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转“私”:华丽转身还是“钱途”未定?--李辉
(2009-10-22 12:33:36)
标签:
财经基金经理公募基金江晖股票 |
随着原交银施罗德投资总监李旭利加盟重阳投资后发起募集到一只规模超过10亿元的超大型私募基金,关于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的议论再度甚嚣尘上。
阳光私募难道真的是公募英雄的最终归宿?从吕俊、江晖到石波、肖华再到李旭利,大批公募基金“元老”自立山头,开创自己的投资品牌——尽管他们“下海”之后并非全部志得意满。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摆不上台面的原因则是嫌挣钱少,觉得私募“钱途广阔”。
而投资者最关心的是,那些曾经在公募基金界干得风生水起的基金经理或者投资总监们,能否在转身私募之后延续辉煌?
业绩表现尚可
越来越多的公募基金经理投身私募,并在这个行业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好买基金的统计表明,如果把私募基金经理按出身分类,那么其中大约有32%来自公募,43%来自券商,25%属于民间派。
根据好买基金的统计结果,在出身公募的私募基金信托产品中,截至今年三季度,业绩最好的是出身嘉实基金的赵军管理的淡水泉2008,这只成立于2008年2月的产品今年以来涨幅达到100.04%,超越同期沪深300指数28.21%;出身华夏基金的石波的尚雅4和尚雅3,赵军管理的淡水泉成长,出身博时的肖华管理的尚诚,交银施罗德出来的程义全和梁文涛的亿龙2期,以及蔡明、陈家琳、吕俊、田荣华、蒋景致等管理的私募,业绩均排在行业中上游水平,业绩增幅多在30%以上。
不过纵观所有阳光私募产品业绩,这些出身公募的基金经理的业绩并不算非常突出,业绩最好的赵军仅排在第六名。券商出身的罗伟广管理的新价值2期,今年来的业绩高达112.10%。
一些此前著名的公募基金经理所管理的私募产品则不尽如人意。比如出身广发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何震管理的汇利优选,今年以来业绩增幅仅有20.32%,华夏基金出身的江晖管理的星石系列,原富国基金的徐大成管理的博颐精选系列,原嘉实基金的王贵文管理的隆圣系列等,涨幅多在30%左右,无论是在公募还是私募产品中,业绩都算很一般。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星石系列和博颐精选系列在去年的熊市中也同样坚挺。
“应该说,大部分转投私募的基金经理干得都不错,业绩至少说得过去。”好买基金总监乐嘉庆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业绩好坏关键是看基金经理“转行”后能否适应新的管理思路,有些转型比较顺利,有些人弯路走得长了些。
比如王贵文的隆圣系列,尽管今年以来业绩尚可,但是由于2008年亏损太过厉害,导致其净值到现在还在发行价之下苦苦挣扎。“王贵文这几只产品成立时间都是2007年11月,正值最高点,套得最惨,去年的风险控制也不到位,损失过半,日子过得一直比较难。”一位基金研究人士分析。
“钱途”坎坷
“对于一家私募基金来说,资产规模2亿~3亿元是生存线,否则很难维持。”好买基金总经理杨文斌说,一家私募公司一般5~10个人,工资等各项开支算下来一年至少几百万元。和公募基金的旱涝保收相比,私募基金的发展要艰难得多。
一只阳光私募产品一般有几块固定费用:认购费、赎回费、固定管理费、托管费,以及浮动的业绩提成,一般是收益的20%。私募的认购费基本为1%,是价外收取,以100万元的认购额为例,投资者需要支付101万元,其中1万元就是认购费;固定管理费和托管费一般在1.5%~2%之间。
而对于私募管理人,能拿到的是固定管理费和业绩提成,其中前者微不足道,后者才是他们发展的根本。据了解,前者一般只拿0.5%左右,而私募一只产品一般不过5000万元左右,固定的管理费一年下来仅25万元,大多数私募公司规模不过2亿元至3亿元,一年管理费100多万元,根本无法覆盖运营成本,更无法激励投研团队。而业绩报酬现在通常是20%,如果1亿元资金赚了10%,私募就可以提取200万元。
那么他们今年到底赚了多少呢?以江晖的星石系列来计算。目前江晖管理着18只星石系列产品,其中7只产品运作时间超过一年,今年以来涨幅均在25%左右;5只超过半年,今年以来涨幅均在10%左右;还有6只产品成立时间都很短,业绩基本可以忽略。
按照平均每只产品1亿元计算,江晖今年以来共收到业绩提成约为4500万元。扣除公司运营产生的各项费用即使按照1000万元计算,江晖仍有3500万元可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星石公司股东并非江晖一人,因此这3500万元需要与其他股东共同分配,如果三个股东均摊,每人不到1200万元,似乎也并不如想象中暴利。另一方面,按照去年的光景,因为基本上全亏损,他们基本没提成,所以必须把这一层因素考虑进去。
但是像星石这般规模的毕竟只是少数,今年这样的行情也并不是年年都有。2008年,绝大多数私募根本无钱可收,基本上坐吃山空。一位此前供职于上海某合资基金公司的私募基金经理告诉记者,整个2008年,他管理的基金净值一直低于初始值,公司运营极度紧张,甚至不得不把办公室搬迁至较为便宜的地方。
而由于业绩提成机制的设定,并非今年业绩漂亮就一定能有好收成。一般来讲,基金报酬提成都是高水位式的,即要突破历史最高净值才能收提成。其计算方法是用估值日扣费后扣除业绩报酬前的净值,与历史最高净值进行比较,超过的部分可以提取20%作为业绩报酬,未超过则不计提。
因此上述对星石提成的算法仍是一个比较粗糙的计算,并未精确统计它每只产品此前所达到的最高点。而我们观察现有私募产品净值就可以发现,相当部分产品的净值仍在初始值之下,所以即使今年以来涨幅达到100%,仍旧分毫不能提取。比如石波的尚雅4,虽然今年以来涨幅达到96.87%,但是其每份净值仅有125.27元,则意味着其提成最多只能按照25.27%的20%来提取,去年的单边下跌市场中,石波的尚雅系列同样损失惨重。又比如李振宁的睿信2期、3期和4期,今年以来涨幅均超过70%,但是其净值始终在百元之下,仍旧不能提成。王贵文管理的隆圣系列同样面临如此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