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大奇特弯嘴鸟类大盘点之四

弯嘴鸟类在鸣禽攀禽中比较多,除了前面介绍过的太阳鸟科、吸蜜鸟科、画眉科、䴕雀科、风鸟科等常见大科目鸟类中盛产外形奇特的弯嘴鸟类外,裸鹛鸫、弯嘴鵙、镰嘴管舌雀等特化的岛屿型鸟种更是将弯嘴进化到极致,家族成员稀少的啄果鸟科中也有2种数量稀少的弯嘴吸蜜鸟,如黄腹弯嘴吸蜜鸟(见下图)、灰劾弯嘴犀鸟。攀禽中的蜂鸟家族、林戴胜家族也出产喙型如镰的镰嘴蜂鸟、弯嘴林戴胜等奇异鸟种,蜂虎科、戴胜科、鵎鵼科、犀鸟科、鹦鹉科也有不少成员喙型弯曲,如啄羊鹦鹉,尤其是非洲的弯嘴犀鸟种类那弯刀状的大嘴也让人过目难忘,如犀鸟科弯嘴犀鸟属的红嘴弯嘴犀鸟(见下图)、红弯嘴犀鸟、黄弯嘴犀鸟等。


与大多数鸣禽、攀禽相比,涉禽一般体型较大,喙更长,涉禽中也盛产很多的弯嘴鸟类,如著名的火烈鸟(具体见极品红色鸟类:火烈鸟),鹳形目鹮科的弯嘴更是大型弯嘴鸟类的教科书,鸻形目鹬科的杓鹬家族则将将弯嘴的长度与弧度完美结合,长嘴杓鹬和大杓鹬是的超长弯嘴喙在水鸟中是首屈一指的。鹮嘴鹬更是将鹮嘴与杓鹬的完美结合成功典范。涉禽中一些长弯嘴种类可用于捕食泥中或水中的鱼虾蚌贝,如鹳形目鹳科鹮鹳属的黑头鹮鹳、彩鹳,又如鸻形目鹬科滨鹬属的弯嘴滨鹬,鸻科弯嘴鸻属的弯嘴鸻黑色的弯喙最为其奇特,弯嘴鸻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喙左右不对称的鸟。

16、鹮嘴鹬

类
别:涉禽
科 属:鸻形目鹮嘴鹬科鹮嘴鹬属
原产地:亚洲
濒危指数:低危
奇特指数:★★★★★
美丽指数:★★★★★


喙型弯弯又非常漂亮的鸟类少不了珍禽鹮嘴鹬(见上图),这种鸻形目科鹮嘴鹬科鹮嘴鹬属的鸟种是单一物种,两性相似,雌鸟体型较大,雄鸟体长37-41.2厘米,重253-292克;雌鸟体长38.1-44.2厘米,雌性293-337克,喙长且向下相当弯曲,喙长7.1-8.4厘米,体色由灰、黑和白色构成。最大特点是其红色的喙和腿,一道黑白色的横带将灰色的上胸与其白色的下部隔开,翼上中心具大片白色斑,翼下白色。幼鸟和成鸟相似,但脸为白色或为黑褐色而具很多白色羽尖。幼鸟上体具皮黄色鳞状纹,黑色斑纹不甚清楚,腿及嘴近粉色。


鹮嘴鹬分布于中国、中亚,喜马拉雅山地区国家至印度阿萨姆。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为无亚种。栖息于山地、高原和丘陵地区的溪流和多砾石的河流沿岸。分布的海拔高度从东部的近海平面到西部的4500米左右的高山地区。冬季多到低海拔的山脚地带活动。留鸟及垂直性迁移的候鸟。


鹮嘴鹬性机警,稍有声响,即蹲下不动,直到危险临近时,才沿砾石间曲折小径急速走开或起飞逃走。常单独或成3-5只的小群出入于河流两岸的砾石滩和沙滩上活动和觅食。有时也涉水到齐腹深的水中,将头和颈都伸入水中觅食用长而弯曲的喙探觅食物或伸入洞穴中掏捕食物。主要食蠕虫、蜈蚣以及蜉蝣目、毛翅目、等翅目、半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也吃小鱼、虾、软体动物。


鹮嘴鹬炫耀时姿势下蹲,头前伸,黑色顶冠的后部耸起。繁殖期为5-7月,成对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河岸边砾石间或山区溪流中的小岛上。巢甚简陋,主要在砾石间稍微扒成一浅坑,内无任何铺垫物,或仅放一些小圆石。每窝产卵3-4枚,雌雄轮流孵卵。该物种分布范围广,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物种。

17、长嘴杓鹬

类
别:涉禽
科 属:鸻形目鹬科杓鹬属
原产地:美洲
濒危指数:近危
奇特指数:★★★★★
美丽指数:★★★★★


杓鹬(勺鹬)家族是涉禽鸻形目中最大的弯嘴家族,全球大约有8种,长喙有些像镰刀,喙尖向下弯曲,头颈和腿都很长,羽毛呈灰色或者褐色,有的有斑纹。小杓鹬(见上图),体长30厘米左右,体重100-250克,是体型最小的杓鹬,嘴峰略微向下弯曲,下喙基部肉色。栖息地在湖边、沼泽、河岸及附近的草地和农田。冬季出现在沿海地区。分布于俄罗斯、蒙古、日本、韩国和东南亚,越冬地在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偶然飞抵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中杓鹬(见上图),别名欧亚杓鹬,体长约43厘米,眉纹色浅,具黑色顶纹,基部淡褐色或肉色,嘴长而下弯曲,似白腰杓鹬但体型小许多,嘴也相应短,是分布最广的一种也是最为常见的杓鹬,在旧大陆和新大陆都能找到它们。爱斯基摩杓鹬又称为极北杓鹬,在北美北极圈里大量繁殖,冬天则迁徙到南美彭巴斯草原去过冬,曾一时是北美洲数量最多的涉禽之一,要以百万只来计算,19世纪因遭到猎人的大量捕杀导致数量锐减,是全世界最珍稀的鸟类之一,有些生物学家认为,实际上已经绝种。


杓鹬属的大型物种弯嘴在鸟类首屈一指,如喙长可达19.2厘米的大杓鹬(见上图),别名红背大勺鹬、红腰勺鹬、黦鹬、彰鸡,为鸻形目鹬科杓鹬属大型鸟种,体长63厘米,嘴甚长而下弯,比白腰杓鹬色深而褐色重,下背及尾褐色,下体皮黄。飞行时展现的翼下横纹不同于白腰杓鹬的白色,繁殖于蒙古东部和东西伯利亚、堪察加半岛和萨哈林岛。越冬在菲律宾、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的河流、湖泊、芦苇沼泽、水塘,以及附近的湿草地和水稻田边,有时也出现于林中小溪边及附近开阔湿地。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蠕形动物、昆虫和幼虫为食。有时也吃鱼类、爬行类和无尾两栖类等脊椎动物。毛腿杓鹬(见上图),又名太平洋杓鹬,体长40-44厘米,翼展84厘米,喙长而弯曲,因大腿羽毛尖端类似鬃毛而得名,在阿拉斯加的山区中繁殖。冬天则迁徙到南太平洋的岛屿上去过冬,全程9650公里。目前数量仅7000只。


杓鹬属中喙长最长的为长嘴杓鹬(见上图),别名东杓鹬,两性相似,体长50-66厘米,翼展62-90厘米,重490-950克,是杓鹬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喙弯曲而极长,喙长可达11.3-21.9厘米,是所有涉禽中喙型最长的物种。长嘴杓鹬与大杓鹬相似,但羽色较大杓鹬深,成鸟头小呈淡黄色,颈非常长呈暗褐色,颈部和下体为淡肉桂色,腹部两侧带有稀疏的深色条纹,冠带有条纹的棕色,臀部褐色,雌鸟比雄鸟喙更长。


长喙杓鹬原产于中美洲和北美洲西部,冬季沿着海岸线向南迁徙。长嘴杓鹬是北美本土体型最大的鹬鸟,在北美中西部草原繁殖。繁殖季节,该物种通常展示快速飞翔的求偶舞蹈。雌鸟产卵4枚,卵的颜色从白色到橄榄色都有,幼鸟为早熟性鸟类,雏鸟孵化后可离巢。雌鸟和雄鸟共同哺育幼鸟。


长嘴杓鹬群居性,通常成群觅食,觅食时用其弯曲而特长的喙搜寻泥中的猎物。长嘴杓鹬主要以蟹和其他各种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吃蝗虫、甲虫和其他昆虫。偶尔也吃其它鸟类的鸟卵。长嘴杓鹬分布较广泛,比较常见,19世纪末以来,因人类过度猎杀导致长嘴杓鹬的数量急剧下降,在部分地区几乎已灭绝。该物种被自然保护联盟列为近危物种。

18、本氏拟鹑

类
别:涉禽
科 属:鹤形目拟鹑科本氏拟鹑属
原产地:非洲
濒危指数:濒危
奇特指数:★★★★★
美丽指数:★★★★★


产于马达加斯加岛的拟鹑科是鸟类中的小科,也是非常独特的1科,生活在森林和灌木中,以昆虫和植物的种子为食。体型和习性接近鸡形目的鸟类,但嘴细长而下弯。拟鹑科过于一直划于鹤形目,但目前属于鹤形目还是鸡形目仍存在一些争议。拟鹑科仅存2属3种,均为马达加斯加岛特有而濒危罕见的物种,代表物种为拟鹑属的褐拟鹑(见上图),全长约30厘米,外形略似鹑,翅膀短而圆,嘴细长而下弯,分布于马达加斯加东部的热带雨林地区,生活在森林和灌木丛中。同属的白胸拟鹑(见上图),体型中等,眉纹白色,喙短而直颜色较深,背部红褐色,腹部白色并带有黄棕色的带纹,仅分布马达加斯加岛西部和北部的五处地方,为森林物种,以2-4只组成家庭活动,数量稀少。因栖息地森林被人类砍伐和火灾导致种群数量遭受威胁,加上人类的狩猎,同该科其他物种沦为濒危物种。


本氏拟鹑(见上图),为鹤形目拟鹑科本氏拟鹑属的单一物种,体型中等,外形似秧鸡,与近亲拟鹑属的2种拟鹑不同,本氏拟鹑的喙长而向下弯曲,两性上体灰色,眉纹白色,下体白色。雄鸟的颈部胸部带有黑色月牙形的斑点,雌鸟脸颊带有黄褐色的斑,身上的红棕色斑点使得该鸟整体呈红棕色。


本氏拟鹑仅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西南面积较小的低地热带地区,只栖息于该地海平面130米处开阔地带的灌木丛中,以无脊椎动物、种子和掉落到地面的果实为食,在地面上2米下的丛林中筑平台式的巢,鸟巢不隐蔽,产卵1-2枚,雌鸟和雄鸟共同哺育幼鸟。本氏拟鹑可能实行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制。


本氏拟鹑因分布区域较小,种群数量规模受到限制。因栖息地退化、狩猎和缺乏政府有效保护,这一物种非常脆弱。马岛的3种拟鹑虽传统分类被划归与鹤形目,但与其他鹤类的不同之处在於有粉冉,不断分解为细粉末用来修饰羽毛,这些马岛特有鸟种外形不似鹤类,翅短,尾厚,行走时点头翘尾如鸽,成对或小群行动,觅食种子和昆虫,生存状况都不容乐观,均论文独特而濒危的物种。

20、反嘴鹬

类
别:涉禽
科 属:鸻形目反嘴鹬科反嘴鹬属
原产地:亚欧、非洲 濒危指数:无危
奇特指数:★★★★★
美丽指数:★★★★★


反嘴鹬科反嘴鹬属算是弯嘴鸟类中的另类,与镰嘴䴕雀、剑嘴鹛、长嘴杓鹬等走超长的弯嘴路线不同,也与镰嘴蜂鸟、镰嘴管舌雀等弯嘴如镰的诡异风格不同,反嘴鹬类另辟行径,弯嘴如镰刀向上翘是水鸟中的奇葩,加上曼妙的身姿,是最为上镜的水鸟之一。反嘴鹬科是腿特别长的涉水鸟,3属8种。反嘴鹬属包括安第斯反嘴鹬、红颈反嘴鹬(见上图)等4种,如美洲反嘴鹬(见上图),体长40-51厘米,翼展68-76厘米,重275-420克,喙长而薄尖端向上翘起,腿薄细长呈灰色,背部羽色黑白色,腹部白色,头和颈在繁殖期呈淡红褐色,冬季呈白色,为候鸟,繁殖于北美西部,越冬自加利福尼亚和德克萨斯至危地马拉,利用长喙在浅水和淤泥中搜寻甲壳动物和昆虫,是受保护鸟种。


反嘴鹬(见上图),别名欧亚反嘴鹬,为鸻形目反嘴鹬科反嘴鹬属,体长约38-45厘米,雄鸟重275-320克,雌鸟重312-395克,雄鸟喙长8.2-9厘米,雌鸟喙长8.0-8.7厘米。眼先、前额、头顶、枕和颈上部绒黑色或黑褐色,形成一个经眼下到后枕,然后弯下后颈的黑色帽状斑。其余颈部、背、腰、尾上覆羽和整个下体白色。有的个体上背缀有灰色。肩和翕两侧黑色。尾白色,末端灰色,中央尾羽常缀灰色。初级飞羽黑色。内侧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白色。三级飞羽黑色,外侧三级飞羽白色,并常常缀有褐色。内肩、翅上中覆羽和外侧小覆羽黑色。最长的肩羽黑色,并缀有灰色。虹膜褐色或红褐色,嘴黑色,细长,显著地向上翘。脚蓝灰色,少数个体呈粉红色或橙色。


反嘴鹬分布于欧洲至中国、印度及非洲南部,栖息于平原和半荒漠地区的湖泊、水塘和沼泽地带,有时也栖息于海边水塘和盐碱沼泽地。迁徙期间亦常出现于水稻田和鱼塘。冬季多栖息于海岸及河口地带。主要以小型甲壳类、水生昆虫、昆虫幼虫、蠕虫和软体动物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觅食主要在水边浅水处和烂泥地上。觅食方式主要通过长而上翘的嘴,不断地在泥表面左右来回扫动觅食。也常在地表或水表面啄食,或边游泳边觅食。


反嘴鹬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和觅食,但栖息时却喜成群。有时群集达数万只。特别是在越冬地和迁徙季节。常活动在水边浅水处,步履缓慢而稳健,边走边啄食。也常将嘴伸入水中或稀泥里面,左右来回扫动觅食。也善游泳。


反嘴鹬的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开阔平原上的湖泊岸边,盐碱地上或沙滩上,也在沿海沼泽边的裸露干地上营巢。常成群繁殖,巢多置于距水不远的裸露地上凹坑内。无任何内垫物,或仅垫有小圆石或少许枯草。每窝产卵4枚。偶尔少至3枚和多至5枚。卵的颜色为黄褐色或赭色,被有黑褐色斑点。雌雄轮流孵卵。孵卵期间如遇入侵者,则全部飞至干扰者头顶上空不断鸣叫和飞翔,直到干扰者离开。孵化期22-24天。反嘴鹬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在我国为受保护鸟种。

20、彩鹮

类
别:涉禽
科 属:鹳形目鹮科彩鹮属
原产地:亚洲
濒危指数:濒危
奇特指数:★★★★
美丽指数:★★★★★


提到弯嘴鸟类就不能不提到鹮类了,鹮科除琵鹭外,其他种类都长有细长而向下弯的喙,也是体型最大、种类最多的弯嘴水禽。鹮科中不少是世界级珍禽,如我国特产的被誉为东方宝石的朱鹮属的朱鹮、美洲特产的最艳丽的美洲鹮属的美洲红鹮(具体见极品红色鸟类:美洲红鹮)、南美洲独特的安第斯鹮(见上图)等。美洲鹮属的美洲白鹮(见上图),浑身洁白,脸部红色,才是真正的“白”鹮。而白鹮属包括亚洲的白鹮(黑头白鹮)、非洲的圣鹮、澳洲的澳洲白鹮和蓑颈白鹮等种类头部黑色,体白色,如产阿拉伯南部和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埃及圣鹮(见下图),体长约75厘米,体白色,翅黑色,后背羽毛色深,有黑色裸露的头和颈,从前亦见于埃及,埃及人视之为圣鸟。澳洲白鹮颈部裸露的黑色比同属其他物种少,仅见于澳大利亚,与其他鹳鸟相比生活环境离水较远,主要以蚱蜢类为食。


鹮类体长55-75厘米,如黑鹮属的黑鹮(见上图),全长约60厘米,大体上为灰褐色。内侧小覆羽白色。飞羽和尾羽暗色,具金属蓝绿色。头裸出,黑色,喉红色,嘴石板黑色,腿珊瑚红色,曾在中国西南及东南亚有分布,现仅存于印度支那及婆罗洲,全球性濒危。非洲的泽鹮体色淡绿,鸣声响亮。隐鹮属的隐鹮(见下图),长70-80厘米,身体呈光泽黑色,嘴和头部裸露的皮肤发红,喙长而弯,曾繁殖于欧洲南部和中部、叙利亚和阿尔及利亚,但现在仅见于土耳其和摩洛哥,现被列为极危物种。隐鹮栖息于荒芜、半沙漠或岩石环境,不像其他朱鹭般在水上生活,主要吃蜥蜴、昆虫及其他细小的动物,候鸟,冬天会往南部地区,但在摩洛哥的族群则全年会留在当地。


凤头林鹮属的单一物种凤头林鹮(见上图),别名凤头彩鹮,体长50厘米,脸裸露呈红色,喙黄色,腿红色,背部主要呈棕色,翅膀白色带有蓝色或绿色的光泽,头部部分裸露,凤头冠羽色黄绿等色,是马达加斯加岛的特有鸟种,栖息于马达加斯加的林地和森林,以昆虫、蜘蛛、青蛙、爬行类、蜗牛和无脊椎动物为食,由于持续的栖息地丧失、分布区域有限和过度捕猎,该物种被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的受威胁物种。本篇以漂亮的珍禽彩鹮为例介绍一下这些弯嘴的大型水鸟。


彩鹮属仅白面鹮(见上图)等2种,体小,具淡红褐色和有光泽的浅紫色羽毛,均可见于全球所有比较温暖的地方,代表种彩鹮(见上图),体长49-66厘米,体型类似于朱鹮,但比朱鹮小,体色艳丽,头部不象其他鹮类那样裸露而是被有羽毛,腿长,喙黑色或黑褐色细长而下弯,繁殖期的脸部为淡蓝色,脸的上下两边和前额围有一条明显的白色至淡蓝色线,头顶和头侧的前面为金属绿色或铜栗色,眼先和眼周为白色,其余头部、颏、上喉和短而密的枕部羽冠均呈暗金属绿色,颈部和下体一直到尾下覆羽都是暗栗红色,尾下覆羽黑色而具紫色光泽,背部、腰部、尾上覆羽和尾羽为暗金属紫色,翅膀上的覆羽为金属绿色,逐渐变为紫色。后颈的基部,上背最上部的边缘和翅膀的上缘为紫栗色。非繁殖期头部、喉部和颈部为黑褐色,并具有较密的白色斑点,眼周和脸部裸露的皮肤为紫黑色。


彩鹮分布区非常大,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鹮科鸟类,但都呈间断的块状分布,繁殖区域包括非洲、南欧、中东、南亚、东南亚和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在美洲从北美洲的大西洋海岸、西印度群岛到委内瑞拉。彩鹮没有亚种分化,在欧洲繁殖的种群,主要在地中海周围和非洲越冬,也有一部分通过前苏联西部到伊拉克部越冬。在欧洲东部繁殖的种群或是到非洲东部,或是到巴基斯坦和印度越冬。在亚洲繁殖的种群,通常经过印度到亚洲东南部,以及澳大利亚等地越冬。在我国则仅偶见于上海、江苏、浙江宁波市、福建福州市、河南庞寨、海南和广东沿海岛屿等地。是否在中国有繁殖尚不肯定。偶见于长江下游及东南部、广东、香港及海南岛等地的湖泊周围。


彩鹮主要栖息在温暖的河湖及沼泽附近,有时也会到稻田中活动活动。性喜群居,而且经常与其他的一些鹮类、鹭类集聚在一起活动。主要以水生昆虫、昆虫幼虫、虾、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小型无脊推动物为食。觅食时用细长而微微向下弯曲的喙伸进泥水里探寻食物。


彩鹮繁殖期因地域的不同而有差异,通常在春季成群营巢,也常与其他鹭类和鹳类一起营巢。群的大小从几只、数十只到成百只都有,通常营巢在厚密的芦苇丛中干地上或灌丛上,也常营巢于低矮的树上,巢主要由枯枝或干芦苇茎和叶构成,巢内放少许草茎和草叶。把巢筑在高大的树上,每窝产卵2-5枚。由雄鸟和雌鸟共同孵卵,孵化期为21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共同喂养。双亲共同哺育后代,雏鸟大约在25~28日龄时可以离巢飞翔。


彩鹮体型较小,色彩艳丽,是非常漂亮的观赏水禽。彩鹮虽世界性分布,但种群数量并不丰富,据国际水禽研究局1992年组织的隆冬水鸟调查,亚洲共有8000~9000只左右。彩鹮在中国的数量本来就不多,分布地区又十分狭窄,因栖息地沼泽的不断消失和河湖面积的日渐缩减,加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不得不宣布彩鹮在中国绝迹。彩鹮现已濒临绝迹,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欣赏雀形目啄果鸟科弯嘴吸蜜鸟属的黄翅弯嘴吸蜜鸟


欣赏佛法僧目犀鸟科弯嘴犀鸟属的红嘴弯嘴犀鸟


欣赏佛法僧目犀鸟科弯嘴犀鸟属的红弯嘴犀鸟


欣赏佛法僧目犀鸟科弯嘴犀鸟属的黄弯嘴犀鸟


欣赏鹳形目鹳科鹮鹳属的黑头鹮鹳


欣赏鹳形目鹳科鹮鹳属的黑头鹮鹳


欣赏鸻形目鸻科弯嘴鸻属的弯嘴鸻


欣赏鸻形目鹬科杓鹬属的小杓鹬


欣赏鸻形目鹬科杓鹬属的中杓鹬


欣赏鸻形目鹬科杓鹬属的白腰杓鹬


欣赏鸻形目鹬科杓鹬属的大杓鹬


欣赏鸻形目反嘴鹬科反嘴属的红颈反嘴鹬


欣赏鸻形目反嘴鹬科反嘴属的美洲反嘴鹬


欣赏鹳形目鹮科朱鹮属的朱鹮


欣赏鹳形目鹮科美洲鹮属的美洲白鹮


欣赏鹳形目鹮科白鹮属的澳洲白鹮


欣赏鹳形目鹮科白鹮属的白鹮


欣赏鹳形目鹮科白鹮属的蓑颈白鹮


欣赏鹳形目鹮科隐鹮属的秃鹮


欣赏鹳形目鹮科泽鹮属的泽鹮


欣赏鹳形目鹮科彩鹮属的白面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