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子猷访戴”看古人放达

标签:
招隐诗放达招隐士开室王子猷山中杂谈 |
分类: 絮絮叨叨 |
《世说新语》有一则“子猷访戴”: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单纯从文字上看,这段简短的文字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字的美和魅力。叙述简练生动,笔墨流畅,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大雪、眠觉、开室、酌酒、四望、彷徨、咏诗、忆人、乘舟拜访,一连串的动作将一副生动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一个山中的大雪之夜,睡醒的王子猷看到大雪,被勾起了酒瘾,喝酒享受这无边的雪夜,却想起左思的诗,又忆起剡溪的朋友,于是不管是什么时间,想见到自己的朋友,借着酒劲,乘舟前往。走了一夜,到了朋友的门前,却掉头返回,原因只是:“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从思想内涵上看,需要看看左思的诗。
左思的两首《招隐诗》,其一:“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秋菊兼猴粮,幽兰间重襟。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此诗一反淮南小山《招隐士》的立意,表现了诗人不与现实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招隐者杖策入山,山中白云依依,山泉淙淙,丹花耀目,纤鳞浮沉,琴声悠扬,啸音辽远,组合成一曲山林清曲,以至招隐者顿生归隐之念。诗即景寓目,随笔挥洒,文丽调雅,笔力壮健雄旷,文才华丽而不失典雅。“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词浅情深,道人所难道,诚为名句。
其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峭茜青葱间,竹柏得其真。弱叶栖霜雪,飞荣流余津。爵服无常玩,好恶有屈伸。结绶生缠牵,弹冠去埃尘。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相与观所尚,逍遥撰良辰。”此诗紧承上首,写隐居山庄的自由洒脱的生活,表现了隐居的志趣、对仕途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热爱。诗人仕途坎坷,即使真的隐居,恐也是不得已。但诗融情入景,诚为佳作。
“子猷访戴”写王徽之雪夜咏左思《招隐诗》而访戴逵的佳话,足以证明此诗的魅力。一言以蔽之,左思的这两首诗表达的是诗人远离政治、追求自由、疏朗飘逸、自然旷达的人生态度。
我们知道,魏晋时期,我们那些古代的文人所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已成仙姿。
那个时代,各种张扬的、个性的,甚至夸张的生命个体被重视,被渲染,被接受。那个时代,我们的古人空灵而隽逸。魏晋过后,规矩义理,中国古人再鲜有如此放旷自然的生命,再也不敢纵酒狂歌,散发山阿,白眼向权贵,折齿为美人。生命在那个时候绚烂之极,光耀千古。这就是魏晋风度。
王子猷只不过在那一个雪夜完全"醒"了,完全顺从了自然对生命的导引,顺从了山阴雪夜美好的召唤,顺从了“兴”,乘兴而行,凭虚御风。兴尽了,他“造门不前而返”,没被世俗的惯性诱进一番寒喧交接。想想吧,仅凭这一点,如此平常小事,就成了魏晋风流的最高境界。王子猷“乘兴而行”,是率性而为的必然,“兴尽而返”是在充分享受了意趣之后,结果已经不重要了,他需要享受的正是这种非功利性的方达和自然,即刻的感受超乎一切,人们在哪怕一分钟里颖悟、超脱、放纵,一切都直逼本心,超然物外。
假如放到今天,谁要驱车几百公里去探访一个朋友,到了家门口却又返回来,知道的都会送他一个“有毛病”的帽子。
古人浪漫如此,古人风流如此,作为现代人,生活在这现实的环境里,只有怀念的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