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跨国收购背后的喜与忧

(2016-06-15 10:16:58)
标签:

杂谈

今年春季中国的美的集团收购日本东芝的传统业务白色家电业务,中国台湾鸿海收购夏普这样的跨国收购案例引人关注。但是,最近几年不断增加的中国企业对日本企业的收购,华丽的收购案往往也带有悲哀感。谈及中国企业收购国外品牌,国人通常认为中国企业经过艰苦发展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把,却很少有人关注收购之后的事情。美的收购东芝白色家电业务,据有关媒体采访的负责收购的美的高层透露,收购目的是想要得到东芝的品牌价值。对其技术、人才等兴趣不大。一个商品的品牌不仅是企业名称,也是企业的核心灵魂,需要多年的沉淀积累、优化完善才能逐渐被市场接受,从而在消费者心中生根发芽。因经营不善,缺乏资金而出售经营多年的品牌,实在是悲哀之举。比如松下在连续2年陷入超过7000亿日元的亏损后,2012年将旗下的三洋电机的传统白色家电业务出售给中国海尔。很早就进入中国市场的先锋,也在2009年为获得资金,将“Pioneer”的品牌使用权有偿出售给中国苏宁电器(目前的苏宁云商集团)。这些花费很长时间建立的有传统的日本家电品牌,以经营低迷为由,以“低廉价格”卖给大陆和台湾企业的并购案在今年春季再次上演。而每当日本企业出现经营问题,最先作为买方自告奋勇的总是中国企业。这种频繁、各取所需的交易看似对双方均有好处,但现实却并不乐观。如海尔希望依靠三洋的品牌号召力和技术,拓展日本等亚洲市场。但至今仍无法完全消除缺乏竞争力的中国品牌形象,海尔相关人士称“销售增长乏力,如今海尔不得不在日本进行裁员”。先锋的情况更加严峻,在广州苏宁的部分店面内,依然销售着先锋品牌的平板电视、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等在日本的产品线上所没有的商品。而由于苏宁旗下并没有自主品牌,只能将先锋品牌买过来,再找无名小厂代工生产贴牌销售。曾经风头无两的时代标杆落得如此境地不禁令人唏嘘。而品牌号召力没有提高,中国企业至今仍在收购其他企业的品牌,试图穿着他人的衣服参加比赛,美的和鸿海是否会重蹈覆辙,还要看今后市场表现。但从短期看,中国家电企业收购国外有长期积累的外资品牌,快速进入市场,不是为一个策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