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木兰辞《花木兰》圣人孔子娱乐 |
分类: 絮絮叨叨 |
我看了两部电影,我看完后的第一想法是,比我想像得要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本身我对此等历史剧的期望就不是很高,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对电影向来宽容,一点不苛刻。只要一部电影让我能从头看到尾,能够有让我心动的地方,我都会容忍这些电影的种种不足和问题,我只会想着这个导演或者演员的下一部电影会更好一些。作为一种艺术和诉说的载体,一部电影也只就是电影,能够承载一定的思想和意义就够了,指望一部电影包含所有人都期望的元素和内容,不够理性。这样说不是我没有原则,对于我自己了解了而且觉得自己不能容忍的电影我压根就不去碰它,比如《三枪拍案惊奇》,我没看过,而且关于它的评论我也没看过,虽然张艺谋曾经一度是我最喜欢的中国导演,我不知道真得好还是真得差,但是我想如果看了《三枪》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到目前为止,我丝毫没有动过要看《三枪》的念头。
话扯得有点远,我还是回过头说我看的《孔子》。孔子在中国的地位不用说了,在现在物质泛滥的社会中,孔子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新发现和重视,尽管尊崇孔子的举动在很多的地方被做的很有喜剧特色,可这毕竟是件好事。那么,肯定会有众多的人希望在电影里看到一个精神的圣人,殊不知,电影《孔子》恰好给了大家一个平凡的的孔子,这和很多人的预期不符。
我倒觉得,这也许正是这部电影的一个出彩的地方。无论是什么伟人,在活着的时候终究是人而不是神,是人就会有人的所有特点。电影把孔子从圣人的祭坛上请到现实的生活中来,让人们和这个千秋圣人面对面,感受他在那个年代的遭遇,了解他天真的人生理想。孔子很理想主义化,并不为时代所接受,所以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只能流浪。电影所展现的内容,也正是孔子一生都化不开的乡愁。公元前6世纪,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期,群雄征战,各方诸侯割据一方。孔子在当时的鲁国,讲究以礼治国,曾一度列为鲁国的上大夫代国相,后又因触犯贵族利益,将其赶出鲁国,他曾一度被乱军围困,卷入政治阴谋,饥寒交迫,最后历经数十年周游列国,于晚年返回鲁国,在鲁国不懈于向弟子传教。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对立,一种彼此不能接受和融合的悲剧,在孔子生活的现实中,孔子其实就是一个失败者。
想想,一个不为时代接受而能坚持自己美好追求的孔子形象,远比那个不苟言笑的圣人形象要可信可亲得多。电影不是学术和考证,至于一些台词和常识性的问题错误,我认为可以容忍。《孔子》拍的中规中矩,没有太出彩,却也用了心,让我看到一个悲情而平凡的孔子。
花木兰是个小人物,是从《木兰辞》里走出来的一个小人物,演义小人物相对大人物而言要容易一些,毕竟会有很多的角度和选择,也正因为选择的余地大,所以要选好一个角度也的确不易。电影《花木兰》所表现的是一个女子,纵然是巾帼英雄,纵然英勇无畏,纵然率领千军万马,纵然沙场豪迈杀敌,也她仍然是一个女人,一个会爱、会痛苦、会颓废、懂得大义与小情的女人,必然会有痛苦艰难的开始,挣扎 ...... 影片并未在历史背景上做太多的文章,而是单单从花木兰这个传奇女子的性情蜕变与情感经历入手,用一个很带有个人色彩的视角去构建了整个故事,让花木兰的形象,在长达十二年的军旅生涯中变得鲜活,花木兰也从《木兰辞》中走出来,变得有血有肉、有笑有泪。
她厌烦战争,却无可选择地堕入了千里沙场,她内心敏感而脆弱,却要承受朋友与近人的一幕幕生离死别。女人心,是影片把握的最为娴熟的地方,显得格外缜密也足够纤细。这个木兰讨厌战场,宁愿逃避,讨厌杀戮,向往自由;这个木兰会苦闷,能喝酒,有儿女情长,能带兵打仗,可以身先士卒,得到大家厚爱。
这完全是一个能干的女人形象,其实,即使是《木兰辞》,也只是把花木兰作为一个女儿家去描写的,而阅读的人却更愿意把一个普通人读成英雄。
拓拔宏与花木兰的戏,把绝境内外的男女之情与战友之谊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两人相互做出牺牲,换取了天下的太平与民族的安定,虽然成全了历史的和谐,却造成了两个人的情感悲剧。
木兰踏马归来,征程甩在身后,女儿为了家;文泰挥袖而去,爱情藏在心里,男人为了国。
《花木兰》终于让人在古装历史题材的电影中看到人本身的生活,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