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7年第12期《环球科学》封面和目录

(2007-11-28 08:27:37)
标签:

知识/探索

分类: 每期封面及目录

http://www.sciam.com.cn/showimg.php?iid=2384

 

 

【封面故事】警惕核威胁

    进入新世纪之后,世界格局的不断变换让核武器威胁变得错综复杂:越来越多的国家拥有了核武器或正在进行核武器试验,而核武器的威力也越来越大。我们为什么会发展核武器?究竟哪些国家可能会动用核武器?如果核战争打响,世界各国又将如何应对?核技术这把双刃剑,又将如何发展?

 

周光召:创新环境和创新精神

    1964年,随着蘑菇云的腾空而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40多年后,本期客座总编、“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周光召回顾这段激动人心的岁月,深入剖析中国核武器成功的关键:创新环境和创新精神。

 

全球面临核威胁

撰文 马克·菲谢蒂( Mark Fischetti)

   全国已有9个国家有能力发射核弹头,更多的国家正试图挤进核武国家俱乐部。更可怕的是,随着核武器技术的发展,少数几个国家已经有能力打击地球上的任何目标——一旦核战争打响,不管你身在何处,核武器都有可能在30内,准确落到你的身旁。

 

美国新核弹头冲击波
撰文 戴维·别洛( David Biello)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核武器和规模庞大的核武库,现在又要研制一种新核弹头,替换日益老化的旧弹头。这一提议不仅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在美国国内也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新核弹头是维持核武库安全性所必需的吗?新一轮核军备竞赛会不会就此拉开序幕?

 

中国核武器之路

撰文  胡思得

     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也是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上个世纪中叶,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局势,作出了独立自主发展核武器的决定,在十多年时间中,原子弹和氢弹先后试爆成功。中国科学家为何能在那般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听参与两弹研制的科学家,中国核研究院前院长胡思得讲述两弹研发的故事。

 

核的三部曲

撰文  杜祥琬

核科学技术是20世纪最有分量的创新成果。它不仅带给我们核武器的威胁,更将在和平领域中广泛应用,为人类开创光明的前景。在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物理学家杜祥琬看来,核技术的发展轨迹,也正是一部悠长而动人的三部曲。

 

核武器研发简史

 

【发明前线】

IMOD显示器:告别背光的绚丽

撰文  M·米切尔·沃尔德罗普(M. Mitchell Waldrop)

    IMOD是下一代显示器的代表:利用干涉原理,研究人员让显示屏幕拥有了如热带蝴蝶翅膀般绚丽的颜色,而且画面质量稳定,即使在炫目的阳光下,显示屏也清晰可读。更重要的是,这种显示屏的耗电量极低,可以实现手机的“永远在线”。

 

【医学·健康】

大脑如何产生意识

撰文  克里斯托弗·科赫(Christof Koch)       苏珊·格林菲尔德(Susan Greenfield)

大脑如何产生意识?其中的复杂机理,几乎是所有科学家的噩梦:大脑内有上千亿个神经元,它们是相互协作,共同产生不同的意识,还是分为多个小群体,分别产生意识?两位顶级神经学家运用生平所学,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

 

维生素D:被低估的营养元素
撰文 卢斯·E·塔维拉—门多萨(Luz E. Tavera-Mendoza)     约翰·H·怀特(John H. White)

别以为维生素D只能抵抗佝偻病,最新研究证明,我们低估了它的作用。人体内,维生素D参与了多种细胞防御反应,一旦维生素D含量不足,细胞防御反应受到影响,人体就将处于高危状态:癌症、感染、自身免疫疾病、炎症很可能接踵而至!

脸盲症:一生记不住一张脸
撰文 托马斯·格吕特尔(Thomas Grueter)
    你想过吗,有的人一生都记不住一张脸:在脸盲症患者看来,每张脸都是一样的,都有鼻子、眼睛和嘴巴,而看不到细微的面部特征。因此,他们常常分辨不出朋友和亲人的模样,甚至认不出镜子中的自己。更让人吃惊的是,这种奇特的“脸盲症”并不少见,世界上有3%的人正饱受它的困扰。

【心理学】

为什么写日记能调整心情

撰文 卡贾·加施勒(Katja Gaschler)

悲伤的时候,烦恼的时候,写日记会帮助我们调整心情。写作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科学家的试验,最近才解开了其中的奥秘:复述经历和问题,不但能宣泄郁结于心的感情,还能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甚至对我们的免疫系统和血压有着良好的长期疗效。

 

【信息技术】

高科技化的人道救援

撰文  谢里·费克(Sheri Fink)

自然灾害和武装冲突时时刻刻在地球上发生,救援工作担负起越来越多的责任。信息技术、卫星成像技术和有关人道救援工作的各项研究,都将帮助救援活动更为高效、有序。

 

【宇宙学】

暴涨泄露“多重宇宙”的秘密?

撰文 克利夫·伯吉斯( Cliff Burgess)费尔南多·克韦多(Fernando Quevedo )

在我们生存的这个宇宙之外,还可能存在着许许多多别的宇宙,它们在一个更加广袤的十维时空中飘荡,犹如被风卷起的一片片树叶在空中飞舞。就连十维时空本身的也变幻不定,每一维空间都可能扭曲变形。听起来似乎玄而又玄,但弦论给出的这幅图景,或许将在不久后得到观测的证实,而证据就隐藏在宇宙诞生之初的疯狂膨胀之中。

 

【与科学家同行】

被遗忘的遗传密码破译者
撰文 埃德·雷吉斯(ED Regis)
    这是生物学史上最著名的“张冠李戴”事件:1968年诺贝尔奖得主尼伦伯格才是真正的遗传密码破译者,然而人们没有记住他的名字,反而将“遗传密码之父”的光环赠予克里克。是什么原因让尼伦伯格遭受如此冤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