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甘谷的大象山,品过武山的罐罐茶,第二天去了属于武山的滩歌镇。到滩歌古镇是第二次,这次不再是匆匆的十几分钟的转悠,我慢慢地看,慢慢地走,也慢慢地问,做短暂的停留。
说起来,我眼中所看到的滩歌和我在网上查资料的的滩歌镇基本上无法一致起来。网上的资料看起来要尽可能的让这个年代久远的古镇古老而威武起来,因为它始自宋代,原名威远。由威远而更名滩歌,大概是因为当地居民流行在草滩上载歌载舞的缘故。
无论百度还是360,只要查询,一开始就是威远古堡,或者隋唐古刹万花寺,让人感觉到一种古老的气势。但是实际上,去过两次的我,却始终未感到这样的气势,不但没感到这样的气势,相反让我觉得这样的古镇虽然在甘肃留存的不多,而且足够古老,也足够原生态,却在现实中很尴尬,尴尬到如果是带着外地来的朋友一起去看,你会不住的解释说这是原生态的东西,生怕别人有上当的感觉。
好在两次去都只是我自己,第一次去,是不期然地闯进了这个镇子,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我匆匆看过。古老而破旧,原始而沧桑,还有热心的居民要邀请我去家里坐坐慢慢细谈这镇子的由来历史。当时,我的第一感觉是觉得自己很惭愧,这样的镇子我自己竟然不知道。后来,和一帮人说起一些足迹,刚好一个滩歌镇的朋友听我去过而且感觉不错,惊叹地说:“这里你竟然也去过!”我知道,他并不清楚自己的家乡名声在外。
这次去之前,我是看了一些资料,无论文字还是图片,都不多,也都很强调这里的威武和辉煌。在我第二次走进这个镇子的时候,与我同行的朋友还不曾听说过滩歌这两个字。而我,则期待着能够在走进去的第一眼感觉到网上资料里介绍的这个古老镇子的威武,毕竟,它承载了那么多的历史。
事实上没有,车穿过和西部任何一个村镇都没区别的街道,停在一个高大的牌坊前,这就是滩歌最具特点的明清一条街,一个古老建筑集中的地方。我没看到威远堡,也看不到万花寺,只是一个现代新修的牌坊后面显得古老而破旧的一条街道。
必须说,这是一条很有味道的街道,比起好多城市中的仿古街要韵味十足。那些仿古街是“仿”,而这里是真实。红砖碧瓦的房子显然是新翻新过的,这是现代人生活进步的表现,但大多数都是土墙灰瓦,眼中是原生态的古老民居。同行的朋友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原始的房子和街道,这样的房子和街道如果拍电影根本不需要搭布景。的确如此,很多房子已经歪曲变形,要坍塌的感觉。
这里的原生态给人的第一感觉不是古意,而是原始和破败。
如果只是古老的民居供人观赏,这倒无关紧要,可是这里的每间房子里都住着人,每个房间里都实实在在地释放着人间烟火。那么在物质已经如此发达的时代,你要求这些居民这样低标准的生活而保留原生态的风格难道不是对他们的不公平?谁都有享受生活的权力,即使如他们生活在文物般的房屋里也不能例外。很多时候,当旅游者到达每个古城、古镇、古村落在感慨新的房屋建筑破坏了整体古老的气韵而颇感不满时,很少想到这点。
人们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改善自己居住的条件和环境,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所能见到的古老建筑原汁原味的那么少的很重要的原因。这里的人们告诉我,政府要求外观不能改变,但是院里可以进行改造。这也算是一种办法,尽可能的保留古老的原貌,局部的改造来改善居民的生活。于是,我们在街上走过,透过半掩的门,会看到门后面有不少与街面完全不同的情景,有些在后院已经盖起了二层的楼房,彰显着主人家境的殷实。
但是这其实并不够,至少要改善这种破败的感觉,古老和破败是不同的,古老讲的是气韵,而破败恰好破坏美感和气韵。街上有不少的房子已经人去屋空,外面看上去这些房子已经是危房,人无法居住,无法居住,又不能进行修缮,只有搬离,当搬离的人家多了,这条街就会失去人气,没有人气的屋子没有任何让人欣赏的地方。
另一个问题则是,当所有的临街的房子全部变成了伪装,走进去不再能看到原汁原味的老房时,傍观者又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和心情?
我想,唯一的好办法是尽可能地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让这些老屋坚固精神起来,怎么做到?专业人士应该思考。
说了这么多,我还是要说自己很喜欢这条古老的街道。
它的确破败不堪,但是却承载着时间流逝的沧桑,每个老屋的背后也肯定都有着不同寻常的长长的故事。
它家常而真实,让人没有疏离感,街道上遇到人都很和善友好,当你提出想去他们家看看时,他们会很热情地让你进屋,并且热情地给你讲这些屋子的讲究和故事。
这里一点都没有被旅游,街上几家小小的杂货铺也只是为当地居民的方便。
这里的时光缓慢而宁静,沉淀着古老的气息,随便一个老农和你交谈都很气定神闲,未被外界的躁乱而影响。
当然还有风雅的文化气息,这样古旧粗犷风格的一条街怎来得风雅?我在下一篇博文中叙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