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话的力量——写在第十三个记者节
(2012-11-04 21:20:14)
标签:
袁隆平牙克石市三贴近客观报道南方周末 |
分类: 工作点滴 |
在北国入冬的阵阵风雪中,健步走来的记者节让我们感到别样的温暖;在这个喜庆的节日,记者们依然不知疲倦地奔走在路上。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尽管有一种自豪与冲动,尽管想说点什么,但是大脑一片空白,好像只有“记者节快乐”之类的简单词语,有点苍白无力,不知是从事单一的职业时间太长缺乏神秘,还是碌碌无为两手空空,没有值得回忆的。
雪花飞舞,犹如天女散花。又一个童话世界展现在眼前。想起小时候渴望当记者的虔诚,想起第一次发表新闻稿的兴奋,想起网上冲浪的孜孜不倦,更想起了新闻摄影的丰厚回报。于是,脑海里的空白又被填满,记忆的潮水奔腾不息。经过了20多个春风秋雨,发表了上千篇新闻稿件,拍摄了几万张图片,总是在不懈的努力当中,总是在收获的自豪当中。然而,细细品味,盘点家底,居然没有几件值得回味的作品,很多都显得那么稚嫩与单薄。有人说,这正是一种转折,一种跨越。
2011年12月9日出版的《人民日报》“连线基层”版发表了我的一组图片故事《拿起推子特踏实》。编辑特意发来人民网网址,让我第一时间在网上看到了自己的作品。能在党中央机关报图文并茂发稿,而且是一次发表三张图片,作为最基层的新闻工作者的我来说前所未有,犹如飞翔的感觉。内蒙古大兴安岭深处这座小城牙克石,尤其是这位经常为残疾人、卧床病人以及逝者免费理发的老人,能够上人民网和人民日报,让人感到基层、百姓与国家级媒体的息息相通。正所谓,脚下泥土,笔下真情。
记者树新风,百姓吐心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让记者走进了百姓的心灵。“一想到能让家里过上更好的生活,蒋云亮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央视《走基层-百姓心声》记者描绘主人公的心情很到位,很真实,这才是百姓的心里话,这才是记者的客观报道。主人公蒋云亮勤学苦练,一手绝活,机器上的每个零件用手一拿就能知道重量,而且自学成才,拿到了四级技师证,岗位补助也直线上升,当记者问他为啥争取拿到六级技师,得到的回答真实、干脆,“因为每月可以拿到补贴1000多元”。
多赚钱,过好日子,本来就是人之常情;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本来也是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小家过好了,稳定了,才能有更多精力顾大家,反之亦然。可是,有些新闻牵强附会,总要“舍小家顾大家”甚至“不要小家”.镜头里总会出现百姓喊口号,讲大道理,比如“感谢党感谢政府”之类。
曾几何时,带病坚持工作被视为爱岗敬业,父母病危依然坚守工作岗位被当作感人事迹宣传。在依法治国,以人为本的新时代,这些阴影依然挥之不去。带病坚持工作本身就违反了劳动法,既不利于工作,又损害健康。父母病危依然坚守岗位,是对工作的敬畏,还是对亲情的麻木?当然,一些特殊岗位,一些特殊事件,正在关键时刻,有人突然遭遇父母病危之类的不幸,不能离开岗位回家看望父母,也是客观情况。但是不应大肆宣传,更不应大加推广,否则,人性的光辉便会暗淡无光。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拉近了记者和群众的距离,让人感到真实而又亲切。尤其是央视走基层报道,更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热,继而为之一振。《皮里村蹲点日记》让人揪心,200公里的跋山涉水,躲不开的悬崖峭壁,央视记者经受住了考验,在呈现精彩报道的同时,也展现了记者们应有的风采。
其实, “三贴近”是对记者的基本要求,“走基层”也不是新闻界的新鲜事。之所以开展专项活动,就是因为“三贴近”做的不够好,尤其是作风不扎实,文风不亲切,采访总是浮在上面,写作总是官话十足,套话连篇,让人生厌。
真实是新闻宣传的生命,选准角度是引领“生命” 引导舆论的重要环节。2011年3月中央媒体报道“抢盐”事件的角度给我很大启发,那就是不跟风,不渲染,重引导,稳人心。因为日本地震引发的核辐射影响,3月17日上午,牙克石市也掀起“抢盐”风潮,商店、超市食盐脱销,牙克石盐业公司院内外人山人海,街道交通堵塞。我一边抓拍图片,一边引导群众不要轻信谣言。因为食盐是国家专营的,价格也不会随意上涨的。
紧张抓拍之后,我将图片及时上传给新华社等图片网站。可是,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新华社并未采用,其他网站编辑也表示暂缓发布。当我浏览各大媒体发布的“抢盐事件”图片和消息之后,猛然发现,我的新闻点没有抓对——方向错了。“抢盐”事件波及全国,人们街谈巷议,尤其是关于“谣盐”的网络热词和段子疯传。新华网等各大媒体把握轻重缓急,对于抢盐事件虽然做了客观报道,但没有过分渲染抢购场面,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报道食盐库存情况、中盐公司如何启动应急预案,加快生产保证食盐供应上,确保各地食盐销售不断档,让百姓随时随地能够买到食盐。与此同时,媒体邀请专家展开科普宣传。专家的权威解释和科学分析,消除了猜忌,避免了盲动。
新闻要做到“三贴近”,重要一点是帮忙不添乱。假如对“抢盐”事件进行大篇幅报道,无异于火上浇油,难免会引发人们恐慌。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制止“谣盐”飞,让我感触深。百闻不如一见,但亲眼所见的也不是都能报道的,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而今,走基层,走出了新气象。作风改了,文风变了。就连题目都变得那么亲切自然,充满人情味。点开央视网《走基层.百姓心声》栏目,那股人情味扑面而来:《最大希望是父母身体健康》、《孩子对父母的牵挂》、《特别想抱抱妈妈》、《儿子,爸妈打拼就为你好好学习》、《章继绕:我要为儿子做出榜样》------
真话的力量是无穷的。伟人是人,名人也是人。当初都是名不见经传,都是沧海一粟,之所成为伟大之人,不过是某方面具有过人之处。所以,报道伟人,介绍名人之时,客观再现人物的优缺点,才是有血有肉,才不至于“高大全”,才不至于看不见不摸着,更不至于把人说成神,否则,飘飘欲仙,让人反感。
作为名人,袁隆平说真话,让人感动;作为媒体,《南方周末》客观报道了袁隆平的真话,更让人钦佩。《南方周末》的报道《袁隆平:上了船就要划到对岸》就是典范。作为世界闻名的水稻专家,作为刚刚攻克了亩产水稻900公斤难关的名人,袁隆平的事迹感人、惊人,作为成功者,他说一些豪言壮语并不为过,但是,他没有居功自傲,没有飘飘欲仙,而是道出了当初学农的真实想法。他在汉口读小学一年级时,老师带着他和同学们郊游,来到一个私人办的园艺场,但见花圃漂亮无比,桃子结满枝头,葡萄惹人喜爱。这让他铭心刻骨,以为学农就是这样的,所以才决心学农的。而袁隆平真正深入农村是1952年,住到农户家里去的时候。他说,如果读小学的时候老师带我去的不是那个园艺场,而是又苦又脏又累又穷的真正的农村,恐怕就不会立志学农的。
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作为2004年度世界粮食奖获得者,袁隆平能够说真话,非但没有降低威信,更让人仰视了;作为媒体人,南方都市报记者能够客观报道这段细节,体现了媒体说真话的“原生态”。
“说真话是新闻最基本的底线。”白岩松说,“如果天天都只是大家以为的正面报道,只呈现某种虚假的好,真正的不好没有被像啄木鸟一样给叼出来并改正的话,这个正面报道从历史的角度看,不就是负面报道吗?”
说真话是美德,也是勇气;报道真话,更需要勇气,它是新闻的生命,是记者不竭的动力。