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势”不造“实”
彩电企业“官方言论”需谨慎处之
中国彩电企业的竞争体现在每年的“大考”、“小考”不断,作为上市公司,阶段性的财报就如同考试“成绩单”,被公开于大众面前,不仅供股民审视,也同样备受消费者的关注。2011上半年,智能电视的上位,三、四级市场的成功开拓挤压了外资品牌市场份额。中国彩电企业销售达到预期增长目标,据8月份相继出炉的半年财报显示:海信、长虹、TCL的营业收入均增长4%、4%和2%。在不同企业的财报描述中同时出现“销售排名第一”、“销售额居首位”的说法。作为企业最官方的公示途径,彩电企业财报内容遭受质疑。
上半年财报出炉 成彩电企业秀场
2011上半年,彩电整体销售虽然增势减缓,但在国产品牌彩电企业发布的年报来看,销售喜人,多数实现盈利。而外资品牌彩电销售情况低迷,中国彩电市场一、二级市场需求饱和,依赖国美、苏宁等连锁渠道难于挺进中国三、四级市场以及在智能电视和自有新技术性能产品上的缺失是主要原因。事实上,中国彩电企业由于在智能电视的上位,及三、四级市场的成功开拓,2011年中“成绩单”已成为了它们标榜自己的成功宣传素材。彩电产品是国内五大黑电品牌的绝对主销产品,财报显示:除康佳外,长虹、海信、创维、TCL彩电营业收入均有所增长。实际上,康佳近几年也在进行战略调整,业务涉及数码、白电业务,为进军全能家电企业打基础。彩电企业的营收情况,也成为下半年彩电企业的风向标。同时,通过仔细分析财报,我们可以看到各大彩电企业的发展特点和盈利模式的不同。长虹方面,家底雄厚,等离子电视业务增长迅速,黑电白电全面开花;TCL方面,彩电制造的NO.1、出口、代工业务持续增长;康佳方面,专注彩电,业务结构逐步调整;而海信、创维均以彩电销售排名“第一”自居。另一方面,索尼、松下、东芝等外资品牌半年报中的彩电业务地位却被日渐削弱,整体销售显示颓势。
海信“第一”之说 纵横对比无说服力
2011中国彩电企业上半年营收情况
|
项目
|
彩电营业收入(亿元)
|
长虹
|
148
|
海信
|
192
|
TCL
|
234
|
创维
|
196
|
2011年上半年,我们看到两大彩电企业上演“双黄蛋”情节,双双标榜彩电销售量“第一”。对于企业自身的优势宣传,无可厚非,但如何在企业的官方言论中同时出现两个“第一”,让消费者难于理解和接受。从财报的形式来看,以海信为例,刚刚发布的为2011“1-6月份半年报”,写到“已经连续8年位居中国市场销量和销额第一位”,表现了企业对全年销售业绩的信心,但由于未到年末,这样的说法尚没有说服力。此外,其在2009、2010的年报中两次提到,“连续7年平板电视排名第一”,对于海信“第一”的位置一贯显示出了势在必得的信心,但在说法上不够严谨,难脱质疑。
根据2010年的五大企业财报数据显示,彩电营业收入分别为:长虹148亿元、海信192亿元、TCL234亿元、创维196亿元,这样看来,海信的销售额排名第三,事实上,海信并未对彩电销量给予明确的说明。对于这种宣传造势的方式,在准确性上不够准确,仍值得商榷。
官方财报遭质疑 彩电企业需谨慎处之
对于以海信为代表的中国平板电视市场企业近年来的发展历程来看,大家有目共睹。自CRT向平板电视转型之日开始,国产品牌抓住了机会,逐步上位。高清电视、1080P高清、LED、智能电视步步为营。由于中国彩电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品牌座次此起彼伏,10几个品牌同台竞技,还包括拥有绝对技术主导权和成本控制能力的日、韩企业。笔者表示:无论彩电销量统计来源于何处。本土企业有能力争夺“第一”的位置,也说明了中国彩电企业的竞争能力。但同时我们要看到,无论是怎样的排名顺序,企业最不能缺少的是真诚的态度和严谨的做事方式。财报作为企业最官方和准确的公布途径,如果频频遭到受众和行业的质疑,消费者对于其产品和公布的各类信息或再难取信于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