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点十五大著名食蚁动物:穿山甲

食蚁兽类很多外形极为奇特,前面介绍过的食蚁兽、澳洲针鼹、袋食蚁兽、土豚就是典范,除这些外形独特的食蚁族外,长相奇特的还有穿山甲、犰狳,这也是动物界中的奇葩,长相怪异,食性独特,一身铠甲让人叹为惊止。


穿山甲为鳞甲目穿山甲科,鳞甲目相当于由食蚁兽(具体见盘点十二大著名食蚁动物:食蚁兽)、犰狳、树懒构成的贫齿目在旧大陆的对应。贫齿目披毛亚目的树懒2科2属6种,外形略似猴,动作迟缓,常用爪倒挂在树枝上数小时不移动,是唯一身上长有植物的野生动物。树懒科包括侏三趾树懒、鬃毛三趾树懒(见上图)、白喉三趾树懒、褐喉三趾树懒1属4种。二趾树懒科包括霍氏树懒、霍氏二趾树懒(见上图)1属2种。三趾树懒前后肢均三趾,二趾树懒后肢三趾而前肢二趾;二者颈椎数目也不相同,其中三趾树懒颈椎9枚,是哺乳动物种最多的,而二趾树懒则和多数哺乳动物一样是7枚。三趾树懒分布较广,北到洪都拉斯,南到阿根廷北部,二趾树懒分布略狭窄,北到尼加拉瓜,南到巴西北部,二者都高度特化成树栖生活,而丧失了地面活动的能力,是严格的树栖者和单纯的植食者,行动极为缓慢,逃跑时仅每秒不超过0.2米,主要天敌为冕雕等大型猛禽。


穿山甲科现存7种,其中非洲4种,亚洲南部3种,有的认为非洲和亚洲的为两个亚科,一般认为穿山甲仅穿山甲属1属7种。长尾穿山甲(见上图),别名黑腹穿山甲,外形似其他穿山甲,体长30-40厘米,尾长约60-70厘米,体重约907-1361克,是尾巴最长的穿山甲,也是体型最小的穿山甲。体色棕褐色,爪大舌长,尾巴末端裸露,分布于西非和中非湿润的森林地带,树栖,以树栖蚂蚁、白蚁和其它无脊椎动物为食。妊娠期约140天。大穿山甲(见上图),别名巨穿山甲,吻长爪大,尾长而粗,鳞甲呈棕色至红棕色,雄性体长达1.4米,雌性体长达1.25米,最重未知,但已记录体重达33千克,是体型最大的穿山甲,分布区域从西非沿着赤道至乌干达,多栖息于热带稀树草原、热带雨林、森林,昼伏夜出,几乎完全以蚂蚁和白蚁为食。该物种被研究较少,现因栖息地被破坏、森林滥伐,加上人类过度捕猎,大穿山甲种群大幅下降前景不妙,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关注物种。

穿山甲:摷蚁能手

类别:哺乳动物 科目:鳞甲目穿山甲穿山甲属
产地:亚洲、非洲 濒危:濒危


鳞甲目鳞甲科的穿山甲头骨呈筒状,吻尖长,无牙齿而舌甚发达。爪长,尤其是前足中趾爪特长,用以挖掘蚁类洞穴,素有“摷蚁能手”之称,产于亚洲、非洲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般多栖息于山麓、丘陵或灌丛杂树林、小石混杂泥地等较潮湿的地方,挖洞居住,多筑洞于泥土地带。洞道较长,末端有巢。白昼常匿居洞中,并用泥土堵塞。晚间多出外觅食,行动活跃,能爬树,如长尾穿山甲(见上图)。穿山甲体表被角质鳞甲,遇敌或受惊时常蜷成球状,主要食物为白蚁、蚂蚁,也吃蜜蜂、胡蜂和其它昆虫幼虫等,如大穿山甲(见上图)。


中华穿山甲(见上图),别名鲮鲤,体长34-92厘米,尾长20-35厘米,一般体重2-3千克,吻细长。脑颅大,呈圆锥形,鳞片与体轴平行,共15-18列,尾上另有纵向鳞片9-10片。鳞片黑褐色,老年兽的鳞片边缘橙褐或灰褐色,幼兽尚未角化的鳞片呈黄色。主要分布于印度、尼泊尔等东南亚地区以至台湾、华南及海南岛在内,我国产指名、华南、海南等亚种,栖息于丘陵、山麓、平原的树林潮湿地带。喜炎热,能爬树,能在泥土中挖深2-4米洞穴,以长舌舐食白蚁、蚁、蜜蜂或其他昆虫,天敌主要为猛禽、猛兽及家犬,因人类过度狩猎食用和药用,该物种已濒临灭绝,在我国中华穿山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马来穿山甲(见上图),别名马来钻山甲、爪哇鲮鲤,体长约65厘米,尾长56厘米,重达10千克,背面隆起,腹平面,尾宽,爪厚及强壮,可以挖开蚂蚁的巢及撕开白蚁的土堆。马来穿山甲与中华穿山甲亲缘关系较近,外形相似,但体型较大,体色也较浅,尾巴上有30个鳞片,分布于东南亚的森林地带。


马来穿山甲独居,但有时成对出没,夜行,大部份时间都是在树上休息或觅食,主要以白蚁和蚂蚁为食,天敌主要是云豹、老虎。因人类为获得马来穿山甲的甲胄、肉及药用,该物种大量被猎杀,已沦为濒危物种。


印度穿山甲(见上图),别名厚尾穿山甲,体长51-75厘米,尾长33-47厘米,重10-16千克,头部呈锥状,体色呈粉红色,鼻垫部位颜色略深,眼较小,虹膜黑色,跟一般穿山甲同样,身上遍布大型的覆盖鳞片,充当护身的甲冑。印度穿山甲主要分布于印度及斯里兰卡的大部份地区,多栖息于平原和丘陵,但不算常见,最高栖息地被记录为印度尼尔吉利斯的海拔2300米处,昼伏夜出,主要食粮是蚂蚁和白蚁,也吃甲虫、蟑螂,可能吃蠕虫。


印度穿山甲同其他近亲也有肛腺,能发出具有强烈的麝香味黄色液体,用于防御或标记领地,平时栖息于洞穴里,会利用强壮的长型前肢及爪子挖掘泥土,以赶出虫蚁,也会爬树,亦可以把身体蜷曲成球状以自卫,防止受老虎等大型肉食性动物的侵袭。据研究分析,印度穿山甲对周边的事物存在有一定程度的好奇心。印度穿山甲的繁殖习性不太了解,交配期间雌雄兽同享一个洞穴,一般一次只产一个幼崽,也有产双胞胎的记录。新生幼崽体重235-400克,体长约30厘米。人工饲养最长寿命记录为19年。因药用价值,印度穿山甲而遭大量捕杀。


南非穿山甲(见上图),别名红穿山甲,体长34-61厘米,尾长31-50厘米,重量7-18千克,外形似其他穿山甲,舌头最长高50厘米,分布于乍得、南苏丹、东非、南部非洲的热带稀树草原和开阔的林地,以蚂蚁和白蚁为食,昼伏夜出。


南非穿山甲独居,前肢有力,前爪强壮,擅长挖掘和筑巢,也会占用废弃的疣猪或土豚的巢穴。行走缓慢,会游泳,嗅觉灵敏,在受到威胁时会蜷缩成一个球,偶尔也会用粗壮的尾巴打击猎食者。交配季节是从夏末到秋初,雌性分娩在冬季后,怀孕期约140天,每胎产1仔。古人用南非穿山甲制作的战甲,该物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树穿山甲(见上图),别名鳞片白腹穿山甲,体长42-50厘米,尾长55-67厘米,体重1.8千克左右,外形似其他穿山甲,除了腹部、鼻端、眼睛、耳朵及肢底外,鳞片覆盖了整个身体,尾巴较长,尾巴脊骨可达47节,创脊椎动物的纪录。舌头在胸腔直至盆骨位置,长约25-70厘米,表面上有黏液,可以啜出昆虫,分布于塞内加尔至西肯尼亚及非洲南部至赞比亚地区。


树穿山甲夜间活动,与一般的穿山甲在挖空的蚂蚁或白蚁丘上筑巢不同,树穿山甲栖息在树上,会在树枝叉或植物上卷曲睡觉。树穿山甲独居,除了在繁殖季节外,雄性与雌性接触的时间很短。当雄性与雌性在生殖季节相遇时,就会交配。幼兽的妊娠期为150日,每胎一般只有一头幼兽。幼兽会靠在母亲的尾巴,直至3个月后断奶,其后5个月仍会与母亲同住。初出生的树穿山甲鳞片很软,经过几日后会开始硬化。在饲养的树穿山甲中就有领养幼兽的情况。


树穿山甲主要以蚂蚁及白蚁为食,也捕食树上行动的其他昆虫。每天可吃150-200克的昆虫。嗅觉良好,视觉一般,可以四肢行走,或单以后肢及尾巴行走。遇到敌害时,会卷曲身体成球状,以厚甲保护自己。当雌兽与幼兽受到伤害时,母兽会卷曲围绕幼兽。卷成球状后,可以鳞片的前后移动来割伤攻击者,还会发出攻击性的威吓声。肛门的嗅腺会分泌出像臭鼬般的分泌物。树穿山甲的野外天敌主要是豹、鬣狗及蟒蛇。


树穿山甲肉可以食用,皮用来制作皮革制品,鳞片则有医药疗效,有消毒、退烧、抗皮肤病及催情的作用。虽然销售树穿山甲已被禁止,但人类过度狩猎导致该物种的数量仍在减少。


穿山甲虽分布亚非两大洲,但无论外形上还是习性上都非常相似,都是典型的食虫动物,也是著名的食蚁族,如中华穿山甲(见上图)、马来穿山甲(见上图)。穿山甲类栖居穴洞,爪强健,可挖掘蚁穴,也能爬树,树栖种类捕捉树上蚁类。穿山甲类因能大量捕食蚂蚁和白蚁,对人类有益。


有意思的是,穿山甲母兽非常呵护幼崽,常将幼崽背在身上,这点跟南美的大食蚁兽很相似。有时可见母兽背着幼仔四处活动,甚至有3只幼仔争先骑到母背上的有趣情景。


穿山甲外形非常独特,既和犰狳一样身披鳞甲,又与食蚁兽一样没有牙齿,而有长舌与利爪并同样以蚂蚁与白蚁为食。过去人们将穿山甲划归到食蚁兽、犰狳、树懒构成的贫齿目,事实上二者没有亲缘关系,而是习性相似,单独成鳞甲目一目。


鳞甲目现在分布于非洲与亚洲南部,而史前时期分布更加广泛一些,也可见于欧洲,其中生活于欧洲始新世的原始成员曾经与食蚁兽生活在一起。不幸的是,穿山甲因人类捕捉供食用和药用,各个品种数量都在下降,加上栖息地破坏,穿山甲种群数量在下降,不少已沦为濒危保护物种,亟待人类加以严格保护。


欣赏贫齿目树懒科树懒属的侏三趾树懒(极危)


欣赏贫齿目树懒科树懒属的鬃毛三趾树懒


欣赏贫齿目树懒科树懒属的白喉三趾树懒


欣赏贫齿目树懒科树懒属的褐喉三趾树懒


欣赏贫齿目二趾树懒科二趾树懒属的霍氏二趾树懒


欣赏贫齿目二趾树懒科二趾树懒属的二趾树懒


欣赏鳞甲目穿山甲科穿山甲属的大穿山甲


欣赏鳞甲目穿山甲科穿山甲属的长尾穿山甲


欣赏鳞甲目穿山甲科穿山甲属的中华穿山甲


欣赏鳞甲目穿山甲科穿山甲属的马来穿山甲


欣赏鳞甲目穿山甲科穿山甲属的印度穿山甲


欣赏鳞甲目穿山甲科穿山甲属的南非穿山甲


欣赏鳞甲目穿山甲科穿山甲属的树穿山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