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0@365【实拍】汉长城上的烽燧

(2013-07-09 06:30:29)
标签:

365

敦煌

西湖湿地

汉长城

烽燧

旅游

分类: 陇上行迹

190@365【实拍】汉长城上的烽燧
    烽燧又名亭、障、斥候。亭和障统称烽燧墩,大的叫障,小的叫亭。亭也称亭燧,《说文》曰:”燧,塞上亭守燧火者也。《说文》又说:“烽燧候表也,边有警则举火。”《汉书.百官公卿表》:“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蔷夫、游檄”。

    烽燧一般都居高临下,大部分建在戈壁滩的风蚀台地上。敦煌西湖汉长城沿线的烽燧多属这种情况。建造烽燧选用的台地最低也在4米左右。从调查的情况看,烽燧底基面积最大的在71.44平方米,如牛头墩,面积最小的0.96平方米,如马迷兔东北墩。高度一般在2-10米左右,其中廾里大墩的通高达到了9.1米,为现存西湖汉长城沿线保存最高的一座烽燧。这些烽燧的构筑方法大致上有以下几种:一是用黄土夯筑,夯土中竖插红柳棍,棍上绕有芦苇结,以加固夯层,如牛涎水墩;二是用一层土坯一层芦苇砌筑而成,如显明燧;三是用三层、四层、或者五层土坯不等夹一层芦苇砌筑而成,如富昌燧、廾里大墩、墩子湾墩等;四是烽燧中心用土坯砌成,外层以碱土块夹红柳、芦苇堆砌,如牛头墩;五是烽燧中部为夯土,外包澄泥块夹芦苇、胡杨等构筑,如后坑墩;六是用一层砂砾夹一层芦苇的方法筑成,四周包以澄泥块,如仓亭燧;此外,还有利用自然地形削成的,如北湖东碱墩。

    其中用前三种方式构筑的烽燧最多。在缺水少料的戈壁滩上建造这么多的烽燧,就是现代的人们去建筑,也是极其艰难的,更何况是交通不发达,运输工具、生产工具落后的古代,筑造这些工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是可想而知的。
190@365【实拍】汉长城上的烽燧

190@365【实拍】汉长城上的烽燧 
190@365【实拍】汉长城上的烽燧

190@365【实拍】汉长城上的烽燧 
190@365【实拍】汉长城上的烽燧 
190@365【实拍】汉长城上的烽燧 
190@365【实拍】汉长城上的烽燧

190@365【实拍】汉长城上的烽燧

    已经快看不到的汉长城的痕迹,这里的长城因地制宜,利用红柳、胡杨木、芦苇、盐碱土、沙石等材料,并借用湿地沼泽,长城和沼泽共同构成了人马不可逾越的屏障。
190@365【实拍】汉长城上的烽燧

190@365【实拍】汉长城上的烽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