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诚300分级修改合同对A与B份额的影响!Hale Kun
(2013-03-07 05:44:24)
标签:
多空分级分级基金杠杆基金信诚基金信诚300分级 |
分类: 孔浩作品 |
无上折角度:对于B类持有者长期去分析:一是长期母基金涨幅带给B的收益无法覆盖B的融资成本,导致B触发阀值低折。而A假设维持目前折价状态,除获得一年一度的到期折算分红,还将获得一定的看跌期权价值。二是长期母基金上涨涨幅可以覆盖并超过融资成本,假设股市的规律长期螺旋向上,导致B净值不断增加,这种情况长期假设B净值不断增长,最后出现B杠杆极低,等同于类母基金指数,为了下文好计算我们假设B某天净值一度达到5元,A假设维持目前折价状态,B就要溢价,而这个角度,A只获得到期折算分红,而看跌期权价值实现几乎是小概率事件。而类指数的B等同于失去杠杆,本质上其是类指数,失去杠杆的功能,在这个角度,B还能溢价吗?这点是争论的焦点,因为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我们只能借助母基金净值比较大,产品设计原理类似的分级基金去类比,其中一个是银华金利,银华鑫利,其还有上折只是较远,因为银行鑫利价格杠杆偏小,或者A强势也好,市场的最终结果是A溢价,B折价。因此从这点去看,这种情况去类比,B折价的概率应该是相当大,而A才大概率溢价,那么A能溢价多大呢?前面我们假设了B的净值为5,按照目前杠杆只是相对较低的银行鑫利去对比,银行鑫利折价5%附近,假设信诚300B折价净值5元折价5%,就是0.25元,对应A假设净值1元的话,因为套利机制,价格可能1.25,就是溢价25%。这种情况就可能导致A-B博弈的不均衡对称。这个角度杨宇认为是配对权价值形容,我认为是博弈的不均衡对称,而这个不均衡对称中,A是占优的。
有上折角度:对于B类持有者长期去分析:一是长期母基金涨幅带给B的收益无法覆盖B的融资成本,B持有者没等到母基金触发过一次上折条款,导致B触发阀值低折。而A假设维持目前折价状态,除获得一年一度的到期折算分红,还将获得一定的看跌期权价值。二是母基金触发一次或多次上折条款,利于B分红退出。显然对于B是长期更有利的,而且上折为1.5也是目前分级上折的最下限,目前几乎大部分是母基金为2上折。这点去看对于信诚300B是一个非常好的优势。当然,有上折的角度,本质上增加了A的低折频率,这个是对于长期折价的信诚300A的一个长期优势,但溢价的信诚300A倒是不利。
那我们要分析了,永续权益A类未来隐含收益率的走势今后何去何从,这个是一个难题,观点也各异,个人看法:“目前传统分级,价格或净值杠杆去看,已经出现杠杆稳定性不足,受制于A类价格导致未来收益率的波动,A类长期持有价值的发现,传统B类规模与数量的增加,融资融券,股指期货乃至不久的多空分级等等,导致传统B的稀缺性趋势一直降低,B类目前出现抗涨抗跌特征,传统B类作为金融工具不能体现出平稳的价格杠杆作用。”从这点去看,笔者认为,长期去看,永续权益A类的趋势可能略折价或者略溢价。从这个角度趋势去看的话,增加的低折的频率带给A的收益可能无法覆盖无上折时候失去博弈不对称A占优A所获得的溢价收益。当然,如果判断传统B的稀缺性以后不会降低,A保持长期折价,那对于A也是有利的一点。
有分级研究者说,为何A现在没有溢价,甚至极端情况博弈不均衡A占优是否存在?个人认为,极端情况博弈不均衡A占优是大概率可能存在的,目前因为A无溢价是B净值低,目前B还有杠杆的原因。
另一个类比:香港有一个基金叫做:招商局中国基金,因为封闭式,无法净值赎回,分红不稳定无法判断未来现金流,永续,此基金长期处于高度折价状态。如果无上折且高净值失去杠杆的信诚300B,就很类似这种产品,B永远没有现金流,无法净值赎回。只能单独卖出,或买入A配对赎回。
目前国内分级基金发展也就5-6年时间,券商公募等机构也缺乏对分级基金的全面了解。甚至专业分级研究者也分歧颇大。此次信诚300分级若要修改合同,由于最终A-B利益只可逻辑推演感观,而难以量化的。但一是目前规模小,可以利用自身资源解决。二是信诚可以说服A与B持有人互相妥协,例如可适当考虑提高A的约定收益进行补偿。当然,一切的根源在于A-B之间的协商互让的关系。信诚也可以考虑放弃修改合同,等市场环境与A-B持有人一致认可的时候再进行探讨修改。笔者也能感受到这个难处,但相信金融业长远的根基一定是诚信与专业。
笔者也有幸两次参加信诚宽客聚会,同信诚500分级基金经理吴雅楠先生有过交流。真诚希望信诚基金能够妥善处理好A-B协调关系,也相信信诚基金一定也会在诚信基础上,在信诚300分级的合同处理上上给投资者更满意的服务。若能平衡各方利益上,最后能修改合同,也是传统分级基金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未来传统分级设计上应该多考虑上折下移才是核心,类似国泰地产分级,建信央视财经50简单的提高A约定收益率的趋势将损害B长期利益,分级基金的设计方案可以很多,真诚希望各基金公司设计产品时候如何满足客户真正的长远需求,设计金融工具的时候,也应多思考客户需要怎样的金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