会放他,他更不可能放过他自己。熟悉高志强的人都知道,他是属于那种不论多大年纪都会永远追逐自己梦想的老热血青年。
       无论是在单位排练话剧,还是在影视剧的拍摄间歇,他都会常常邀上一两个知心的同行,或茶或酒,狂聊不止,话题自然就是演戏。自己不明白的、不知道的,拿出来大家一起捉摸,自然也就都通了。
“什么事儿都得捉摸,尤其是表演这一行,不断捉摸、不断演,成了!”他的话总像个农民——真诚、朴实、不加修饰,这也许跟他参演过许多农村题材的戏有着很大的关系。可是理儿上,他说得对,凡事都得捉摸,也正是因为捉摸,《跋涉者》中的杨昭远、《中国轨道》中的李辉 、《中国仪仗兵》里的高向东 、《红领章》中的连长梁东 、《八路军》里的陈赓、话剧《爱尔纳"突击》里的连长才让他塑造的各个栩栩如生。
      “能谈谈您这次在《沙场点兵》中塑造的政委梁明辉吧?”
        他的表情凝重了一下:“这个人……这个人还真有挺多捉摸头儿……”
        于是他终于针对我采访的正题娓娓道来:
       《沙场点兵》是一部大戏,编剧要把握这样一部戏是很需要一些统领全局的意识的。可是大局把握住了,一些小的细节就难免忽略——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没有人计较。高志强扮演的梁明辉就属于编剧没太下力气抠细节的那种角色。以至于刚一接到任务,他就开始郁闷。
      “怎么……好像没戏呢?”那时他经常这样自言自语。
        这个人物缺乏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没有典型人物的典型动作,这是后来连编剧自己都承认的事实。
      “算了吧,单位的事儿,又没有片酬,糊弄糊弄得了……”
      “要名没名,要利没利,还转战南北的,干吗去呀……”
      “老高,推了吧,我这有个男一号,你赶紧过来……”
        一时各种声音纷扰不绝。
     “既然角色不是那么吸引您,那当时为什么还是参加了这部戏呢?”我前思后想地问。
      “我当兵的。”他简而省之地答。
        兵当久了,不仅仅是一个服从命令为天职的问题,热爱,也许才是服从命令的真正理由。他的军装穿了二十八年,对部队、对军旅题材的戏有着极其深厚的情感。
       “一听说有部队的戏,我浑身就痒痒!”
         可是那段时间,那段刚刚接到任务的时间里,高志强很沉默。 也就是这段时间,《映山红》排解了他的烦恼,让他静下心来梳理思路,也让他逐渐看到了自己广阔的创作空间……
         一个政委,一个党的代表,一个开展思想工作、化解矛盾恩怨的使者,很难不落进一个高大全的套路。可是生活中,这样的人却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
        高志强开始捉摸了,他把视线首先锁定在了身边的人——自己的老政委身上。
        战友文工总团的副团长,也是话剧团的老政委,就是一个典型的性情中人,身为一团政委,喜怒哀乐全写在脸上,藏不住。高兴了,能抱着吉他又弹又唱,生气了,敢跟皇帝老子拍桌子,可是思想工作做得却是一级棒。看来,做政委的人也没必要一直绷着自己那张脸,有哭有笑才能凑成一张真实而丰富的表情,表情丰富的人才更能贴近别人的心——老政委成了高志强最初人物塑造的原型。
        老政委还有一个特点:他很少甚至是不抽烟,可是在他的口袋里却时常揣着一盒烟,倒不是为了害别人,“老爷们之间交心,没法手拉手,烟却能成为一道桥。”于是,在《沙场点兵》里,观众就经常能看到梁明辉递给康凯烟抽,“勾”着这个狼头把心里的话都说出来了。
        内蒙有一场戏,需要梁明辉给自己的部队做战前动员,这种戏,说白了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大过场。摆好造型一味的喊,观众不爱看,可是不喊又不像那么回事。在一间军用帐篷里,高志强“抓”到了一个部队的小通信员,虚心地向人家请教如何做动员才能让战士爱听这一课题。通信员想了想,绘声绘色的向他描述起自己单位政委的战前动员来。高志强茅塞顿开,一场干巴巴的戏硬是让他演了个活灵活现,意趣盎然,接受动员的战士们听得个个摩拳擦掌,直到导演喊停,才意识到原来是在拍戏。
       “过瘾!找对了根,怎么演怎么过瘾!”
        但是真正让他难忘的却是参谋长田清河负伤后离队的那一场戏,其实剧本上已经写得挺感人了,可是高志强心里却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说句不好听的,田清河这个业,是我给整转的。”
        是的,为了让负伤后的田清河找到更合适自己的人生坐标,梁明辉一直在积极努力的为他寻找出路。可是,田清河是个优秀的军人,这一点梁明辉心里清楚;田清河舍不得离开自己的部队,这一点梁明辉更清楚。从感性的角度讲,留下田清河,安排他一个挂名的职位,把他养起来是非常人性化的解决方案,然而从为一个人一生的规划这个角度看,留下田清河,无异于害了他的一生。这个让人左右为难的工作,只能由当政委的梁明辉来完成。所以,田清河真的离开部队的那一天,梁明辉的心理能是一条单一的线吗?
        看过那场戏的观众一定还记得,政委梁明辉把一支哨子挂在了田清河儿子的脖子上,这个道具寄托了他无限的祝福和希望。
       “当时想得特别好——我把孩子背起来,小孩嘛,不懂事,新鲜,拿起哨子就吹,送行的战士们一起向田清河敬礼,音乐一下子就起来了!夹杂着哨音,镜头拉远,慢慢升高……”高志强有些激动地讲着,他的眼睛放射着孩童一般的光芒。
        突然,“就是可惜后期制作上没太整好,不理想,不理想……”他的头低了下来,遗憾不已。
        我真得很想笑,因为他确实像个十几岁的热血青年,甚至更像一个孩子。
        可是我又笑不出来,因为这一点遗憾,搅得他心情不太好,要提前结束我的采访,说是想再好好捉摸捉摸,尽管戏都已经播出了……
        告别高志强的时候,我见到了他五岁的儿子高兴——相当好看的一张脸:大大的眼睛、红红的嘴唇,无一不在张扬着高氏家族的优点。让我心里一动的是,那孩子的眼神竟然和他爸爸一样——或者说,高志强拥有一个五岁男孩的眼神——明亮、透彻、纯净、热情、专注、质朴、活力。
         能有这样眼神的成年人不多,也许只有一门心思扑在一件事情上的人才会如此,高志强就是这样,热爱生活,钻研事业,虽然三十几岁就是国家一级演员了,对炒作自己却几乎是一窍不通。可能只有这样,才能让他在演剧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2006年1月1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